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5.19-21 | 大唐佛都長安遺存——西安唐塔

【西安】5.19-21 | 大唐佛都長安遺存——西安唐塔
守護國保 / 傳承文化

鳩摩羅什舍利塔

唐代佛教昌盛
高祖武德二年(619)
京師高僧聚集
立十大德,管理一般僧尼
雖中間經歷幾次挫折
太宗即位後,重興譯經的事業
促進了當時佛教的開展
貞觀十九年(645)
玄奘從印度求法回來
朝廷為他組織了大規模的譯場
他以深厚的學養,作精確的譯傳
給予當時佛教界以極大的影響
在已有的天台、三論兩宗以外
更有慈恩、律宗等宗派的相繼成立

▲玄奘法師墓塔
唐朝三百年
長安城見證了重要教理學派
法相與華嚴的形成
天台宗的鞏固
密教從印度的傳入
淨土與禪宗作為中國佛教徒
最主流的信仰與實踐形式的湧現

善導和尚塔
在佛教興盛的同時
唐代仍盛行修建佛塔
也大量建造墓塔

三論宗祖庭——草堂寺的
鳩摩羅什舍利塔
淨土宗祖庭——香積寺的
二祖善導和尚陵塔
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興教寺的
三藏法師玄奘陵塔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發現地——大秦寺的
貞觀年間所建大秦寺塔

大秦寺塔

佛教在唐代出現鼎盛時期

併成為了事實上的國教

國保唐塔58處

陝西省就有二十處

經歷千年洗禮

唐塔在西安故地

依然屹立於今,挺拔依舊

化羊廟元構獻殿

///

1

行程亮點

1. 西安周邊5處國保+省保文物保護單位深度遊學!
2. 與中國佛教宗派起源息息相關的寺院與唐塔經典!
3. 在中國佛教最有影響力的兩大譯師 鳩摩羅什和玄奘法師的墓塔!
4.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系博士後徐弛老師程深度講解

2

文化講師

徐弛老師

中國人民大學考古系博士後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博士
研究方向為隋唐史、北方民族考古、中外關係史

足跡遍及亞歐大陸,實地考察過中國所有省份,以及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伊朗、土耳其、印度、蒙古、意大利、法國、匈牙利、德國和俄羅斯布里亞特、哈卡斯、圖瓦和阿勒泰共和國等地的遺址與博物館數百處,參與課題5項,發表論文數篇。

3

行程詳情

D1

5月19日

星期五

西安市指定酒店集合

D2

5月20日

星期六

興教寺塔(國1)、香積寺塔(國5)、……

D3

5月21日

星期日

大秦寺(國6)、草堂寺鳩摩羅什塔(國5)、化羊廟(國8)、樓觀臺宗聖宮遺址(省保)、觀臺老子墓(省保)

17:30 送咸陽機場;18:00 送西安北站

4

活動報名

2480 元/位

識別二維碼報名

費用包含:

  1. 講師:全程講師深度講解

  2. 服務:全程領隊貼心服務

  3. 門票:行程內所有景點門票及景區內交通

  4. 交通:全程舒適旅行大巴

  5. 住宿:兩晚四星標準酒店

  6. 餐食:兩頓自助早餐、三頓正餐

  7. 設備:無線講解器

  8. 保險:旅行意外險

費用不含:

  1. 往返西安的大交通費用

  2. 未提及的其他費用

報名後有事退出怎麼辦?

  1. 集合日前3天及以上取消,可退實際未產生費用(有可能包含門票、餐費、住宿等);

  2. 集合日前3天以內,所有費用將無法退款。

5

行前預習

興教寺塔(國1)

