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寫 | 徐魯青
編輯 | 黃月
18歲時,Christopher Doyle當上了海員,他在大海上漂泊數年,去泰國當中醫師、印度從事鑽油工、還在以色列放過牛。30歲時,他漂到了香港,中文老師給他起了一個名字——杜可風。
“我是水手,喜歡飄來飄去,所以當然是風。”
電影人、攝影師杜可風(圖片來源:上海文藝出版社)
那時杜可風並不知道,幾年後他就會停止漂泊,和一個叫王家衛的人在香港拍了二十多年電影。最早停泊香港時,他因為付不起昂貴的學費,跑去臺灣,並認識了後來影響臺灣電影新浪潮的一群年輕人,其中便有楊德昌與張艾嘉。他們邀請杜可風拍《海灘的一天》時,他還沒學會打光,最後卻“莫名其妙”拿到了亞太影展最佳攝影獎。一年後,杜可風回到香港,正逢嶄露頭角的導演王家衛尋找合作攝影師。
如今,杜可風71歲了,仍然愛喝酒跳舞,從沒想過哪天不再拍電影。幾年前他定居上海,常常穿著標誌性的“破爛裙”,在市區某梧桐街道一帶散步,和每個認出他的路人合影聊天,他那張醉醺醺的、興高采烈的臉時不時出現在社交網絡上。
杜可風新書《漆中之黑》的發佈會現場擠滿了觀眾,樓梯堵得水洩不通,他狡黠的俏皮話引得全場笑聲連連。活動結束後,界面文化(booksandfun)採訪了他,談到了王家衛、空間感以及電影與朋友,第二天,杜可風又將趕赴新劇組拍攝了。
活動現場(圖片來源:上海文藝出版社)
《我所追求的真誠》
(節選自《漆中之黑》)
[澳] 杜可風 著 張熠如、張露婷 譯
上海文藝出版社 2023-4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徐魯青,編輯:黃月、潘文捷。書摘部分節選自《漆中之黑》,經出版社授權發佈,較原文有刪節。未經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