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選擇華國鋒來做接班人,周總理對此不解,主席說出3個理由

毛主席選擇華國鋒來做接班人,周總理對此不解,主席說出3個理由

1976年初,因為居心叵測者的陷害,鄧公再度被迫離開中央,賦閒在家,無法再按照原定計劃做毛主席的接班人,主席只好另擇他人接管人民政權,在思慮許久之後,主席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決定:讓華國鋒當國家未來的“掌舵人”。

其實早在50年代初,主席就已經在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了,蘇聯方面曾經當面問過主席會選誰做第二代領導人,主席思慮了一會兒,說了兩個人,其一是少奇同志,其二就是鄧公。按照主席的設想,自己會在60年代退休,並從他們二人中選一個上來做中國的新領袖,帶領老百姓繼續向前奮進。

但出人意料的是,在1966年,動盪爆發了,劉和鄧公先後遭到迫害,被革去一切職務。此時主席打算讓林帥做預備1號人物,沒成想1971年林帥又出事了,這給了主席很大打擊,主席緩了好一陣子才從悲傷中走出來。時間來到1973年,主席感覺到自己的身體狀況已經很差了,必須要儘快解決接班人的問題,不能再猶豫、徘徊了。

就在這時,張春橋站了出來,向主席推薦了王洪文。此人曾經當過兵,上過朝鮮戰場,政治上絕對可靠,而且又是從基層升遷上來的,基層、中層、高層行政經驗豐富,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主席聽信了張所言,將王洪文調進中央重點培養。可一段時間後,主席發現王學習能力太差,實在難堪大任,因此便打消了讓他接班的想法。

與此同時,主席發現了另外一位大才:華國鋒,他是一位老革命戰士,參加過抗日戰爭,經歷過生死考驗,信仰絕對忠誠,而且能力非常出眾,在湖南幹出了不俗的業績。主席在經過長時間思考後,決定選他當下一任領導人。周總理在得知此事後大感不解,黨內有很多人資歷都比華國鋒深,而能力同樣出眾,為何主席偏偏青睞他。

主席解釋道,華國鋒同志識大體,重視團結同志;而且不驕不躁,秉性敦厚,沒有野心。最關鍵的一點是,他在動盪中始終保持著獨立思考,絕對不會隨波逐流。事實上,華國鋒是一個極其理智的人,他自50年代末就對日漸盛行的“左”思想持有保留意見,當時正值大生產運動時期,全國上下都沉浸在“共產”、“浮誇”之中。

毛主席訪問湖南的時候,曾詢問過華國鋒對於大生產的看法,他耿直的回答說,大生產可能會破壞生產力,顛倒生產關係,阻礙國家發展。動盪開始後,他也一直在努力遏制“左”的思想進一步蔓延,維護社會秩序。主席對於他這種不從眾的態度很是欣賞,至少他當政後不會再任由動盪繼續發展。1975年,毛主席欽點他出任國務院副總理,彼時周總理已經住進醫院療養,無法再處理政務,因此他便成了國家行政系統實際上的主理人。次年,周總理去世,他正式就任國務院一把手,同時還在黨、軍系統中兼任要職。

主席曾三度給他遞條子,手把手教他如何治國理政,並一再叮囑他不要急,凡事慢慢來,總會出好結果。毛主席去世後,華國鋒走到了十字路口,他選擇走哪一條路很大程度上會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萬幸的是,他最終與葉帥聯合,肅清了居心叵測者,隨即又開始執行撥亂反正政策,逐步恢復了國家正常秩序。1978年,他又與鄧公聯合決定搞改革,盤活市場,轉變發展方式。他批准谷牧同志前往歐洲考察,同時也批准逐步開放邊關,讓國外的資本流入國內,刺激經濟。

1980年,動盪的殘餘已經基本被肅清,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幕也緩緩拉開,華國鋒認為自己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遂宣佈退出領導集體,次年,他辭去一切職務,過起了閒適的療養生活,每天與花草樹木、書籍報紙為伴,往後不再過問任何政事。2008年,這位傑出的共產主義革命家在北京溘然長逝,走完了壯麗的一生。

我們不得不佩服毛主席的真知灼見,選擇了華國鋒做接班人,他的綜合能力絕對是黨內最優秀的,也是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唯一適合執掌最高權力的人。在他的帶領下,中國擺脫了動盪的糾纏,重新回到發展的正軌上,後來他又與鄧公共同提出了改革政策,讓人民政權進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走向光輝的明天!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