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第一大騙局

歷史第一大騙局

石敬瑭造反了!

這是後唐末帝李從珂登基後的第三年,清泰三年(936年)十一月。李從珂下令要將石敬瑭調離晉陽,石敬瑭不從,並指責李從珂即位非法,隨後起兵叛變。

李從珂立即增兵數萬,進攻石敬瑭的根據地晉陽。石敬瑭以割地稱臣為條件,向契丹求救。

隨著契丹救兵的到來,後唐正規軍開始敗退。

眼見形勢逆轉,李從珂意志消沉,晝夜飲酒悲歌,不敢領兵出戰,坐等滅亡。各鎮將領擔心兵敗後禍連自己,紛紛投降了石敬瑭。

最終,走投無路的李從珂帶領全家,登上皇宮玄武樓,自焚而死。

作為皇帝,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不忘帶上身份的象徵——傳國玉璽

隨著大火升騰,那枚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的傳國玉璽,自此不知所蹤。


書《疑案裡的中國史2》上市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 歡迎

👇

一般認為,中國人自先秦起便開始使用印章。但初時,人們使用私章並沒有材質上的要求和限制。直到秦朝統一天下,才規定:“天子獨以印稱璽,又獨以玉,群臣莫能用也。”這便是帝王專屬印章——玉璽的由來。

玉璽作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後發號施令的唯一信物,它的誕生自然也應充滿著傳奇色彩。因此,傳聞稱,這枚玉璽的前身,正是當年趙國大臣藺相如出使秦國後,“完璧歸趙”的和氏璧。


▲人教版語文課本中的成語故事《完璧歸趙》。圖源:網絡

作為一件全程見證戰國興衰的寶物,和氏璧用以搭配“千古一帝”秦始皇,恐怕在當時而言,是再合適不過的了。

於是,遵秦始皇諭旨,協助陛下完成“書同文,車同軌”的丞相李斯成了國璽再造項目的負責人。在他的監工下,當時著名的玉工孫壽將和氏璧切割打磨成一個“方四寸,上紐交盤龍,有六面”的秦皇專用玉璽。

秦始皇的想法很天真,他認為,既然自己是始皇帝,那麼大秦江山理應按二世、三世、四世的規矩傳承下去,直到千秋萬代。因此,他特命李斯在新玉璽的正面以君權神授之意,用魚鳥篆書雕刻上“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

不過,古代的玉璧通常都呈扁圓形,中間有孔,無論如何都難以讓李斯和孫壽在和氏璧上加工成一個六面體。故針對史書中“李斯磨和璧作之”的造玉璽之說,後世的學者更願意相信,那枚為眾多帝王所魂牽夢繞的傳國玉璽,實際上產自一塊質地適中的“藍田水蒼玉”。

但不管玉璽的真身到底是什麼,它與生俱來的價值以及代表君王權力的象徵都絲毫不受侵犯。

有了代表皇帝個人身份的寶璽,那就得有專人保管以及定期保養。秦始皇將此重任交給了最受寵信的司機班長——中車府令趙高。

作為寶璽的看護者,趙高可謂是“盡心盡責”。他不僅手捧著這尊玉璽隨秦始皇巡視天下,發號施令。甚至還在陛下危難之際,以手中的玉璽,替帝國作出了“提前自爆”的決定。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病逝於第五次東巡途中的沙丘宮(在今河北省邢臺市廣宗縣)。事發突然,秦始皇未及確定皇位繼承人,但他生前最矚意的皇子為公子扶蘇。可是,趙高與公子扶蘇素有過節。擔心對方登基後報復自己,趙高決定利用近侍秦始皇之便,對外封鎖消息。同時,找來了公子胡亥和丞相李斯。經過多次密謀,三人決定聯名起草始皇帝傳位詔書,指斥公子扶蘇為子不肖、大將蒙恬為臣不忠,勒令二人自裁。

為了讓這道充滿陰謀的聖旨合法化,趙高掏出了隨身攜帶的玉璽,重重地蓋了下去。

儘管扶蘇、蒙恬二人對聖旨的內容存疑,但因有秦始皇專用玉璽加持,二人縱然心有不甘,在軍令如山的秦國,也只能毅然走上被預設好的不歸路。

扶蘇、蒙恬死後,公子胡亥順利登基為秦二世。趙高陰謀得逞,瞬間成了熾手可熱的秦國權勢人物。在趙高的運作下,秦國宗室及忠良損失殆盡。苛政重罰的施行,讓天下百姓怒秦更甚。官逼民反,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起義;劉邦、項羽楚漢爭雄,進一步促進了秦國的坍塌。

