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改姓“鴨”惹爭議,被忽視的罕見姓氏還有很多

全村改姓“鴨”惹爭議,被忽視的罕見姓氏還有很多

起名字,是中國人的一件大事,還能反映時代的潮流。

比如當年的援朝、建設、向陽、躍進,還有如今的紫萱、紫軒、子軒等等。

由於姓名同質化嚴重,一些家長就另闢蹊徑,給自己的孩子名字中儘量取生僻字。

圖片出自網絡

袁焺(shēng)、謝叕(yǐ)、李彧(yù)麒(qí)、李淦(gàn)、張曌(zhào)旭、馬驫(biāo)、龍龘(dá),如果不標註拼音,大部分人不會讀。

當然,還有一些人,是無法選擇,假設你的姓就是一個生僻字,遇到的麻煩就是可能無法上戶籍。

01
丟掉了自己的姓

就比如最近大火的“nià”字,上半部分是少了一橫的“鳥”,下半部分是“甲”。

圖片出自網絡

這個姓氏源自一支居住在雲南麗江、以鳥為圖騰的家族。

這個頗具文化歷史意義的姓氏,卻因為無法在信息系統中輸入顯示,給村民們帶來了種種不便。

於是有人為了能在城市中順利生活、打工,不得不改姓“鴨”,丟了自己的姓。

圖片出自澎湃新聞客戶端

其實這種類似情況有很多,大部分是由於筆劃多,且不常見。

比如鬱(yù),今鬱簡化為鬱。鬱氏源流頗多。鬱氏在宋版百家姓一書中列為第一百八十一,現屬不太常見的姓氏。

璩,與蘧(qú)姓同源,以邑名為姓。

關於璩姓來歷,各地族譜都有介紹,一般在“源流序”裡標明,出自蘧姓,籍出黎陽,望出豫章,既表明得姓始祖,又說明易蘧為璩了,璩氏傳承至今已兩千多年。

圖片出自人民日報客戶端

殳(shū),姓源出有三:一是出自姜姓,是因功獲賜的姓氏;一是以兵器名作為姓氏的姓,以兵器名為氏;一是出自有虞氏,以祖名為氏。

乜(niè),始於西周時期,周武王得天下後傳位到周康王時,封呂衡為衛國卿大夫,還將聶北(也作“乜北”,今山東省茌平縣賈寨鎮)作為封地賜予呂衡。

他以封地名“聶北”中的“聶”為自己的氏,表示封地在聶北,並修建了城池。後有百姓以“聶”為姓,為以區別血統不同,他的後代則改以“乜”為姓。

分封諸侯,源自網絡

禤(xuān),源於姬姓,出自人文始祖黃帝的後代北宮儇(禤),屬於以先祖官職(第二代宰官;祭官)為符號,以祖先姓氏讀音為發音。

傳說,禤氏起源於黃帝之後北宮儇(禤),其後裔在虞夏朝時期封有禤國。

爨(cuàn),一是源於姬姓,出自周王朝時期官吏爨官,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一是源於祝融氏,出自東漢時期班彪、班固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

還有一些,讀史書經常見,一不小心,其實讀錯了很多年。孟子的母親稱為有仉(zhǎng)氏。

孟母三遷,源自網絡

當然,一些和少數民族兄弟聯繫密切的姓氏,生僻字更多。

厙(shè),出厙狄氏。北周時有厙狄氏,後改為厙姓。

笪(dá),由回族中的答姓更改而來。

㱔(suǒ),為雲南彝族姓氏。

彝族千家姓,源自網絡

雖然生僻字很多,但我們不知道電腦無法輸入,“nià”姓算是讓我們開了眼界。

02
保證你打不出這個字

其實,這並不稀奇,我敢跟你打賭,你打不出 “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

由於 biáng 字只用來表示這道著名的陝西面食,用途太少太過生僻,導致電腦的字符編碼集遲遲沒有收錄,所以電腦裡遲遲打不出來這個字。

圖片出自網絡

雖然,biáng 字已經被收錄進了「 CJK 統一表意漢字 」的擴展 G 區中,但我要告訴你,電腦裡的文字編碼和輸入法還不是一回事。

換句話說就是,電腦裡能看到的,輸入法不一定能打出來。

這主要是因為現代計算機是美國人發明的,他們為了處理文字方便,給 26 個字母在電腦裡設置了一套編碼標準。

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斯克( ASCII )碼 —— 又叫美國信息交換標準代碼。ASCII 碼錶在當時不亞於現在的九九乘法表,是計算機處理文字的基礎。

