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以下簡稱國史學會)成立30週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希望國史學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歷史唯物主義,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最新成果為指導,進一步團結全國廣大國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創新宣傳方式,加強教育引導,激勵人們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更好凝聚團結奮鬥的精神力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貢獻。”賀信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國史學會的親切關懷和對新中國史研究的高度重視,為新中國史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學習貫徹賀信精神要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習研究新中國史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結合起來,為構建新中國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做出新貢獻。
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智慧,是最好的教科書。新中國史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輝煌成就、使中國面貌發生翻天覆地變化的歷史,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深化新中國史研究,構建新中國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是科學總結歷史經驗、發揮其資政育人作用的迫切需要,是傳承中國史學傳統的迫切需要,是向國際社會展示中國形象、傳播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迫切需要。學科體系是基礎,學術體系是內核,話語體系是表達,三者有機統一,推動新中國史研究不斷取得新進展。
學科是科學研究逐步成熟的產物,代表著科學知識創造過程中形成的某個專門的研究領域。學科體系則是為滿足科學發展和社會需要從宏觀上對科學知識進行的邏輯分類和佈局。一般說來,構成學科體系的要素包括明確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合理的研究方向和領域、準確的目標定位以及相應的支撐條件等。
一個學科的研究對象和內容只有具備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才能夠使其與其他學科區別開來,也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新中國史的研究對象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是中國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相提並論的中國現代史或中國當代史。新中國史的研究內容非常豐富,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科技、教育、文化、外交、軍事等各領域、各方面,既可以對國家整體歷史進行研究,也會涉及地方史、部門史、行業史等專史的研究,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替代的研究內容。
完整的學科體系要有合理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領域,形成既各自獨立又緊密聯繫的學科群。研究方向的確立,一方面受到學科內在發展邏輯的影響,有學術成果才會有學科,才能形成學科體系;另一方面則取決於國家戰略和社會需要,這是學科設置的外在驅動力。從1981年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開始,我國的學科發展以學位授予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為基礎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學科體系。40多年來,學位授予和培養研究生的學科專業目錄進行了多次修訂和調整,學科體系不斷完善。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是基於問題而產生,是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新興領域已不再完全從屬於某個單獨的學科體系,從2011年的《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學科目錄》開始,不再列出二級學科,只是列出一些研究方向,由學位授予單位在一級學科授權的權限內自主設置研究方向。新中國史尚未成為一級學科,不用硬性規定設置哪些研究方向,但是應從構建學科體系的視角確立必要的研究領域。新中國史屬於歷史學科,按照歷史時期分階段進行研究是最基本的歷史研究範式。新中國史究竟劃分為幾個時期學界存在不同的觀點,研究單位也可以根據研究基礎從政治史、經濟史、文化史、社會史、生態文明建設史、外交史、軍事史等多個領域進行研究。
經過長期的努力,構建新中國史學科體系的條件是成熟的,現在的關鍵性問題是學科如何設置。新中國史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的簡稱,是中國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歷史學科,這應該是沒有爭議的問題。但是,由於新中國史還是比較年輕的學科,從名稱到學科定位都在討論探索之中。學科名稱上有國史、當代中國史、中國現代史等。從學科定位上看,歷史學門類中有四個一級學科,即考古學、中國史、世界史、博物館,新中國史應該屬於中國史這個一級學科中的一個研究方向,可以稱為中國現代史,也可以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從學科的發展趨勢看,在歷史學科中新中國史的研究會越來越受到重視。但是從學科發展的現狀看,中國歷史研究的重點在中國古代史和中國近代史,對於中國現代史或新中國史的研究相對還比較薄弱。這當然是由於新中國的歷史還不長等客觀因素所致,也是受學科政治敏感性強以及當代人不研究當代史等傳統因素的影響。在這種態勢下,推進新中國史學科建設應多方發力、鼓勵多部門開展研究,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一些有研究基礎的高校或研究單位,應在歷史學中不斷加強新中國史研究。
學術體系是指研究對象本質和規律的一系列理論與知識,體現著研究的能力和水平。新中國史的學術體系包括兩個方面內涵,一是新中國史研究的知識體系和創新性觀點,二是為學科發展提供指導的理論和方法,包括新中國史研究的指導原則、功能定位和研究方法等。
從知識體系和創新性觀點看,新中國史研究只有透過歷史現象揭示本質,把握規律,提出具有創新性的理論觀點,才能形成學科的特色和優勢,才能體現學科的水平和價值。新中國史研究的創新性觀點不是歷史的細緻末節,而是把握國史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是在國史研究的核心議題上不斷推出創新性成果。
國史的主題與黨史的主題密不可分。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鬥、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百年黨史的主題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的黨史與國史具有高度重合性,從廣義上說,國史的主題也應該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但是,黨的歷史比新中國的歷史長,在研究內容和研究領域上國史又比黨史更廣泛,所以兩者的主題也不能簡單畫等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任務是中國共產黨在中華民族面對兩大歷史任務時確立的,一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這兩大歷史任務,共同構成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主題的基本內涵,前一任務是為後一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的前提。這就決定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分階段逐步推進。新中國成立,標誌著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完成了第一個歷史任務。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歷史,所以從狹義上說,可以把國史的主題具體表述為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
