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泡水到底是升壓還是降壓?

黃芪泡水到底是升壓還是降壓?

黃芪

黃芪是著名的常用滋補中藥材,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藥用歷史,歷代許多著名醫家都對黃芪備加青睞,稱其為“補藥之長”“補氣諸藥之最”。


黃芪又名黃耆,首載於《神農本草經》,被稱為戴糝,曰:“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瘡,補虛,小兒百病。”被列為上品。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黃芪為主的組方治療骨疽等的記述。骨疽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慢性化膿性骨髓炎。

《舊唐書·方技傳》中記載了一則隋唐時期名醫許胤宗妙用黃芪救太后的故事:許胤宗在南陳新蔡王手下做官時,柳太后突然患中風說不出話來,請遍名醫治療都沒有效果。柳太后因為口噤不能服藥,眼見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許胤宗提出用熱湯氣燻蒸法為太后治病,用黃芪、防風兩味藥煮湯數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藥汁瀰漫,藥霧繚繞,柳太后當天晚上就能說話了。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柳太后便康復如前 。許胤宗解釋,柳太后是由於年老體弱、氣血失調導致中風。而黃芪性溫,善補氣昇陽、固錶行滯,防風性微溫,善散風、勝溼、止痛。再加上熱蒸氣既能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又能潤肌膚、開毛竅,促進藥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較短時間內收效。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東垣評價: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兩者相伍,既能補氣固表而健體,又能散風行滯而調氣血,恰中病理。清代著名醫家張璐在《本經逢原》中總結:“黃芪,能補五臟諸虛,治脈弦自汗,瀉陰火,去肺熱,無汗則發,有汗則止,入肺而固表虛自汗,入脾而託已潰癰瘍。”就是說黃芪可以治療自汗、盜汗、血痺、浮腫、癰疽不潰或潰爛久不收口等症。

由於黃芪良好的補益作用,作為“平民補品”,可改善氣虛引起的各種病症,起到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作用。民間早就有“常喝黃芪水,防病保健康”的說法,宋代文學家兼美食家蘇軾曾寫到“白髮敲簪羞綵勝,黃芪煮粥薦春盤”。

近代著名學者胡適也曾與黃芪結下過一段不解之緣。1920年秋,胡適患病,吃了不少西藥總不見好,後經名醫陸仲安先生診治,用以黃芪為主的中藥治療,結果其病迅速痊癒。時隔不久,胡適的友人馬幼漁的弟弟患水腫病,腫到兩眼都不能睜開,眾醫均束手無策,又是陸仲安先生重用黃芪等藥,不出百日便治好了。從此胡適便對中藥黃芪的作用產生了新的認識,中年以後,他漸感疲憊不堪,力不從心,便常用黃芪泡水,代茶飲用,果然作用很好。特別是在講課之前,總是先呷幾口黃芪水,精力倍增。

現代藥理分析表明:黃芪富含糖類、膽鹼、葉酸及多種氨基酸等,能興奮中樞神經系統,增強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提高抗病能力。黃芪有明顯的強壯作用,對正常心臟有良好的加強收縮效果,對因中毒或疲勞而陷於衰竭的情況,其強心作用更顯著,能擴張血管、降低血壓、改善血液循環。黃芪還有持續的利尿功能,在消除尿蛋白方面有一定的療效。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生活和工作的快節奏,同時也越來越重視健康、關注養生。黃芪作為中藥養生補品的翹楚之一,歷來是人們關注的焦點。特別是野生黃芪,由於長期大量採挖,近年來野生黃芪的數量急劇減少,有趨於滅絕的危險,目前已被確定為漸危種、國家三級保護植物而被禁止交易。一年四季,很多人都在用黃芪搭配各種食材來達到養生效果,例如燉肉做湯的時候會搭配黃芪,或者煮粥、黃芪泡水當茶水來飲用等,效果還是不錯的。不過進入春季後使用黃芪就需要小心一些了,因為中醫認為春天主生髮,所以身體也需要進行宣發。如果合理使用黃芪可以起到益氣昇陽、驅趕春困的作用。不過,黃芪固表的作用很強,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春季畢竟氣溫變化快,老幼體弱者很容易反覆感冒,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再使用黃芪,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洩,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最近藥物諮詢中心接待了一位老大爺,他講述了自己的經歷:老大爺患高血壓病已經有15年,一直吃降壓藥維持,血壓控制在正常水平。最近為了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他想著自己歲數大了,最好吃點藥增強點抵抗力,免得被感染髮病。大爺一下子就想到了黃芪,作為生活中常見的補益藥材,便宜還安全。於是他到藥店買了些黃芪,每天用大概30~40克泡水。喝了十多天,黃芪都用完了,他卻感覺越來越燥熱,還覺得有些心慌和心悸,到醫院一量血壓,竟然達到180/120毫米汞柱。醫生詢問他最近有沒有特殊情況引起血壓波動,大爺回答,除了喝黃芪水,其他都沒有什麼變化。醫生推斷,大爺血壓的升高可能與黃芪有關,讓他不要再喝黃芪水了,並且注意休息,一週後,大爺的血壓逐漸恢復了正常。

黃芪對血壓當然是有影響的,而且黃芪對血壓的調節是具有雙向良性調整作用的。當代名醫鄧鐵濤先生就介紹過應用黃芪降血壓的經驗心得:治療低血壓症,喜用補中益氣湯,湯中黃芪的分量不超過15克,治療氣虛痰濁型高血壓,黃芪分量必用30克以上。藥理學研究顯示:黃芪在小劑量使用的時候,能夠幫助提升血壓,大劑量使用的時候則能夠幫助降血壓。黃芪的雙向血壓調節功能可能是通過介質的信號轉換通道調節血管平滑肌功能,從而調整機體的血壓。黃芪可以明顯擴張外周血管,對於重要血管如冠狀動脈、腦血管及內臟血管有一定擴張效果,甚至可一定程度上擴張腎血管,對於微循環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具有降壓的作用。同時,黃芪可以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搏出量,從而達到明確的強心作用。服用黃芪引起血壓升高的報道並不少見。用於治療氣血兩虛之低血壓症的升壓丸就是以黃芪作為主藥的。

高血壓在中醫多數屬於眩暈病的範疇,眩暈病在中醫分型中分為肝陽上亢、氣血虧虛、腎精不足、痰濁內阻和瘀血阻絡型。最常見的是肝陽上亢型,主要症狀包括眩暈、頭痛、頭脹、煩躁、易怒、面紅、目赤、口乾、口苦、小便短少、舌紅、苔黃等,這種證型的患者是不適合應用黃芪的。氣血虧虛型,特別是勞累後容易出現神疲、懶言、氣短、聲低等氣虛症狀的患者,是可以適度使用黃芪的,但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

總之,一旦缺乏準確全面的辨證,補藥入口也可能會變成毒藥,危害很大。黃芪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症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所以即使是日常常見的藥物,也要慎重使用。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 主管

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 主辦

中醫藥知識          健康養生資訊


文章版權歸家庭中醫藥所有,未經授權謝絕轉載、摘錄。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所載方藥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本文作者:高燕菁

本文編輯:朝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