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最佳住宅 |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走向鄉野,與時代共生的有機建造

年度最佳住宅 |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走向鄉野,與時代共生的有機建造
以“混合”為命題
串聯新與舊的時代記憶
構建多重豐富的庭院
棲心自然,慢嘗煙火




混合宅

隨著城市現代化發展的演進,村民們紛紛搬離鄉村前往城市,被遺忘在一隅的鄉野建築該何去何從?鄉村作為城市進程發展中重要的部分,承載著歷史記憶的片段,對於既有建築的改造,更像是一場個體與集體的時代對話。



在時代不斷發展遞進的當下,設計師應當以一種什麼樣的姿態介入?在建築營設計工作室看來,改造則是基於不同的地域、規模、功能等限制條件做出的恰當反應。來到村落時,面對平常的民居,他們選擇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客觀呈現鄉村建築的原始面貌。


以材質肌理回應時代交融

北京通州,平常的郊野村落裡,一幢幢紅磚牆、紅瓦人字坡建築,坐北朝南低矮地匍匐著,零星穿插著村民自發加建的彩鋼板頂、玻璃頂,混合在鄉村自然肌理之中,原始自然、樸素而又粗糲,儼然一副北方平原村落的模樣。



站在新舊語境的交匯處,設計團隊選擇做時代的誠實記錄者,延續當下這種混合的狀態,與村莊肌理建立關聯,低調融入整個村莊的風貌之中,同時在其內創造一個豐富、自然的小世界。



磚,是當地最為常見的建築材料,人們用其建造房屋、壘砌院落。磚牆,亦成為“錨固”時間記憶的重要載體,設計師通過材質彌合新舊,使其自然而然地延續、傳承,讓新建的混合宅低隱於村落的一眾建築中,一眼望去竟難以察覺,彷彿原來就生長在此。



原始建築為兩進院落式空間佈局,由兩座坡屋頂瓦房和側面加建的平頂房屋構成。鑑於北房建築風貌和結構條件較好,則完全保留了原建築磚牆和木構架,僅在界面上進行改造,拆除牆面的白色瓷磚,露出基底的紅磚牆,加固磚牆並擴大了玻璃窗。南房較為老舊,選擇拆除一半屋頂,保留另一半和灰磚牆面。同時,重新更新屋面和瓦片,並在新舊屋面的銜接處做防水處理。其他附屬用房均為臨時性搭建,予以拆除。



設計團隊延續原有的建築風貌,局部保留磚牆和舊屋,以一座連續起伏的木屋將空間串聯起來。新木屋採用雪松膠合木作為主要材料,結構形式採用抬梁式架構,回應北方民居的木作傳統。全新的木結構屋脊將原有的舊屋包裹,並向南北兩側延伸,拓展出客廳、餐廳、廚房等生活空間,構成新的建築格局。



親切的膠合木擁有自然而豐富的紋理,與原有的青紅方磚相互碰撞,形成一種新舊、冷暖不同質感的混合。多樣的肌理在鄉野的融合中,實現更為自由的表達,營造出一方別有拙趣的小天地。


以庭院串聯漫遊路徑

一門之隔,庭內院外,車馬滾滾,了不相關。小院,大概是人們心中一片柔軟的存在,也是設計師心中的詩性自然。
於是,他們採取化整為零的策略,將原始二進合院式的單一庭院格局重置,切分出多個體量推移交錯,圍合出六個尺度、景觀、功能各不相同的庭院。建築的每個開口指向自然,形成豐富的室內外空間,張弛有度的路徑豐富日常生活體驗,漫遊其中靜靜感受物候的變化。

沿著前院的竹林小道徑直走向家宅,推門而入,一株伸展的紅楓立於眼前,框景自然隨著四季更迭,在客廳與餐廳之間不斷變幻風景。兩相望的屋簷收束於天空,靜述四水歸堂,晴雨兩宜,四時皆景。



庭院便是容納萬物的棲息之所,有天有地,草木生息。客廳與南側院牆留出側院,天氣晴好時,摺疊門完全展開便是一方世界。坐觀四季更迭,賞景隨時節而易,享受自在怡然。



向北步入舊屋,餐廳、廚房一字排開,舊木屋頂與新木構屋頂相互對照,交織出奇妙的時空對話。餐廳向外與鄰居家院牆闢出一個私密的竹林庭院,偶爾小憩,院中飲茶酒,林間聽蟬鳴。



庭院,成就了生活的詩性。穿過餐廳隨即步入後院,舒展的曲線屋面向庭院懸挑展開,猶如田野中升起的涼亭,寬大的屋簷下一片陰翳,得閒擇一個舒朗的午後,搬兩把藤椅,沏一壺清茶,看繁花微風裡清幽,不負韶光。



徑直走到盡頭,便抵達北區臥房,北房與木屋之間通過玻璃廊相連,留白出一處窄院。空間中依稀可見傳統抬梁式的樸素木作,三個臥室直接面向室外,精神與自然交會,在暮色裡伴枕如夢,身心得以安頓和治癒。


以可持續丈量新舊迭代


院落的營造、結構的更新、材料的再利用……設計師試圖創造一種新舊迭代演進的可持續設計策略。造價與效果的平衡,在建築營設計工作室看來是鄉建實踐中最有挑戰的部分,在爭取跨度最大化以實現連續起伏屋面的同時,嘗試用精準的數理推演樑柱截面最小值,確保結構合理而降低造價成本。



新建牆體全部採用當地回收的舊紅磚和青磚砌築而成,低碳可再生的膠合木接續舊屋的木構,購置與原地磚相仿的紅磚進行地面鋪設,屋面採用造價低的金屬蛭石瓦等。建築結合傳統營造與當地施工條件,在個性特徵、風貌協調、造價控制之間建立平衡,巧拙之間平衡質樸與精緻,創造宜人的空間氛圍。



屋主如今常居於城內,這裡將作為家庭度假與朋友聚會的場所。如此,作為城市向鄉野回望的記憶容器,在兩者之間形成一片情感自留地。



新與舊的適配與對話,是實現可持續人造環境的重要環節,也是建築營造設計工作室一直以來實踐探索的領域。“舊”包含著豐富的歷史與記憶,可以激發新的潛能和體驗,賦予人更加有意義、有價值的生活。或許,建築的終極追求就是“詩意的棲居”。


項目名稱 | 混合宅
項⽬地點 | 中國北京
項目面積 | 576平方米
主創設計 | 韓文強、李曉明
設計公司 |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ARCHSTUDIO)
項目攝影 | 金偉琦

韓文強

韓文強,中央美院建築學院教授、建築營設計工作室主持建築師。設計實踐涵蓋舊建築更新、建築與室內設計領域。曾獲美國《建築實錄》設計先鋒獎,香港40 UNDER 40建築師獎,FA中國青年建築師獎等。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AHCHSTUDIO)2010年創立於北京。設計研究主張運用關係的設計將物質空間轉變為媒介,實現身體、自然、歷史與人造環境的深度鏈接,從而拉近人與人、人與環境的情感距離。主要作品包括水岸佛堂、有機農場、曲廊院等。作品曾獲多個國際權威獎項並被雜誌媒體廣泛報道。

文 | manni    攝影 | 金偉琦

   圖片版權 | 建築營設計工作室

新媒體編輯 | Ruirui、fun

本文為《ELLE DECORATION家居廊》版權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

如需轉載、投稿,請聯繫留言獲取轉載、投稿方式。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