主線是貫穿新中國史的主要脈絡。新中國的歷史,歸根結底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是中國人民的奮鬥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新中國史既是國家的歷史,也是人民的歷史。從意氣風發的社會主義革命,到激情燃燒的社會主義建設,從勇闖新路的改革開放探索,到氣勢磅礴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新中國的歷史,每一天都由億萬人民的奮鬥寫成,每一步都浸透了億萬人民的辛勤汗水。國史的主線就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追求美好生活而團結奮鬥。
歷史事件跌宕起伏,歷史人物眾說紛紜,歷史現象紛繁複雜,研究歷史的關鍵是把握主流本質。主流相對於支流而言,猶如一條大河的寬廣流域是由主幹河流和若干支流共同組成的,歷史也是由主流事件與支流事件共同構成,不能以支流取代主流,也不能以主流掩蓋支流。既不能虛無主流,也不應虛無支流,這樣才能全面、理性地把握歷史全貌,深刻認識歷史的主流和本質。新中國歷史上曾遭遇“大躍進”的嚴重挫折,甚至發生了“文化大革命”的內亂,但這些畢竟是支流,並得到了糾正,汲取了教訓。透過紛繁複雜的歷史發展表象,才能把握新中國史的本質特徵與發展規律。新中國史的主流就是國家與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恢宏歷程,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國防和軍隊、“一國兩制”和祖國統一、外交、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積累了寶貴經驗。新中國史的本質,歸根結底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歷史,是中國共產黨踐行根本宗旨與初心使命的生動詮釋。
高質量的新中國史學概論是國史學科發展水平的重要體現。從指導學科發展的理論與方法視角看,提升研究內容的學術水平,需要深化研究學科發展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換言之,新中國史研究提升學術水平、強化學科意識,需要有學科方法論的指導,即形成一部系統的新中國史學概論。這樣的概論應該對學科定位、學科屬性、學科特徵、學科功能等作出精準描述,對學科研究對象、研究內容作出明確界定,對學科發展指導原則作出深刻闡釋,對研究方法作出系統介紹,對學科發展史進行清晰梳理,對學科發展學術規範提出明確要求,對史料的蒐集、鑑別和運用等提出指導意見。
新中國史的話語體系是由一系列概念、範疇、命題所揭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進程和發展規律的表達系統,既是表達形式,也體現著學術思想的水平。不同的學科因屬性、內容和任務的區別,在話語體系上各有特色,但相近的學科有相通之處,自然有一些共同的話語。同時也要看到,國史的主體內容是敘述新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隊、國防、外交等各項事業是如何發展進步的,這是具有通史屬性的歷史學科,要有史學的敘述風格。國史研究的話語體系構建應注重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是注重歷史傳統的繼承。中國有悠久的史學傳統和豐富的史學遺產,為新中國史研究的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司馬遷的“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影響深遠,提倡史家應具備才、學、識、德四長是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其中蘊含的天下為公、民為邦本、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賢、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等,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積累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的重要體現,同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具有高度契合性。”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也是新中國史研究取之不盡的史學資源,我們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史學傳統話語運用到新中國史研究之中。
二是善於運用富有時代特色的概念和詞語表達。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是理論和知識的表達形式,也是構成思想的重要元素。富有時代特色的概念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精神標識。“社會主義改造”“對外開放、對內搞活”“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夢”等這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概念,映射著新中國不同時期的奮鬥征程。現代化的概念運用更是具有新中國史特色的話語體系。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開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艱辛探索,我們用幾十年的時間,走過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現代化歷程。我們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結合在一起,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偉大奇蹟,成功推進和拓展了中國式現代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物質基礎、理論指引、制度保證、精神力量和社會條件。中國式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同時,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課題,代表著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趨勢與共同發展方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概念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可以為關心治國理政和人類發展、謀求穩定發展繁榮的世界各國提供參照與借鑑,是對人類進步事業提供的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把中國式現代化的敘事範式運用到新中國史研究之中,是構建新中國史研究話語體系的迫切要求。
三是注重多學科話語的交流互鑑。任何話語體系都不是封閉的,交流互鑑是必然趨勢。新中國史研究涉及社會各領域、各方面,除政治話語外,經濟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等各學科的話語都應該吸收借鑑,進行創造性轉化和使用。新中國史研究的國際交流有獨特優勢,要善於運用國際社會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命題、新表達,引起國際學術界開展研究和討論,同時要善於吸收借鑑一些新概念,取其所長,為我所用。
從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這三大體系的關係看,學科體系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意義,只有建設好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才有依託和根基。學術體系決定著學科體系和話語體系的水平和屬性。話語體系是表達形式和思想元素,體現著學科體系和學術體系的規範性、嚴謹性。三大體系相互促進,協同發展,能夠推動新中國史研究不斷取得新成就,在資政、育人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王炳林,系北京師範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