秦國二世而亡,末代國君子嬰捧玉璽出降劉邦。


▲秦王子嬰出降劉邦。圖源:影視劇截圖

作為承接秦朝天命的象徵,秦皇專璽在漢朝被規規矩矩地傳承了兩百餘年。期間,劉氏皇族給天下人做了個表率,那就是在每一場正統傳位的儀式上,秦皇專璽都得出場。誰拿到了這枚玉璽,誰就是下一任的天下共主。

後來,這枚玉璽乾脆被冠以一個獨特且熟悉的稱謂:傳國玉璽

實際上,由秦始皇傳下的玉璽應該不止一枚。秦至西漢,朝廷制度上規定皇帝“行六璽”,每一枚印章都有其不同的妙用。

不過,傳國玉璽上的八個大字,著實給了所有篡位者最好的正統繼承解釋權。所以隨著時間推移,傳國玉璽的名號就蓋過了皇帝的其他印璽。

傳國玉璽與歷代皇權的更替交織一起,也註定它此後充滿劫難的運數。

西漢元始五年(公元6年),漢平帝駕崩後,外戚王莽立即著手籌謀篡位事宜。他是太皇太后王政君的侄子,在西漢末年的朝堂上有著極高的聲望,而他此前也足夠“愛惜羽毛”,一直以保護及安定漢室為己任,努力打造“漢室周公”的偉大人設。


▲篡位者王莽。圖源:網絡

即便篡位之心已經膨脹,王莽依舊按捺住性子,先從漢朝的皇族中挑選出最年幼的孺子嬰立為太子,繼嗣漢平帝。爾後,再自任攝政大臣,一點點從幼帝手中攫取權力。

當然,作為一個優秀的篡位者,王莽若想得到天下士人的公認和歸順,沒有代表君權神授的傳國玉璽,那可不成。

於是,在他的指導下,一場奪取傳國玉璽的鬧劇拉開了帷幕。

為了營造天命所歸的氣氛,王莽事先派人在某處枯井裡埋了塊寫著“告安漢公莽為皇帝”的大石頭。接著,借當地縣令之手,這塊暗示王莽乃真命天子的大石頭被運抵長安,引起了朝堂動盪。

但太皇太后王政君始終堅信,王莽乃一介豎子,根本不夠格篡奪漢室江山。站在維護王氏家族利益的角度,王政君告諭群臣:“此誣罔天下,不可施行!”

怎料,王莽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並不著急。

他持續以各種祥瑞作為天命,暗示乃至明示自己是繼承大漢江山的最好人選,並派人勸說姑媽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他保證,漢室改姓王,事業將會越做越大,給姑媽的待遇也將維持原樣,一分不減。

面對王莽的持續威逼利誘,王政君只能以“怒擲”玉璽的動作,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順水推舟。

而得到玉璽的王莽也沒有食言,改朝換代的第一時間就給姑媽上尊號“新室文母太皇太后”。

由於王政君當時扔玉璽用力過猛,致使玉璽缺了個角。王莽拿到手後,立即派人用上等黃金補了這個缺口。

玉璽雖殘缺,卻進一步提高了它的身價。特別是王莽死皮賴臉地要玉璽,更證明了這枚豁角的“金鑲玉”寶印在眾多野心勃勃的篡位者心中具有崇高的精神價值。

隨後,無論是漢末董卓,還是三國曹魏,抑或是兩晉司馬,他們的開創者無不內捲進這股“傳國璽”的熱潮,你爭我奪。

天下局勢瞬息萬變,在非大一統的時代,傳國玉璽的蹤跡變得越發撲朔迷離,時而失蹤,時而重現。

當晉室衣冠南渡,沒有傳國玉璽傍身時,北方的居民一度嘲笑他們為“司馬氏白板天子”,認為他們不具備當皇帝的資格。 

書《疑案裡的中國史2》上市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 歡迎

👇

活人還能被尿憋死不成,玉璽始終只是玉璽,它的溢價得通過服務真正擁有實權的皇帝才能得以實現。

所以,伴隨著大亂世的到來,造假國璽成了魏晉以來一個心照不宣的潮流。  

這裡邊也不乏實誠之人。

隋末,宇文化及殺了隋煬帝后,傳國玉璽就跟著蕭皇后流亡到了漠北之地,那裡是突厥人的地盤。等李氏父子歷經萬難,創建大唐江山時,手中別說傳國玉璽了,連塊“蘿蔔大印”都沒有。

但唐太宗李世民好歹是一位雄主,他頂著壓力,公然向天下人宣佈,自己要造“假玉璽”!


