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藏著5個“祛溼窩”“養肝穴”!晨起睡前按按,逼出體內溼氣、肝比同齡人年輕

中醫講究“順時而為”,到了春天,養生的兩大重點自然就是“養肝”和“祛溼”。
         
而說“養肝”“祛溼”,很多人想到各種食療。
         
其實,還有一個超簡單,還不花錢的養生方法——按揉穴位。
         
今天就給大家說說都有哪些穴位適合養肝祛溼——
         

按揉身上2個“養肝穴”,肝越來越好
             
1.按揉太沖穴:疏肝解鬱
         
太沖是肝經的原穴,原穴的含義有發源、原動力的意思。可以說,太沖穴為人體足厥陰肝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臨床研究也發現,太沖穴的疏肝效果尤其顯著。
         
位置:沿著第一、二趾間向足背上摸尋到有凹陷處(約二橫指寬)。

圖源:家醫自制
         
2.按揉大敦穴:養肝血     
     
大敦穴是肝經的起點,肝經由此向上循行至生殖器、肝臟、腦、眼等處。刺激大敦穴可調養肝血。
         
位置:大腳趾甲根邊緣約二毫米處。
         
操作方法:盤腿端坐,左右拇指分別按揉左右大敦穴30次,早、晚各1次。

圖源:家醫自制


拍拍3個“祛溼窩”,一掃體內溼氣!         

現在大家普遍都有溼氣重的問題,除了喝祛溼茶,還可以按揉、拍打以下3個部位,祛溼又通經——

         
1.腋窩

         
腋窩處有極泉穴,是心經的重要穴位,可常按揉,以疏導心經鬱火。

圖源:家醫自制
         
2.肘窩  
       
肘窩外側的曲池穴,是人體關鍵的“排汙口”。

圖源:家醫自制
         
3.膝蓋窩
         
膕窩中心的委中穴,同樣是人體的“排汙口”。

圖源:家醫自制

                   
三個“窩”的按揉方法:每週或隔週在以上穴位連續拍打5~10分鐘,即出現青、紅、紫、黑等不同顏色的毒素反應物(類似刮痧時候的出痧反應)。

       
除了養肝祛溼,大家還可以按揉以下穴位,有針對性地解決身體一些小毛病——

春天困困困!快按揉3個穴位緩解
         
春困來襲,是怎麼也睡不夠。
         
這時候還可以按揉以下幾個穴位,能夠起到緩解疲勞的作用——
         
1.點揉百會穴:調情志
         
位置: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


圖源:家醫自制
         
操作方法:食、中二指併攏放於百會穴上順時針按摩約3分鐘,之後作點按約2分鐘。
         
功效:該穴可調節精神狀態、改善抑鬱情志。
         
2.揉按關元:固本培元         
 
位置:下腹部,臍中下3寸(過中指近掌關節指橫紋的4橫指寬),前正中線上。         

圖源:家醫自制

操作方法:一手掌根放於穴位之上,順時針按摩,並注意調整呼吸。按摩約3~5分鐘後,搓熱雙手疊放於關元穴上,呼氣時下按、吸氣時掌根緊貼皮膚上抬,如此反覆3~5分鐘,至下腹部有溫熱感為宜。注意要帶動皮下組織一起運動,而非只是在表皮畫圈。
         
功效:按摩該穴可固本培元,是常用的保健穴位之一,對人體內分泌功能有較好的調節作用。
         
3.點揉太沖:改善情志
         
位置:足背第1、2蹠骨間,蹠骨底結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觸及動脈搏動。  

圖源:家醫自制

操作方法:一手拇指按於同側下肢的太沖穴位上,其餘四指放於足底太沖穴的對側,拇指固定於穴位處,帶動皮下組織朝向足趾的方向來回作按揉,並配以點按法。雙側同步操作,按摩約5分鐘。
         
功效:按摩該穴對改善情志抑鬱,舒緩精神症狀有較好的調節作用。
         

咽痛咽乾、咳嗽咳痰?按按“止咳穴”
         
一到春天,很多人會咳咳咳個不停。
         
除了遵醫囑吃藥,大家還可以輔助按揉手上的魚際穴,能夠幫助緩解病情。
         
魚際為手太陰肺經的滎穴(氣血出入的關鍵穴位之一),五行屬火,“滎主身熱”。
         
因此,魚際可以清肺熱,平咳喘,利咽喉,消疳積,緩解傷風、發熱、咽乾、咽喉腫痛、失聲等症。
         
中醫臨床上,魚際穴還常用於調理聲帶,對慢性咽炎、聲帶過度勞累引起的音啞、失聲等。         
         
位置:以一手手掌輕握另一手手背,彎曲拇指,按之痠痛明顯處即是魚際穴。

源:家醫自制
         
操作方法:操作時,以一手拇指指端垂直按揉另一手的魚際穴,以感覺痠痛明顯而能夠耐受為度,單側按壓2分鐘,左右交替,早晚一次。注意,按壓時要使力度深達皮下組織,而非只在皮膚表面按揉。
         
胃不舒服?按按“護胃穴”!
         
平時胃不舒服,可以按按“護胃穴”——中脘穴。
圖源:家醫自制

中脘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神經衰弱的重要穴位。
         
在中醫裡,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即經絡中氣血最充足的地方),被認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此外,對中脘穴採用不同的按揉方法,還能得到不同效果:
         
  • 改善食慾不振:平躺、坐位或立位,右手掌根在穴位上做順時針按摩。力度可由輕到重,保持呼吸均勻。按摩約3~5分鐘後,雙手搓熱,掌根重疊置於中脘穴上,配合呼吸進行按壓,即呼氣時下按,吸氣時掌根緊貼著皮膚一起上抬。如此反覆3~5分鐘,至胃脘部有溫熱感為宜。

圖源:壹圖網


  • 止胃痛:用拇指按壓中脘穴三分鐘,或用刮痧板(牛角梳背面、瓷調羹等)刮拭中脘穴。按壓時,力度要柔和而滲透,按壓時間以疼痛緩解為度,日常保健可以配合關元穴(肚臍下3寸)按壓,每次持續3~5分鐘,每日3次。
         
最後還要提醒大家,按揉穴位僅做輔助日常保健手段,絕不可替代治療。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考眼力時間到!

圖中的100把鎖中  有一把是打開的,

是幾號呢?

編輯:欲覃故縱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