興教寺塔又稱玄奘墓塔,興教寺塔是佛教傳播史上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和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興教寺為佛教法相宗(又稱唯識宗、慈恩宗)祖庭之一,興教寺塔即唯識宗的三位祖師墓塔,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樓閣式塔,展現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後的發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該塔始建於唐總章二年(669),大和二年(828)重修。塔磚砌,方形五層樓閣式,通高21米。第一層南面闢拱門,內置玄奘像,以上各層逐層內收,收分較大。第一層塔身北面鑲嵌唐文宗開成四年(830)篆刻的《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銘文詳細記載了玄奘的生亞事蹟。玄裝舍利前有窺基靈塔和圓測靈塔,均為3級,底邊長2米,形制與玄奘塔略同。
窺基舍利塔始建於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唐文宗大和三年(829)重建,為方形三層樓閣式磚塔,北壁嵌有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大蒸恩寺大法師基公塔銘並序”碑層南壁鑲有“基師塔”磚銘。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同州(今陝西大荔)龍興寺仁王院僧廣越法師,從豐德寺東嶺上圓測塔中分出部分舍利及供養物,移葬於興教寺奘師塔東。北壁嵌“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圓測法師舍利塔銘並序”碑。二層有“測師塔”磚銘。

梁思成先生在其《中國建築史》中這樣記錄玄奘大師舍利塔的建築特色:“塔五級平面方形,第一層塔身平素,簷部由層磚疊澀而成,簷下以磚砌成普拍枋及簡單之把頭絞項作斗拱,每面四朵。上四層每層高廣及寬度均遞減,但形式則相同。每層均於表面砌作三間四柱,柱上施闌額普拍枋,柱頭施一斗三斤拱,無補間輔作,其上疊澀出簷。塔頂磚剎,各層簷,及第一層塔身皆於民國二十年頃修葺。國內磚塔之砌作木構形者,當以此為最古”。這種仿木結構建築舍利塔是唐朝建築的重要代表。




香積寺塔(國5)

香積寺為唐代著名的古剎,建於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塔與寺同時建造,是為紀念佛教淨土宗第二代祖師善導和尚而建。該塔為方形平面,底邊長9.5米。塔體仿樓閣式,逐層收分,原高十三層,現存十級,殘高約33米。結構為磚砌單壁中空,內置樓梯、樓板,可供入登頂。底層南門門額上嵌有磚刻橫額“涅盤盛事(時)”橫額,是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修補時所作。該塔造型簡潔古樸,雖為樓閣式塔,但兼有密簷塔特點。此外,該塔在歷史上曾用作觀星測霧、量日定時,具有一定的科技史價值。

善導塔位於香積寺內西北隅,塔身一層較高,從第二層開始塔身變矮,並逐層收減高寬,至第10層每邊長為5.1米。每層四面均闢券門,併疊澀出簷,下砌兩道菱角牙子。二層以上每面均隱刻仿木構建築的立柱3間,柱間作闌額、槏柱、直欞窗,柱頭與補間均置櫨鬥承枋,枋上刻出木構的細部特徵。香積寺善導塔塔身周圍保存有鞍形的十二尊半裸古佛,雕刻精巧。塔身四面並刻有楷書,內容為《金剛經》,字跡雅秀,筆力遒勁。

大秦寺(國6)

大秦寺是歷史上基督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7世紀中葉,羅馬基督教傳入中國內地,當時稱為“景教”,因唐代時稱羅馬為大秦國,所以稱該教為“大秦景教”,稱景教寺院為“大秦寺”。據碑石記載,唐貞觀九年(635),景教傳達教士阿羅本率教團來到唐都長安,請求傳教。唐太宗對該教的入傳採取了寬容的宗教政策,並給予了禮遇和恩寵,頒詔准許阿羅本建寺傳教。朝延遂在長安、洛陽等地建立了景教寺,周至大秦寺為此時所建,由於初唐幾代皇帝對景教崇信和保護,該教發展迅猛,一度流行全國各地,曾創造了一個“法流十道”“寺滿百城”的輝煌時期。

大秦寺塔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後代屢有修茸,現存磚塔具有宋代建築特徵。塔為八角七級樓閣式空心磚塔,通高40.90米,底層每邊長4.5米。疊澀出簷,簷下施磚雕鬥棋。塔中有樓梯可通塔頂,2- 6層交替闢南北或東西之門,頂層四面開門。


草堂寺鳩摩羅什塔(國5)

草堂寺,“佛教八宗”之一“三論宗”祖庭,是中國第一座國立翻譯佛經譯場,也是佛教三大譯場中時間最長,規模最大的譯場,是佛教中國化的起點。草堂寺創建於東晉,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原為後秦皇帝姚興在漢長安城西南所建的逍遙園,弘始三年(401),姚興迎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居於此,苫草為堂翻譯佛經,由此得草堂寺名。 

