每週只讀一本書 · 誰願出賣靈魂換取不老年華?

每週只讀一本書 · 誰願出賣靈魂換取不老年華?

對美的極致追求,最終通向的確是極致的醜陋與自我毀滅

浮士德與魔鬼做交易,用靈魂交換學識與權力的傳說人盡皆知。這個故事給予一代又一代的遊吟詩人與文學家以靈感,孕育出不少可歌可泣的故事。1889年,奧斯卡王爾德和柯南道爾共赴一位美國書商的晚宴,兩人各自答應為利平克特月刊寫作小說。柯南道爾不久之後就交出了福爾摩斯系列中的第二部小說《四簽名》,而王爾德則花了九個月,完成了《道連·格雷的畫像》,一個王爾德式的魔鬼交易故事。

有人說,對於一個藝術家,他的最好的自傳就是他的作品,這句話如果用在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上那真是再恰當不過。這本小說可以看作王爾德藝術化了的自傳,也可以看作他關於藝術、關於愛情、關於人生的宣言書,當然也是他的不幸命運的前奏。

這本書講述了一個上流社會叫道林·格雷的年輕男人受到朋友誘惑,講述青春的可貴和享樂的世界多麼美好。道林聽從他的想法,因為害怕隨著時間流逝失去美貌便出賣靈魂,讓畫家朋友給他畫的畫像代替他承受衰老和罪惡。同時一點點失去自己的純真,沉迷享樂世界,玩弄女人,人也變的冷血無情。

隨著他內心的變化,畫像變的醜陋不堪。他殺了看到畫像真實面目的畫家,他還威脅朋友幫他毀屍滅跡。他墮落的同時,和他交往的朋友也受他影響變的墮落和聲名狼藉。他逃脫不了良心的譴責,因為他的生活充滿了罪惡的幻象。最終,他拿起劍刺向了畫像,他殺死了自己,畫像也恢復了原來的樣子。

這個故事以充滿花香的開頭作為開始,那個時候一切充滿了生機,年輕人正處青春年華,擁有如心靈一樣純潔的外表。結局的時候,彷彿換了一個人,這個人,他滿身罪孽,畫像也反映他內心醜陋不堪。一針見血和可怕詭異的結局使人心裡咯噔了一下,瞬間涼意襲背,彷彿那醜陋可憎的道林格雷的屍體和他的畫像擺在了自己面前一樣。

王爾德總是把人看得很透徹,他把刀子直直地捅進人性陰暗處,攪動後把腐肉翻出來一塊塊地展示,讓讀者心有餘悸反思自己是否也乾淨不到哪裡去。

極端的唯美主義者似乎都有一種毀滅美的潛在傾向,也許這也是美的終極形式。是的,《道連·格雷的畫像》不止是一本關於道德價值的作品,這是一種雙重隱喻。就與德澤森特最後不得不回到巴黎的世俗中才能保住性命一樣,道連·格雷最終醜陋地死去,因為美走到盡頭,只能以這種方式收場。就跟永生一樣,永恆的美就失去了美的意義。

就如博爾赫斯所說,王爾德唯一的問題是因為他的作品過於和諧,以至於人們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這是一部關於靈魂和肉體矛盾統一的作品,人性的多變、自私和墮落在小說中表露無遺,詮釋了西方的原罪。

誰也不是完美的聖人,人性或許有它不堪的一面,但是人性就是我們的根本,不論它美或醜,那都是徹底的自我,而更重要的是,它是我們的一部分。我們終究要學會直視真實赤裸的靈魂。天堂和地獄都在我們每個人自己身上。

道連·格雷的畫像

作者: [英國] 奧斯卡·王爾德
出版社: 譯林出版社
原作名: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譯者: 黃源深
ISBN: 9787544788595



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出品人│王波   主編│劉愛萍

首席執行│王慕道   首席記者│樂水

編輯│方化  曹欣宇  王一竹

視覺總監│杜放   視頻監製│李小姣   設計│劉垚  李心彧

除註明外內容均為正午文化原創  轉載請聯繫  圖片來自網絡  如涉侵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