▲迫於無奈,唐太宗加入了玉璽造假行列。圖源:網絡


照秦始皇的架勢,李世民找來了一批頂尖的能工巧匠,給自己刻了枚“皇帝景命,有德者昌”的玉璽。  

儘管後來李世民還是從突厥那裡奪回了傳國玉璽,並將其定為大唐的“受命寶”,但正所謂“有德者昌”,他新訂的君權傳承規矩,實際上助長了後世篡位者的國璽造假風氣。

在這種風氣的薰染下,把後唐末代君主李從珂逼上絕路的“兒皇帝”石敬瑭,在遍尋傳國玉璽無果後,便也讓人給他造了枚刻著“受天明命,惟德允昌”的國璽,以示王朝正統。後來,這枚國璽隨著後晉的衰亡,落入了遼朝手中,為遼主南下進犯中原提供了更好的藉口。

由於宋朝沒有傳國玉璽加持,相信天命的皇帝們,不再拘泥於前朝的皇帝印璽。只要是自家先代帝王曾經用過的璽綬,在即位之君眼中,就都是“傳國玉璽”,是可以作為自己登極稱帝的祥符瑞物。

為方便皇帝日常行政,宋朝在八璽(六璽加上神璽及受命璽)之外,又設計了多款不同用途的玉璽,以彰顯皇帝的尊貴和威嚴。

儘管此時自秦而下的傳國玉璽已失蹤,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君權解釋卻沒有退出歷史舞臺。而這恰恰給後世造假者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間。

面臨皇權傳承和朝代更替時,後世王朝幾乎都未放棄過尋回秦璽。附會“傳國玉璽”再現,便不僅是後世之君展示自己得位之正的慣用手法,更是一些朝代的大臣為頌揚君主治下盛世繁華而捏造出來的把戲。

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在傳國玉璽消失百餘年後,陝西突然向宋哲宗報告,稱當地有個農民在耕地時挖到一枚玉器,上面寫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他們懷疑,這就是傳說中被後唐那場大火吞噬掉的傳國玉璽。

秦璽的再現,令宋哲宗欣喜若狂。他趕緊讓蔡京等宋朝重臣及國朝頂尖文化人士趕赴現場勘驗實況。


▲宋哲宗(1077-1100)。圖源:網絡

經過一番鑑定,蔡京與大臣們聯名上書宋哲宗,稱此璽篆文與李斯風格正合,飾以龍鳳鳥魚,乃蟲書鳥跡之法,跟今所傳古書,莫可比擬,非漢以後所作明矣。

在奏文中,蔡京沒有直接言明此乃失蹤已久的秦朝傳國玉璽,但宋哲宗仍願堅信此乃真正的傳國玉璽,是天降祥符於大宋。一高興,宋哲宗不僅告祭宗廟,還搞了個“受璽儀式”,齋戒沐浴,更改年號,以當年為元符元年,以示千秋萬代長治久安。

不過,大宋君臣搞的這一出,並不能讓天下人相信這是真正的秦璽。於是,宋徽宗即位後,為淡化傳國玉璽的影響,直接下令造了10枚玉璽,以備皇帝急用。同時,還發明瞭一個帶寶蓋的玉鼎型方盒,專門用於收藏他新造出來的玉璽。

但,自宋以降,“獻寶進璽”之事仍時有發生。

在這些“獻寶進璽”事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朝建立前夕,林丹汗的兒子額哲獻給皇太極的那枚“制誥之寶”。

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後人,正宗元朝黃金家族後裔。他在位期間一度稱雄蒙古草原,聯合明朝攻打後金,是當時與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並肩的一代梟雄。

但由於氣候惡劣、資源匱乏等諸多制約因素,林丹汗霸業未成,即中道崩殂。在他死後,繼位的額哲自知不是後金的對手,遂在皇太極、多爾袞大軍攻打蒙古時,率部出降,並主動奉上自稱為“傳國玉璽”的制誥之寶。

關於這枚制誥之寶的來歷,清史並沒有下結論稱其為“傳國玉璽”,只是很隱晦地提及“此係歷代帝王相傳之寶”

