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牧航:我這樣做廣州高考一模題

黃牧航:我這樣做廣州高考一模題

最近幾天,接連幾名高二的學生來找我,問我廣州2023年高考一模題第19題第(2)問應該怎樣回答,說從來沒有見過這類題目,完全找不到解題的思路。今天,我乾脆給他們做了一個小講座,講了我的答題思路。

這道題目其實是從能源的角度解釋了荷蘭經濟發展的原因,提出了兩種學說,要評述其學術研究的價值,就應該從“歷史解釋”本身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切入思考。

歷史解釋的第一個屬性是主體性。主體性是指“人”是歷史實踐的主體,同時也是歷史認識、歷史理解和歷史解釋的主體。所有的歷史著作都是人寫出來的,所有的歷史觀點都是人提出來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通過一些史學家對同一史事的論述,瞭解史學家對歷史的論述會有不同的解釋與評判,並分析造成不同解釋與評判的主要因素。”這說明歷史學家總是力圖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不同的方法來解釋歷史現象。歷史學家提出的解釋不一定是正確和合理的,但所有的解釋都有存在的價值。從這個角度看,這道題目的第一個答案是:

學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多樣的,本研究從能源開採和使用的角度切入,為研究荷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合理的解釋。

歷史解釋的第二個屬性是敘述性。《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所有歷史敘述在本質上都是對歷史的解釋,即便是對基本事實的陳述也包含了陳述者的主觀認識。”歷史敘述是歷史解釋的基礎,也是最基本的歷史解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所有的敘述都是帶有人的主觀性的,帶有主觀性的表述都屬於解釋的範疇。例如,全班同學針對某一事件每人各寫一篇記敘文,最終的結果肯定不同。他們對同一事件的選材、描述的側重點各不相同,其實就是我們對事件的理解和解釋的不同。這道題目的兩則材料,都根據時序的規律對泥炭使用或者泥炭、煤炭混合使用的過程做了敘述,這本身就是非常好的一種解釋。從這個角度看,這道題目的第二個答案是:

無論是泥炭說還是泥炭、煤炭混合說,本研究都按照時間的順序梳理了荷蘭能源使用的歷程,這使我們對這一史事的發展脈絡有清晰的理解。

歷史解釋的第三個屬性是價值性。價值觀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歷史解釋主體所採取的立場和方法,不同的價值觀念指導下必然會產生不同的解釋結論。例如,2013年廣東省的一道高考題問“歷史認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答案是“認識者的立場、思想觀念、所處時代環境等”。而同年上海的一道高考題問“對於鴉片戰爭,有人稱為中英戰爭,有人稱為通商戰爭,也有人稱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歷史認識中價值判斷的表述是”。這都說明,由於解釋者的價值立場、思想觀念的不同,必然會導致解釋結果的不一樣。《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指出:“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對人類歷史發展進行科學的閘釋,將正確的思想導向和價值判斷融入對歷史的敘述和評判中”,因此我們要處理好歷史解釋與價值判斷之間的關係。從這個角度看,這道題目的第三個答案是:

本研究遵循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從生產力(生產資源)的角度解釋荷蘭經濟發展的原因,為解釋荷蘭經濟發展的原因找到了有力的證據。

歷史解釋的第四個屬性是時代性和社會性。歷史解釋的主體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同時,歷史解釋的主體也不是孤立的人,而是社會中的人。作為具體的人,不同的歷史解釋者之間存在著學識、閱歷、性情的差異,而作為社會中的人,他們又存在著階級屬性、國家屬性、民族屬性和時代屬性的差異。這意味著在研究歷史解釋的時候,既要關注解釋者的個體性,也要關注解釋者所體現出來的社會性和時代性。一般說來,一個人有可能超越其階級屬性和民族屬性,但不可能超越其時代屬性。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從歷史的觀點來看,這件事也許有某種意義:我們只能在我們時代的條件下進行認識,而且這些條件達到什麼程度,我們便認識到什麼程度。”《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提出了“學術情境”這個概念,也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問題。學術情境就是指歷史學家是在什麼樣的歷史背景、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甚至是其家庭背景、學歷背景、身體健康背景下得出這個觀點結論的。具體到本題,其中一個重要信息點就是材料的出處——“金德爾伯格《世界經濟霸權(1500—1990)》”。這說明金德爾伯格撰寫這本書的時間起碼是在1990年以後。1990年是個什麼年代?我們可以從這個切入點思考本研究的價值。從這個角度看,這道題目的第四個答案是:

從時間上看,本研究應該是完成於1990年之後,在這一時期,能源問題仍是困擾人類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研究者從能源的角度探索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其實,廣州高考一模的答案是正確規範的,我所做的工作只是把它進一步細化而已。此外,通常我們並不要求學生能夠回答出4個方面,只要回答出其中任意的3個方面就可以了。綜上所述,我把本題的答案做如下設計:

學術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是多樣的,本研究從能源開採和使用的角度切入,為研究荷蘭經濟發展提供了一種合理的解釋。

無論是泥炭說還是泥炭、煤炭混合說,本研究都按照時間的順序梳理了荷蘭能源使用的歷程,使我們對這一史事的發展脈絡有清晰的理解。

本研究遵循了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從生產力(生產資源)的角度解釋荷蘭經濟發展的原因,為解釋荷蘭經濟發展的原因找到了有力的證據。

從時間上看,本研究應該是完成於1990年之後,在這一時期,能源問題仍是困擾人類經濟發展的大問題。研究者從能源的角度探索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回答其中一點得2分,總分不得超過6分。學生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最後,我跟學生說,根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定義,“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這說明歷史解釋不僅僅是能力和方法,同時也是一種態度。這對我們的要求是——解釋歷史問題的時候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做到“不為尊,不為上,不盲從”。我今天跟大家說了歷史解釋的四方面價值,這不一定是完整的、正確的認識,你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繼續思考,提出第五、第六甚至更多方面的價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