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胃別再迷戀白粥,它才是“胃的第一修復劑”!常吃胃病繞道走,老了還是“鐵打胃”

養胃別再迷戀白粥,它才是“胃的第一修復劑”!常吃胃病繞道走,老了還是“鐵打胃”

一說到養胃,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多喝白粥。
實際上,喝白粥非但不養胃,甚至還可能傷胃。
白粥會促進胃酸分泌,對於胃酸分泌過多以及本就容易反酸的人群來說,喝粥會使胃酸分泌更多,加重病情。
圖源:壹圖網

那麼,究竟吃啥才能養胃呢?
今天,小編就跟大家分享幾個堪稱“胃第一修復劑”的養胃食物——

它才是“胃第一修復劑”,輕鬆養出“黃金胃”!

五穀代表:小米

小米,色澤金黃,香甜黏糯,作為五穀之長,其食療功效和營養價值都是實至名歸的。
中醫認為,小米性平,微寒,味甘、鹹,是一種上佳的補益食材,有益五臟、充津液、壯筋骨的功效,尤其適合內熱者、脾胃虛弱者、病弱體虛者食用。

圖源:壹圖網

當有胃灼熱、反胃、嘔吐等不適時,食用小米粥可潤養脾胃,會讓胃更舒服。
像脾胃較弱、常腹瀉的小孩,平時更該多喝小米粥,尤其是將小米熬成濃米湯,喝最上面那層米油,效果更確切。
但要注意的是,小米並非人人都適合食用,如氣滯者和體質虛寒者就不宜過多食用。
如果確實愛喝,可在小米粥里加上一兩片生薑以糾正涼性。

瓜類代表:南瓜

南瓜能養胃,主要得益於其富含的果膠成分。
南瓜中的果膠成分,可以保護胃腸道黏膜,使其免受粗糙、堅硬食物的刺激及損傷。
同時,它還能促進潰瘍面癒合,適合胃病患者食用。近年來的研究就發現,食用南瓜能預防胃黏膜潰瘍。
此外,南瓜所含的營養成分還可以促進膽汁的分泌,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幫助排便,整體減輕腸胃負擔。

圖源:壹圖網

《本草綱目》也記載,南瓜有補中、補肝氣、益心氣、益肺氣、益精氣的作用,對脾胃虛弱、食少腹脹等也有一定的食療作用。
總的來說,南瓜營養高、食療佳,既有利於健康,又能滿足口腹之慾。
養生推薦:南瓜小米粥
做法:南瓜去皮切丁,小米洗淨,一起放入電飯煲煮至軟爛即可。
功效:南瓜健脾胃、潤肺益氣;小米有健脾和胃、補虛安眠等功效,二者共煮成粥有助於暖胃健脾,把受傷的脾胃給養回來。

圖源:壹圖網

根莖類代表:山藥

中醫認為,山藥是“上品之藥”,有健脾、利胃、補肺、益腎等功效,主治脾虛洩瀉、消渴、遺精、帶下等症。
而山藥中含有澱粉酶和多酚氧化酶等物質,也可幫助腸胃消化吸收。 
也就是說,山藥能夠補養脾胃,促進吸收,適合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人食用。

它還有止瀉的作用,可用於改善腹瀉、大便稀薄等症。


 

在這,給大家推薦國醫大師鄧鐵濤生前鍾情的養生食譜——
養生推薦:南瓜山藥盅
 
原料:南瓜一個,淮山30克(也可根據南瓜容量大小調整)。
做法:淮山煮熟碾成糊狀,南瓜切掉頂部,放在碗中;將淮山糊放進南瓜內,隔水蒸30分鐘,然後根據個人口味調味,鹹、甜均可。
功效:山藥搭著南瓜一起吃,既能養“後天之本”脾臟,又能補“先天之本”腎臟。
 
此外,南瓜山藥盅口感細軟、清淡,牙口不好的老年人也方便食用。糖尿病患者食用時,建議不放或少放糖。

圖源:壹圖網
 
提醒:山藥養陰,會助溼,一些溼盛中滿及有積滯者是不宜服用的。比如消化不良、腹脹、嗝氣的患者,服用山藥後會加重症狀。

除了食療養胃外,我們還可按揉身體自帶的 “養胃穴”——

藏在身邊的“養胃穴”,揉揉胃更好!

 
1、中脘穴
 
中脘穴是胃經的募穴(即經絡中氣血最充足的地方),被認為“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在臨床上,中脘穴也是治療消化系統疾病的重要常用穴位。
 
日常按揉、指壓、點揉中脘穴,有開胃、改善食慾不振;護胃、止胃痛,緩解腹脹、消化不良、嘔吐等症的作用。
 
取穴:位於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上4寸處(胸骨下端與肚臍連線的中點處)。

圖源:家醫自制

方法:四指併攏,用指腹以順時針方向點揉中脘穴,每日2次,每次5分鐘。
 
注意:點揉的頻率不宜太快,力道不太重,動作不能太粗魯。
 
2、神闕穴
 
臍部為神闕穴所在,是人體保健要穴,有溫陽補腎、收降濁氣、防治疾病之功效,常用於腹痛、虛寒性腹瀉、便秘等證,同時對胃腸道功能調節有顯著效果。
取穴:在臍部。

圖源:家醫自制

方法:右手掌心疊放在左手掌背上,以手掌心貼在臍部,先順時針方向揉臍部,再逆時針方向揉臍部,各50次。
 
此外,用艾條對神闕穴進行施灸,可防治因體質虛弱而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
 
方法:將艾條的一端點燃,置於距穴位處2~5釐米進行熱灸,具體距離可根據體感及時調整,使局部有溫熱感而無灼痛為宜;每天早上7點到11點進行更好,每次15~20分鐘。

圖源:壹圖網


小提醒:艾灸時,不宜離皮膚過近,以免燙傷皮膚;老弱人群以及有治病需要者,應在中醫醫生指導下進行。
 
最後再提醒一下,“養胃穴”只作日常預防保健,或用於應急。如果胃痛長期反覆發作,一定要儘早到醫院就診。


-《中國家庭醫生》雜誌社新媒體中心原創出品 –

轉載須得授權,侵權必究


#動動腦,不易老#

看圖猜成語,看誰猜得又多又對!

編輯:魚躍


大家都在看
點擊圖片即可閱讀

點個點個在看,一起養生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