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嗜睡主要與脾虛溼盛、中氣不足有關。《丹溪心法》雲:“脾胃受溼,沉困無力,怠惰嗜臥。”老年人因陽氣不足、脾氣虛弱,也常會出現睏倦無力而多寐。此外,氣血不足、頭部外傷、血脈瘀阻、肝氣鬱結等,也可能導致嗜睡症狀。所以,中醫治療嗜睡症,講究根據病因、體質、表現等不同,進行辨證論治,也多能取得滿意效果。
1.脾氣虛弱型(多因中氣不足引起運化無力所致,多見於高齡者。)
主要表現:精神倦怠,嗜睡,飯後尤甚,四肢睏乏,納少便溏,舌質淡,苔薄白而潤,脈沉弱無力等。
治療:當益氣健脾為主。香砂六君子湯加減。
處方:黨參、茯苓、菖蒲、山藥、澤瀉各15克,白朮、陳皮、法半夏、砂仁、遠志各12克,水煎服,可連服7~14劑。
2.痰溼內困型(多因脾虛溼盛,聚溼生痰、脾陽受困所致。)
主要表現:睏倦欲睡,伴頭重如裹,四肢困重,納食減少,胸悶欲嘔,口黏不渴,咳吐白痰,舌苔白膩,脈滑等症。
治療:治宜健脾燥溼、理氣化痰為主。二陳湯合平胃散加減。
處方:陳皮、茯苓各15克,蒼朮、法半夏、厚朴、藿香、佩蘭各12克,白朮、天麻各10克。水煎服,可連服5~10劑。
3.瘀血內阻型(多因頭部外傷,或久病引起血瘀。)
主要表現:頭痛而暈,起身則頭暈沉而痛,神疲嗜睡,並見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細澀。
治療:治宜活血通竅為主。通竅活血湯加減。
處方:川芎、紅花、丹參各15克,桃仁、赤芍、白芍各12克,白芷、老蔥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連服7~14劑。如嗜睡好轉,但仍有頭暈痛,可改服複方丹參片、三七膠囊等中成藥鞏固療效。
4.氣血不足型(常因素體虛弱,失血過多等引起。)
主要表現:嗜睡時作,精神不振,四肢無力,少氣懶言,頭暈目眩,面色無華,心悸怔忡。舌質淡苔薄,脈虛細。女性兼有月經量少、色淡質稀等。
治療:宜補氣養血。十全大補湯為主。
處方:白朮、茯苓、熟地黃、當歸、白芍各12克,黃芪、黨參各15克,川芎、肉桂各6克,甘草3克。水煎服,連續6~12劑。
5.腎陽虛弱型(因老年腎氣虛衰,或久病體弱,引起腎陽虛所致。)
主要表現:疲憊欲臥,懶言納少,腰膝冷痛,畏寒蜷縮,尿少浮腫,夜尿多,舌淡黯,苔白潤,脈微細。
治療:宜溫補腎陽。方用右歸丸或腎氣丸加減。
處方:附子(先煎30分鐘)9克,桂枝、山茱萸、杜仲、巴戟、仙茅各12克,懷山藥、枸杞各15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連續服7~14劑。
以上方藥可隨症加減,並請在醫生指導下選用。服藥時能結合運動鍛鍊、飲食調理等,其效果更佳。
改善嗜睡的幾點建議:
01
控制睡眠時間
每天睡眠不要超過10個小時,老人睡眠過長對心臟不利,嗜睡時血液減緩,還易出現血栓。
午睡不要超過1小時,飯後別立刻躺下,最好休息15分鐘左右後再睡。
02
多到戶外活動
運動能改善情緒,老人宜進行打太極拳、慢跑或散步等運動,這樣能改善生理機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供氧量,嗜睡就會緩解。
晨練後最好不要睡“回籠覺”。
03
不要著涼
老人無論夜睡還是午睡,都應蓋上毛巾被單,因為老人體弱,易受寒著涼。一旦寒氣侵入易傷陽氣,陽氣虧虛則容易嗜睡。
04
飲食調理
宜少食多餐,飲食宜清淡,可多吃點富含維生素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等。也可適當吃些酸、苦、辣食物,以刺激神經,減輕睏乏。
05
常聽聽音樂
最好聽曲調明快、激勵振奮人心的曲子,對大腦有愉悅、振奮作用。也可欣賞相聲、小品、喜劇之類,歡笑能使人興奮神經,驅除睡意。
06
身體觸覺刺激
睡意無法控制時,可用幹刷子按摩身體、適當用冷水洗臉或冷熱水交替沐浴,這樣能刺激血管並提高神經系統興奮性,對制止嗜睡有一定效果。
07
讓香味緩解睡意
可使用清涼油、花露水之類,芳香氣味有助刺激神經,減輕睏倦之意。也可在室內、陽臺種一些芳香味的花草,常嗅其香味也有助緩解嗜睡。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蒲昭和
本文編輯: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