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壁畫 與文無關
大唐天寶五年(745年),大將王忠嗣率軍連勝吐蕃,威名遠揚。
又一場攻城惡戰中,守方蕃軍中一名驍將,出手快狠準,連連殺傷唐軍兵將。
一名高大威猛的騎兵出列,飛馬衝上陣前,待那蕃將暴露在高點之時,閃電般彎弓搭箭,“嗖”,一箭正中蕃將面門,那廝應弦而倒。
王忠嗣接見這個年青軍官,拍著他的肩膀,表揚道:“你就是我軍的萬人敵啊!”
年青人叫李晟,來自尚武彪悍的西北洮州,又是軍人世家,勇武絕倫。
好幾次在關鍵時刻扮演了大唐皇帝和大唐首都拯救者的角色。
遺憾的是名氣不大,但這位“萬人敵”的才能和戰績不次於任何唐朝名將,是一位大智大勇的優秀將領……
軍人跋扈,藩鎮割據,朝廷對各州郡的控制,力不從心。
唐德宗這個人,有雄心有能力,是不錯的一個皇帝,但性子急。
他推行削藩政策太爭,建中二年(781年)藩鎮盧龍朱滔、成德王俊武、淄青李納、魏博田悅,四鎮都稱王,以朱滔為盟主,公然對抗朝廷。
再加上淮西李希烈稱楚帝,與朝廷官兵的戰爭,從河北延續到江淮。
到建中四年(783年),爆發了中唐最大的一次危機,史稱“涇源兵變”。
涇原兵五千人奉命開路,到了長安,兵將們本來想到花花世界長安,一定有優厚的賞賜,接待的卻是粗茶淡飯。
大頭兵把府庫財物擄掠一空,擁立原軍閥朱泚(四鎮盟主朱滔的哥哥,被軟禁在長安),乾脆也稱帝,史稱二帝四王之亂。
其中就有神策軍都兵馬使,已經名聞天下的名將,李晟。
此時,李晟正在率軍平定河朔三鎮叛亂,大病初癒,打算繼續揮師北進。
張孝忠因義武軍正陷於朱滔、王武俊威脅之下,不肯讓李晟率軍離去。
李晟留下兒子李憑為質,又解下玉帶賄賂張孝忠的親信,方得回師勤王。
前來勤王的各路軍隊,最強大最有名的是朔方節度使李懷光部。
朔方軍果然有戰鬥力,連連擊敗朱泚叛軍,解了奉天之圍。
李懷光原是郭子儀的部將,胡人,打安史叛軍,有功賜姓李;骨子裡還是胡人,不會買儒傢什麼“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這些死規矩。
李懷光直腸子,說激起涇原兵兵變的就是宰相盧杞一夥人,我見了皇上,一定想辦法把這些奸臣殺掉!
盧杞這些文化人,多的就是彎彎繞,略施小計,李懷光直接被派去追擊朱泚,進不了奉天,見不到皇帝。
朱泚當然大喜,立即尊稱李懷光為大哥:我們聯軍,你是老大。
李懷光派親信部隊逼近奉天,有劫持唐德宗的打算,德宗再次出逃,跑到梁州(漢中)。
李晟部隊也在李懷光軍中,感覺到危機四伏,當機立斷,宣稱有詔書,率自己軍隊四千人,脫離李懷光,遷駐到東渭橋,準備見機行事。
李晟整治軍備,加固防守,徵收物質,鼓勵手下:“國家多難,皇帝流亡。今天就是我輩報效國家的時候!”
得道多助,李懷光手下,好幾支部隊不願叛變,轉而歸附到李晟手下。
朱泚很現實,見李懷光實力減少,翻臉不客氣,直接向他徵兵徵糧。
李懷光恨朱泚,也擔心李晟,乾脆率手下直接回老巢河中去了。
最大的不確定因素李懷光不在了,李晟樹起勤王大旗,各路人馬集中到他麾下。
可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李晟和手下神策軍將領,不少人的家小都在長安,是叛軍的人質。
李晟道:“家國難兩全!這個時候,顧忌自己的小家,還有什麼用?”
這時候,李晟的名字顯示出強大的威力,其左右騎兵大呼:“李晟來也!”
偏偏大將高明曜搶了個妓女,還有幾個士兵擅自佔了幾匹戰馬。
06
一支孤軍,懸在兩大叛軍之中,數月之中,取得勝利,這是戰爭史上的奇蹟。
唐德宗在梁州得到勝利的消息,淚如雨下:“老天生下李晟,是國家的福氣啊!”
唐德宗寫下“罪已詔”,這是一份最真心的自我批評材料,把激起兵變,戰火連天都歸於自己。
大家感動了,河北四鎮和淮西李希烈都撤去帝、王稱號,向朝廷認罪,朝廷也既往不咎,寬恕了他們。
德宗感慨萬千,封李晟為鳳翔等三地節度使,西平郡王。
把吐蕃人打得大敗,聽到李晟姓名,再不敢輕動。
李晟搞不來,對朋友說:“當兵的一場酒,什麼事都過去了!這讀書人表面和你和和氣氣,心裡卻還算計著人,真讓我害怕喲!”
文士爭權奪利,排斥武將,是唐中後期,再不能雄起的真正原因。
北宋大臣李惟清更是把他和郭子儀並列,把他和郭與衛青、霍去病並稱。(有點過了哈)
817年,也就是李晟去世的24年後,這位將門虎子創造了“雪夜襲蔡州”,在中外的軍事史上都是一個經典戰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