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這樣他們才能聽見,我們才能看見他的世界。多問為什麼,多理解孩子的處境,他才能感受我們的愛。
作者 | 嬌嬌媽
來源 | 我是嬌嬌媽(ID:jiaojiaoma8)
最近,嬌嬌課外活動比較少,外公外婆帶著小表弟,過來深圳玩。
1歲半的小表弟,正處於探索欲爆棚的階段,一來到我們家,看到各種新鮮的東西,就東摸摸西瞧瞧。
現在表弟一看到嬌嬌靠近,就開始條件性反射——大叫,估計也是一種防備,怕嬌嬌又來阻止他做些什麼。
一天,我回到家,剛一進門,就聽到表弟撕心裂肺的哭聲。
“你這個熊孩子,又把表弟弄哭幹嘛?還把他摔倒在地上,你一點做姐姐的樣子都沒有!”
等我跑過去一看,表弟的嘴巴附近都是黏糊糊的鼻涕,地上放著一張皺巴巴的紙巾。
“剛剛他的鼻涕都要流到嘴裡了,我想用紙巾幫他擦,但他老是不願意,我就抓住他啊。”
嬌嬌這次不是在阻止或欺負表弟,而是想幫助表弟,只是方式不太溫和而已。
有時候,大人多問一句“為什麼”,就能搞清楚一個熊孩子搗蛋背後的原因,也就能化解一場因不理解而造成的誤會。
一個孩子,如果總是被誤會,被打罵,被孤立,不被接受,不被理解,久而久之,可能真的就被逼成一個熊孩子。
熊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經常會藏著一些我們看不到的原因和動機。
得到的答案,有時會讓你更加疼愛和珍惜眼前這個差點被定義為“熊孩子”的小人兒。
兩年前,閨蜜給我分享過的一個故事,讓我開始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大家眼中的熊孩子。
一個月下來,她發現一個名叫小優的女孩子,看著斯斯文文,但有一個毛病:
教師裡的各種教具、玩具、生活用品都被她拿過了,有時候甚至還拿門外的鞋子。
她經常把物品搞得東一個西一個,她丟東西到別人背後時也經常嚇著別人。
不論閨蜜怎樣跟她說,這樣是不對的,不能亂丟東西,她還是改不過來。
一次, 閨蜜教全班小朋友怎樣玩丟手絹的遊戲,她問大家:
全班鴉雀無聲,過了一小會,一個弱弱的聲音傳了出來,原來是小優:
“我玩過,就是把一個東西放在小朋友的背後,然後那個小朋友就來追我。”
接著,小優就去玩具區拿了一個洋娃娃,很熟練地一把丟在一個小朋友的背後。
那一瞬間,閨蜜覺得小優丟洋娃娃的動作非常眼熟,仔細一想,原來就是平時她亂丟東西的樣子。
受過幼兒心理教育的她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小優平時亂丟東西,是有原因的。
“小優,你之前老是拿東西丟在別人背後,是為什麼呀?”
“是的,我丟了個東西在他們後面,但他們都不來追我,是不是他們不想跟我玩?”
“不是的,大家都想跟你玩,只是他們還不懂怎麼玩這個遊戲。
他們不知道你丟個玩具在他們後面是你在發出邀請,今天所有小朋友都知道這個遊戲怎麼玩了。
下次你邀請大家之前不要直接把玩具丟到他們身後,應該先問,你要不要跟我一起玩丟手絹的遊戲,好嗎?”
小優用力地點點頭,緊鎖的眉頭瞬間解開了,開心地笑了。
不擅表達、溝通的孩子,其實不“熊”,他們只是想到什麼就直接去做了。
但不理解他們、不引導他們準確表達自己的大人們,就會將他們的行為定義為搗蛋,把他們的“屢教不改”定義為難搞,給他們貼上“熊孩子”的標籤。
他們其實不“熊”,他們只是腦回路跟大人不一樣罷了。
一個讀幼兒園的男孩上畫畫課的時候,畫了一幅一家三口手拉手的水彩畫。
遊樂場裡孩子很多,男孩不一會兒就跟小夥伴們玩成了一片。
他還拿出自己的畫給小朋友們看,驕傲地說這是我畫的。
“小姐姐是不小心把畫弄破的,回去媽媽給你補一下好不好?”
“媽媽,她把你的胳膊撕壞了,我不能跟媽媽手牽手了……”
她從地上撿起畫一看,原來小朋友撕開的地方剛好是自己和兒子手拉手的地方。
看著大哭的兒子,她感到很後悔,不分青紅皂白就跟孩子發脾氣,還只會說大道理。
而孩子痛徹心扉哭泣,是因為那個自己最愛的媽媽,沒有理解自己。
不久前,看了韓國的一個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講述的是在沒有爸爸或媽媽陪同的情況下,大人與孩子在48小時內發生的有趣的事情。
沒有媽媽陪同,家裡被孩子搞得亂糟糟的場面,簡直就是車禍現場。
性格溫和的樸柱昊,很多次都被孩子們的“傑作”嚇呆。
有一次,爸爸起床後,客廳裡滿地都是麥片,姐姐和弟弟都坐在地上,吃麥片。
看到這樣的場面,“身經百戰”的樸柱昊也扛不住了,臉上瞬間烏雲密佈。
本以為樸柱昊要發飆了,沒想到他居然剋制住了脾氣,彎下腰問姐姐:
原來,因為弟弟餓哭了,姐姐想要照顧弟弟,所以把麥片和牛奶拿出來和弟弟一起吃。
問清楚了原因,爸爸不但沒有批評,反而對姐姐說了聲“謝謝”。
姐姐受到了鼓舞,連爸爸也一起給照顧了,給爸爸喂地上的麥片,還不忘告訴爸爸,這些麥片是弟弟屁股上的……
化解那一場即將要爆發的暴風雨的,就是爸爸的這一句“為什麼”。
有時候,我們以為的“熊孩子”,一點都不“熊”,反而意想不到地體貼、懂事。
它就像一個調頻器,幫助腦回路跟大人不在一個頻道的孩子,與動不動就誤會責怪孩子的大人,調到一個頻道。
*作者:嬌嬌媽,來源:我是嬌嬌媽(ID:jiaojiaoma8)育兒理念、家庭教育、品質生活的靠譜分享,在這兒,養娃是科學,更是生活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