阿斯克( ASCII )碼,源自網絡

但由於初代電腦硬盤較小,因此它只能處理256個字符。

所以當到了中國後,有了更符合中國人使用習慣的GB2312 文字編碼標準。

這就解決了因為硬盤導致收錄字數不夠的問題,不過,一個新的問題卻誕生了。

因為各國使用的標準不一樣,經常在一臺電腦上是正常顯示的文檔,到了另一臺電腦上是一堆亂碼。

就好像是沒有 USB 充電口之前,功能機和山寨機們各自用著五花八門的充電頭一樣,誰也不兼容誰。

GB2312 文字編碼,源自網絡

於是上世紀 80 年代的時候,萬國碼( Unicode )組織就在微軟、蘋果、 Adobe 、惠普、 IBM 等幾個科技巨頭們的牽頭之下成立了。

萬國碼最多能存上 65,536 個字。這還不算完,繼續優化,40 多億個字的存儲空間別說全世界的文字了,說不定等以後發現了外星文明的時候依舊夠用。

biáng 字雖然已經被收錄,但文字編碼是內置於操作系統當中的,這只是完成了表明完成了準備工作,離實際使用還有一段時間,需要操作系統的一併跟進。

萬國碼,源自網絡

而且, biáng 是一個由 bi ( 讀 bai )和 áng 兩個音節組合而成的合音,屬於關中地區的方言發音,不能單獨作為一個拼音來使用,所以無法被拼音輸入法打出來。

而 biáng 字的性質也和「 招財進寶 」類似,屬於民間為了這個發音生造出來的一種臆造字( 野字 )。

何況 biáng 字本身更是在陝西的不同地區存在差異較大的不同寫法,把誰收錄進字典估計其他地區的朋友都不會同意。

biáng 字的幾種寫法,源自網絡

在 biáng 字公開可以輸入之前,最好讓孔乙己一樣的人物去考證下標準的寫法.

否則即使以後電腦裡可以正常顯示 biáng 字了,我們也依舊沒法通過拼音輸入法正常把它打出來,只能跑到百科一類的地方複製粘貼。

03
電子時代的書同文

中華上下五千年,漢字的歷史可太長了,所以漢字一共有多少個是個很難說清楚的問題。

據學者考證,甲骨文和金文共有漢字約5000個,我們已知其含義的約有3000個。

我國最早的字典《說文解字》,收錄漢字9353個。

北宋《類編》收錄漢字高達33190個,而清朝《康熙字典》收字46933個,是古代收錄漢字數量最多的字典。

圖片出自網絡

《漢語大字典》收錄單字56000多個,2020年發佈的最新版《新華字典》收錄單字13000多個。

但《現代漢語常用字表》只有3500個漢字,而根據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394個常用漢字就佔據了99%的語言篇幅。

因此,“biáng,biáng面”的“biáng”字無法輸入並沒有太多影響。

但一個生僻姓氏,就是一段家族史;這些不常用的漢字,傳承著中華文明的文字之美。

圖片出自網絡,此處無不敬,是讓大家瞭解生僻姓氏背後都有文化脈絡。

電子時代,不應該倒逼人們去改掉自己的姓氏。

有關部門最值得點讚的是,新聞裡的“nià”這個字已經能被打印在戶口簿上。

許多生僻字並不是因為讀音、字體的複雜,只是由於各部門之前不能做到有效溝通,處於信息孤島所致。

新的《信息技術 中文編碼字符集》強制性國家標準發佈,新國標增加錄入了1.7萬餘個生僻漢字。

它不僅收錄了國務院發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全部漢字,還可覆蓋我國絕大部分人名、地名用生僻字以及文獻、科技等專業領域的用字。

圖片出自網絡

只要我們及時跟進,就能避免掉這樣的狀況發生。

不過,我好奇的是這個biáng 字現在能不能打出來?反正我的電腦打不出來。

另外看完這篇文章,你是不是已經嘗試輸入biáng 字。

如果有成功的,看鑑君坐等打臉。


注:生僻字姓氏資料來自現代漢語大辭典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 趙希夷

策劃 | 趙希夷

編輯 | 趙希夷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疑問煩請聯繫

號外!號外!

看鑑書友會即將正式上線啦!!!

誠邀你們與我一起,從歷史解讀世界,感受有趣的靈魂。在書籍裡收穫比金子更寶貴的東西。

作為一名熱愛且深知閱讀重要性的人,我很高興可以通過讀書會,讓大家更輕鬆地與書結緣。

屆時,我們會舉辦主題沙龍、專場直播等活動,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用碎片化的時間積累,實現自我提升質的飛躍。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