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張曉,“怪力亂神”系列於空白空間(順義)展覽現場,2021年
最初,張曉是2019年在微信群中看到了流傳很廣的考場菩薩、英語菩薩、體育菩薩圖片,這吸引了他的注意,多方打聽後終於在寧波一個小鄉鎮中找到了這些菩薩的所在地。
除了有關學業的菩薩,那裡還供著基金菩薩、汽修菩薩、十二生肖菩薩等等,可謂是根據香客需求來進行的“個性化定製”,力求做到“有求必應”。
為滿足人們的某種需求,就造一個對應的神像,這在張曉看來,儼然就是商品生產的邏輯,也是商業社會發展下的時代縮影。
受到啟發,張曉開始自己製作神像,在濃厚的民間風格下,將他和身邊人關注的問題和想法、現實社會中的事件等等當代元素加入到雕塑作品中去。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43x18x25cm
近日一條藝術驚喜上線多件藝術家張曉創作的神像雕塑,每一件均為獨版作品。
這件《房地產菩薩》,托塔天王托起的不僅是寶塔,更是一架將要吊住一枚大金幣的起重機,其中的意味不言而喻。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43x18x25cm
雕塑背面,則寫著很多工地會懸掛的安全標語:高高興興上班,安安全全回家。房地產菩薩的披風上也繪著一個閃光的挖掘機,透露著藝術家幽默風格下,對現實問題的思考。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23x17x37cm
與張曉合作的木雕師傅,來自四川本地農村。他們相識於網上,張曉發現他做的神像不是尋常樣式,而是有很多師傅的個人特色和審美、還有對生活的觀細緻察在其中。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23x17x37cm
這位木雕師傅熱衷炒股,買了很多股票,有時候一邊做雕刻,一邊就打開手機查看股市行情。
而這尊霸氣外露、牛氣沖天的《股市菩薩》,就是根據木雕師傅“股票長紅”的需求為靈感製作的。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45x32x34cm
集美·阿爾勒發現獎展覽“怪力亂神”現場,2022年
張曉的這些菩薩雕塑完成後在各地展出,引來很多觀眾的好奇和喜歡。
在一條去年與藝術家的訪談中,張曉說,在一些展覽現場,甚至還有很多年輕人跑去現場拜。“95後、00後,很多人正準備出國讀書辦簽證,都來拜我做的《簽證菩薩》。”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33x12x32cm
除了老百姓關心的房產、財產、簽證等“剛需”問題,張曉在“怪力亂神”這一系列中也將當代生活中的點滴記錄了進去。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33x12x32cm
在藝術家看來,點贊變成了一個日常活動,很多人之間的關係實則是點贊之交。作品中張曉將“點贊”行為誇張化,從手機裡伸出一隻手來,一直在給人點贊。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34x23x27cm
張曉記錄下的“朋友圈行為”,還有朋友圈出現頻率頗高的萌寵貓咪。
貓身人面的《寵物菩薩》就選用了近兩年的人氣寵物——貓咪,當作刻畫主角。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34x23x27cm
當代年輕人將貓咪視為忙碌生活中的精神慰藉,在快節奏的社會中,比起對朋友或家人傾訴,很多年輕人將心事煩惱吐露給自家的貓咪。這想必也是張曉雕塑中“貓身人面”的靈感之一。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33x16x28cm
而現在年輕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外賣,也在張曉的手中成為了神像,並且他還在其中融入了送子觀音的形象元素。
作品《外賣菩薩》中,長髮飄逸的騎手身後,坐的就是一個小娃娃。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44x25x28cm
而這件作品也著實讓人意想不到:一個手拿刀和鍋鏟的龍蝦人站在火鍋上,臉上露出的卻是饕餮食客的大快朵頤之情。更何況龍蝦人苗條的身材,似乎天生帶著人間最美好的寓意:多吃不胖。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42x22x26cm
山東人張曉目前定居四川成都,他觀察到成都人很喜歡打麻將,那麼“賭博”菩薩就成了川渝地區牌桌上的“剛需”了。