據額哲的說法,這枚寶璽上有漢篆“制誥之寶”四個大字。所謂“制誥之寶”,即皇帝發佈聖旨時專蓋的印章。它最早是宋朝皇帝專用的寶物,後為元朝君主所奪。再後來,元順帝被朱元璋追得到處亂竄時,不慎將其遺失。

額哲稱,直到幾十年前,草原上有隻山羊三天不吃草,一直用蹄子刨地,主人發現異常,在山羊刨過的地方向下挖,這枚傳國玉璽才重見天日。因其父林丹汗是草原雄主,牧人挖到寶後不敢私藏,遂獻給了其父。

這枚玉璽的出土,是否是林丹汗父子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不得而知。但取得制誥之寶後不久,皇太極便改國號為清,發動對大明朝的全面戰爭。

公元1644年,皇太極的兒子順治皇帝,在叔叔多爾袞的輔佐下,入主北京。在他的登基詔書中,人們又看到了這枚制誥之寶的身影。但隨後,這枚制誥之寶又神秘消失了。


▲大清皇父攝政王多爾袞(1612-1650)。圖源:網絡

有歷史學者認為,制誥之寶的出現和消失,完完全全是清朝統治者為詮釋皇權正統而在史書上杜撰的內容。依據是,天聰(1627-1636)末年,經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代人的努力,後金有足夠的實力抗衡關內的大明王朝。而雄心勃勃的皇太極本人也萌生了入主中原,取代明朝的想法。但要稱帝,絕非滅亡明朝這麼簡單。明朝氣數將盡,卻依舊得到天下政治輿論的支持。所以,要取代一個政權,哪怕它明天即將倒閉,也必須藉助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傳國玉璽自然就是最好說辭。於是,清朝統治者想到了當年元順帝被迫放棄中原,迴歸漠北的歷史。再合理加工一下,一則自宋而下,曆元朝再經林丹汗後裔傳到清朝統治者手中的傳國玉璽故事,就此誕生。

隨著清朝正式入主中原,順治皇帝坐穩江山,這種輿論宣傳已不合時宜,相應地,制誥之寶也就適時地消失了。

到了乾隆時期,憑藉文治武功的良好感覺,乾隆皇帝摒棄了此前的玉璽傳承製度,重新釐定大清皇帝二十五寶。

乾隆十一年(1746年),這二十五枚皇帝玉璽正式啟用。除運用於“以彰皇序”的大清受命之寶外,乾隆還設立了“天子之寶”“尊親之寶”“親親之寶”等各類皇帝專用印章,幾乎涵蓋皇帝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白玉“大清受命之寶”璽印及鈐本,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圖源:故宮博物院

乾隆二十五寶的構思,一般認為與《周易》相關。所謂“大衍天數二十有五”,古人認為,單數為陽,雙數為陰。若按《周易》,以一、三、五、七、九之數相加,正好為二十五,寓意王朝永葆,子孫福壽延年。

然而,寓意大清基業永葆的“二十五寶”,並未能創造不滅的神話。

乾隆之後,大清王朝國勢每況愈下,終於在乾隆去世後的第113年,即公元1912年,宣告覆滅。

又12年後,末帝溥儀不得不向下令炮轟紫禁城的馮玉祥“投降”。緊跟著,在國民政府的主持下,“清室善後會議”第一時間進入皇宮點收寶璽。

在故宮玉璽的存放地——交泰殿,工作人員只發現了乾隆的二十五寶,卻來來回回也沒找到傳說中的“傳國玉璽”或“制誥之寶”,這似乎進一步印證了清初統治者的造假事件。

至此,隨著二十五寶的點驗封存,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帝制時代的傳國玉璽風波總算落幕了。

或許正如乾隆皇帝當初所理解的那樣,所謂“傳國玉璽”,不過是一件供人把玩的藝術品。

若它今天還在,一定也是靜靜地躺在博物館裡,看人來人往,燈明燈滅。如此而已。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順手點個在看讓我知道您在看~ 

參考文獻: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6年
[宋]司馬光:《資治通鑑》,中華書局,1956年
秦國經、苑洪琪主編:《紫禁城:皇家生活全景》,時事出版社,2006年
蔡名哲:《傳國玉璽與清朝正統論的幾個問題》,《清史研究》,2020年第3期
蕭高洪:《傳國璽與君權神授的觀念》,《江西社會科學》,1989年第2期


–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編輯丨艾公子

  16

👇


書《疑案裡的中國史2》上市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 歡迎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