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路過渝中區紅巖村社區時,總能聽到空幽樂聲,很多人都為此駐足,甚至有許多年輕人前去打卡。這個神秘悠揚的聲音到底是從哪裡來的?
原來,這裡有一群“50後”“60後”,因為熱愛古壎,他們每週自發聚在一起學習演奏、編排節目,併到重慶各地進行演出,宣揚古壎文化。
“50後”學壎 主打一個熱愛
4月24日上午10點,重慶晚報-廂遇記者來到渝中區紅巖村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二樓活動站。還未走近,耳邊便傳來了一陣陣渾樸蒼涼的樂聲,空曠、悠遠、沒有雜質……推開門,教室裡坐著8位阿姨,她們兩手捧著壎,正對著樂譜練習,分外專注。
這裡就是張旭教學古壎的教室。張旭今年60歲,是紅巖村社區壎樂團團長。這壎樂班就是由她創辦,免費教社區居民學習吹壎,從星期四至星期天都有課。
“我們正在籌備27日的演出曲目《繡紅旗》。”張旭主動介紹:她們都是壎樂團的骨幹成員,年齡以“50後”為主,在一起學習吹壎至少2年以上了。
張阿姨是一名“50後”的新學員,加入壎樂團,她很是欣喜。“自從學習了壎,我現在出去旅遊都要帶上它。在雲南石林中吹壎,壎聲在山谷中迴盪,特別悠揚好聽,引得好多遊客的注意。”
團裡的艾叔叔今年80多歲,自去西安旅遊接觸了古壎後,便自學十餘年,他說:“我將壎看作我最珍貴的玩具,每天晚上都要抱著睡覺,走到哪裡便將它帶到哪裡,從不離手。”
張旭和學員吳德清一起吹壎表演
手腦眼配合 對中老年很友好
“我在學壎之前完全是一個音盲。”張旭說,自己是2019年3月開始跟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壎專業委員會的趙煥鼎老師學習古壎。在學習的過程中,逐步培養了樂感,並於2019年8月,在化龍橋街道紅巖村社區創建了公益教學團隊。
“我現在都記得,第一期課程有15人報名,但到最後堅持下來的僅有6人;第二期有23人報名,到最後沉澱下來繼續學習的人寥寥無幾……不過,現在已經開辦到第6期了,受訓學員已達200餘人,並組建了35人的壎樂團。”張旭表示,古壎其實對中老年人很友好,能夠幫助老年人預防老年痴呆。
記者觀察到,壎有十個孔,分別對應十根手指頭,在一邊吹氣的同時,靈活調整指法,就能夠演奏出婉轉的音樂。
“老年人學壎最大的障礙是氣息問題,吹壎需要深吸一口氣到腹部,而不是在胸腔,這樣吹出來的氣才夠長;同時嘴唇儘量收攏,再加上手指配合,眼睛跟著譜子走。這一整套動作,需要腦、手、眼的相互配合。”
為了練習好這套動作,張旭每天都會用吸管吹水鍛鍊唇部肌肉,並堅持做手指操。
張旭介紹,現在團裡的學員不僅來自紅巖村社區,九龍坡區、北碚區、沙坪壩區的學員越來越多。
聊起古壎未來的發展,張旭說:“我更加註重集體傳承。”目前,她正在申請第八批渝中區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壎樂團團長張旭
古壎,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1956年,在西安半坡遺址出土了兩枚距今6000多年的陶哨,它們用細泥捏成,保存完整,經過考古學和音樂家們的考證,陶哨被認為是我國最古老樂器壎的最早形式。
新石器時代,它被用做打獵時集合人的像號角一樣的工具,後來就發展到當作樂器來使用。
而如今,壎的形態各異、顏色不一,按材質主要分為樹脂壎和陶壎兩種。張旭介紹:“陶壎音色圓潤飽滿,富有張力,樹脂壎結實耐用,但音色美感要差一些。對於初學者來說,基本區分不出音色的差別。”
重慶晚報-廂遇記者 柏雨欣 攝影報道
責 編:蔡 靜
主 編:羅再芳
總值班:嚴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