佛教中著名的“中觀三論”——《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都是由鳩摩羅什在草堂寺譯出,為三論宗的創立提供了經典,所以他被尊為該宗開祖,草堂寺也因此被奉為三論宗祖庭。鳩摩羅什應請譯出《成實論》,大力弘揚成實派宗風,所以草堂寺又被視為“成實宗”的祖庭。還由於華嚴宗五祖定慧禪師即宗密,曾在草堂寺著書講學多年,所以又被視為華嚴宗祖庭。日蓮專依鳩摩羅什譯的《法華經》建立日蓮宗,日蓮宗信徒將草堂寺視為其在中國的祖庭,並尊鳩摩羅什為初祖。草堂寺被中國佛教三論宗、華嚴宗和日本佛教日蓮宗尊奉為祖庭,在世界上獨一無二。

後秦弘始三年(401),鳩摩羅什被迎請到長安,在逍遙園翻譯佛典,並將天竺大乘佛教的般若類經典完整譯出,後在園內建草堂寺。塔為唐代八角亭閣式,高約2.5米,選玉白、磚青、墨黑、乳,黃等八色大理石及玉石拼雕而成,底座上滿雕雲水山石,八角塔身雕倚柱、板門、直根窗等,塔頂為四角攢尖式,塔剎由須彌座、受花、仰覆蓮組成。


化羊廟(國8)

化羊廟又稱化羊宮、華陽觀、東嶽廟、天齊廟、泰嶽行祠。相傳始建於宋代,元代重建,明宣德元年(1426)至清宣統二年(1910)先後七次重修。原有廟宇130餘間,是一處比較完整的古建築群,建築宏偉,規模壯闊,現存東嶽獻殿為主要建築,保留元代建築風格。

東嶽獻殿是陝西保存稀有的一座元代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一間,四架橡通簷用二柱,廳堂結構;單簷龐殿頂,捏花琉璃脊,青布瓦屋面,簷下施平身出兩跳五彩斗拱,室內由徹上明造,遍施彩畫。斗拱除當心間用三朵外,其餘各間均施一朵,攢當疏朗。根據斗拱彩制,斗拱作為鋪料重拱、重昂;昂嘴扁平,大體保留元代建築風格,整個建築,相當古樸、雄偉、壯觀。獻殿前矗有元代石碑一通,碑高2.37米,上部蒙古文,下部漢文。另有《重修古蹟東嶽廟記碑》一通,系明景泰三年立。還有《化羊峪補修東嶽廟記》碑一通 。



樓觀臺宗聖宮遺址(省保)

宗聖宮遺址在說經臺北1公里今樓觀鎮西行村。元中統四年(1263),《重建宗聖宮記碑》載:原系春秋函谷關令尹喜故宅,後因老子於此講學而聞名,南北朝時創建道觀。唐武德二年(619)和元太宗八年(1236)相繼擴建。坐北向南,自南向北沿中軸線依次排列有山門、宗聖宮、玄門、列祖殿、紫雲衍慶樓、三清殿、文始殿、四子堂(四聖殿)等。
宋章子厚有詩云:“初入山門氣象幽,春風先到紫雲樓,雪消碧瓦六花盡,煙繞丹楹五色浮”。元薩都刺詩句:“瑤花琪樹間霓旌,十二珠樓接五城”。遺址內可見琉璃建築構件,覆盆狀石柱,蓮花、龍紋瓦當,以及條磚、板瓦等。另存宋、元、明、清諸代碑石15通,石牛1對,石獅2對。


樓觀臺老子墓(省保)

老子墓在西安周至縣樓觀臺西。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老子墓。老子墓在就峪口就峪河西岸,依山為陵,陵山海拔730米,頂有天然石洞名為吾老洞,高2.18米,寬1.40米,深不可測。據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載,洞內有石函,葬老子頭蓋骨。陵山頂有吾老洞道觀,存有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記》碑及清乾隆四 十一年(1776)陝西巡撫畢沅立老子墓碑2通。清代乾隆時著名學者,陝西巡撫畢沅書寫的“周老子墓”三字石碑。

*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