這件作品索性將財神的形象搬上了麻將桌,仔細一看,財神還抱著一顆比特幣,聯想比特幣近年的大起大落,就在《“賭博”菩薩》的彈指之間,深藏功與名。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26x24x28cm
除了城市生活和新聞事件,張曉通過自媒體也在關注鄉村百態,並在作品中呈現出來。
去年他在與一條的專訪中談道,這幾年他關注了一大群鄉村主播,和城市裡做直播的主播很不一樣,他們每天的直播間不到十個觀眾,一天能掙個10塊錢、20塊錢,但一直堅持。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26x24x28cm
在張曉看來,當下自媒體的快速傳播似乎給予所有人一個平等的出口,一種脫離底層的假象。《直播菩薩》,其實是關於這樣一種鄉村和城市的寫實。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39x22x25cm
《廣場舞菩薩》應該是無論鄉村還是城市,都很能引發人共鳴的一件。
製作過程中,張曉的合作木雕師傅就對這件作品特別有共鳴,他建議張曉在作品中加一個大音響,凸出廣場舞的大音量,還要擺一個柺杖,因為大部分跳舞的都是老年人。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39x22x25cm
張曉在採訪中坦言,無論是具有濃厚民間特色的神像,還是流行於小城鎮的奇異工藝品,吸引他的實則是物質背後那種特別民間、特別原始的審美、慾望和信仰。因為它直接代表了老百姓的內心,以及他們的素養、需求、和生存狀態。
簡單、豔麗、廉價、粗暴,在張曉看來,這只是“我們”所定義的民間美學或者鄉村美學。而他的這些創作,則是在這個固有思維上,加上他自己對社會問題的感觸和反思。
從2015年起讓藝術家張曉火“出圈”的,則是他的攝影藝術家身份。
在觀眾眼中,他“沒事就拍蘋果,近兩年還‘蓋起了’蘋果百貨大樓”,在全國各地展覽上頻頻亮相,引來很多人的關注。
在“怪力亂神”系列中,也包括了張曉2019年在寧波鄉村的那間寺廟,為那裡的各學科神像拍攝的作品。
當時他在現場搭了一個簡易的影棚,配上純白色的背景,用時下最流行的、拍攝商品的方式進行攝影,像是給整套商業化流程進行了最後的總結。
此次一條藝術上新了多件張曉“怪力亂神”系列攝影作品,很是不容各位藏家錯過。
張曉在這一系列中的刻畫,並非是在批判這些民間信仰或者豔俗形象,而是更多去呈現這種當下的真實存在。
他發現這些民間信仰在中國的鄉村社會很是普遍,認為這或許是宗教在中國高速經濟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一種變異,讓顯現的物質形象生硬且直接,體現的則是民眾的集體無意識。
與此同時,這也是民間社會對精神信仰的渴望,人們從這些神像中獲取心理安慰及心理暗示,這些神像的存在為他們提供了一個直白粗糙的精神寄託,藉此希望找到生活的出口。
本次發售的主視覺作品《佛手菩薩》,呈現的佛掌無畏印,便有“眾生心安,無所畏懼”的含義。
此係列標題“怪力亂神”,出自《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意思是說孔子不談論不在神譜上的鬼神。
而張曉拍攝的這些鄉間神像、以此為靈感創作的神像雕塑,就或許是那些不在神譜之上、也是很多人現實中避而不談的需求和寄託。
藝術家張曉,1981年出生于山東煙臺,2005年畢業於煙臺大學建築設計系,畢業後曾於《重慶日報》擔任新聞攝影記者;2009年正式作為攝影藝術家活動,作品媒介包括了攝影、雕塑等。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42x30x32cm
2018年,張曉獲得哈佛大學羅伯特·加納德攝影基金;他的《海岸線》系列攝影作品,曾於2009年獲得侯登科攝影獎、2010年獲得法國才華攝影基金會中國區冠軍、以及2011年獲得法國滙豐銀行攝影獎。張曉《他們》系列作品則在2010年獲得三影堂攝影獎大獎。
香樟木、油漆、丙烯、獨版雕塑,18x21x41cm
張曉在北京、波士頓、武漢、成都、寧波、煙臺、臺北、悉尼、香港、東京等世界多地舉辦個展。
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空白空間畫廊、山東美術館、昆明當代美術館、坪山美術館、鼓浪嶼當代藝術中心、廣東美術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多倫多漢密爾頓美術館、瑞士攝影基金會、北卡萊羅納大學藝術館、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機構參與群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