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博新展 | 50幅烏菲齊美術館藏自畫像精品領銜,流光“溢彩”邀您沉浸式感受藝術魅力!

國博新展 | 50幅烏菲齊美術館藏自畫像精品領銜,流光“溢彩”邀您沉浸式感受藝術魅力!

展覽內容

絢麗多彩、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繁榮發展的基本態勢,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是人類文明演進的基本規律,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值此中意文化和旅遊年閉幕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意大利駐華大使館、烏菲齊美術館攜手推出“心影傳神——烏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展覽於2023年4月27日10點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面向廣大公眾展出,展期至9月10日。

烏菲齊美術館位於文藝復興的搖籃、歐洲著名藝術中心佛羅倫薩,素以收藏諸多繪畫巨匠之作聞名於世,蔚為大觀的藏品使其在西方藝術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畫像系列藏品是烏菲齊美術館核心館藏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名家輩出在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自17世紀60年代以來,烏菲齊美術館已收藏了超過1800幅自畫像藏品。自畫像是肖像畫的特殊類別,不僅記錄了畫家的容貌形象,也為研究其時代風格、社會文化提供了珍貴資料,更是畫家精神世界的自我呈現與表達。本次展覽從烏菲齊美術館館藏中精選了文藝復興至當代的50幅畫作,包括拉斐爾、提香、貝尼尼、魯本斯、委拉斯凱茲、倫勃朗、安格爾、莫蘭迪、夏加爾、草間彌生、蔡國強等50位藝術大師的自畫像,向中國觀眾展現藝術史上眾星璀璨的光輝,不僅使觀眾得以瞥見藝術家自身容貌形象的再現、精神世界的表達,也使觀眾得以探尋畫家所處時代與社會文化的珍貴線索, 揭示有關“自我”與“現實”的永恆主題。

展覽還特別推出光影體驗部分,通過全息投影融合技術,打破傳統的靜態“畫框式”觀看方式,將烏菲齊美術館收藏的文藝復興時期經典作品進行“解構再創造”數字化高清重現,使名作栩栩如生,帶給觀眾走入文藝復興時期畫中世界的感官體驗。

文化連接心靈、藝術溝通世界。本次展覽既是中意兩國重量級的博物館合作項目,也是中意友誼在文化交流中傳承發展的見證,更是為中意文化和旅遊年的閉幕獻禮。

重點展品

拉斐爾·桑齊奧

(1483,烏爾比諾—1520,羅馬)


■ 《自畫像》 1504—1506年

 木板油畫(楊木),47.3×34.8釐米

 Inv.1890 n.1706

拉斐爾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曾在佛羅倫薩謀事,後前往羅馬,迅速為兩大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和利奧十世所賞識。儘管他英年早逝,但在其繪畫生涯的二十多年中仍留下了許多經典作品,對西方藝術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在這幅半身像中,拉斐爾披著一頭栗色的齊肩長髮,頭戴一頂帽子,一雙烏黑的眼眸注視著觀眾,臉上流露出專注而憂鬱的神情。他身穿當時流行的樸素衣著。科學研究證實,這幅畫拉斐爾未打草稿,一氣呵成。
這幅畫可能是拉斐爾送給貴族蒙泰費爾特羅宮廷的禮物。1632年,這幅肖像作為維多利亞·德拉羅韋雷的遺產進入美第奇家族的收藏,她是烏爾比諾公爵的最後一位後裔、大公費迪南多二世·德·美第奇的妻子。自此,美第奇家族將此畫收入囊中。

彼得·保羅·魯本斯

(1577,錫根—1640,安特衛普)


■ 《自畫像》 

 木板油畫,85×61釐米

 Inv.1890 n.1884

這是“弗拉芒畫家王子”魯本斯的著名傑作。17世紀初,他活躍在意大利,為巴洛克風格誕生做出了巨大貢獻。隨後的大半個世紀,奢華浮誇的巴洛克風格始終流行於歐洲的宮廷,這幅自畫像將巴洛克風格展露得淋漓盡致。回到弗蘭德斯後,處於事業巔峰的魯本斯在46歲時繪製此畫。畫中他呈四分之三側身角度,絡腮鬍勾勒出面部輪廓,頭戴寬簷帽遮蓋脫髮,頸上戴一條金項鍊,彰顯其尊崇的社會地位,這也是奧地利統治者和丹麥國王授予他的榮譽。

倫勃朗·凡·萊茵

(1606,萊頓—1669,阿姆斯特丹)


■ 《自畫像》

 布面油畫,74×55釐米

 Inv.1890  n.2086

作為一位以明暗對照法來還原真實的畫家,倫勃朗以其肖像畫最富盛名。
這幅自畫像作於畫家去世前不久,當時他已無意美化自己。昏暗背景中浮現出一張當代藝術評論稱之為“醜陋的平民面孔”:浮腫的臉龐、眼袋、雙下巴和塌鼻子。畫家早年尚能利用陰影和筆觸掩飾這些瑕疵,而今卻被暴露在光線的審視下,甚至使用了畫家晚期代表性的,偶爾用手指作為畫具的厚塗技法粗暴地凸顯出來,單調的畫面被棕色主宰。
唯有從炯炯有神的眼睛中觀者仍然能看到畫家有過志得意滿的幸福時光,毛皮飾邊斗篷和胸前的獎章,訴說著畫家曾經的輝煌成就與奢侈生活。然而這一切都已褪去,被反省和憂鬱所掩蓋,輕抿的嘴唇似乎意味著畫家比任何人都清楚,昔日榮光一去不返。

瑪麗-路易絲-伊麗莎白·維熱-勒布倫

(1755—1842,巴黎


■ 《自畫像》 1790年

 布面油畫,100×80釐米

 Inv.1890 n.1905

映入眼簾的是一位清麗優雅、朝氣蓬勃的少女,她側身凝視,嘴唇微張,似乎在言語什麼,她靈活輕盈的身體輕倚椅背;身著典雅的黑色絲綢連衣裙,而手腕處的褶邊,和似乎剛剛用畫家左手中的紅色顏料塗抹出的金邊胭脂紅腰巾,給沉穩莊重的服飾增添了幾分俏皮之感;再加上她頭上輕薄柔軟的紗巾下露出勾勒臉型的捲髮,給觀者一種天真清新的形象。

事實上,畫家在繪製這幅自畫像時已35歲,在年齡上已然是一位成熟女性。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這位深受瑪麗·安託瓦內特王后喜愛的畫家因擔憂安全逃離家鄉,而王后於幾年後也難逃砍頭的命運。然而,維熱-勒布倫仍選擇向王后致敬,畫中的她正在描繪王后的美麗容顏。

讓-奧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爾

(1780,蒙託邦—1867,巴黎)


■ 《自畫像》 1858年

 布面油畫,63.5×53.3釐米

 Inv.1890 n.1948

1839年,烏菲齊美術館時任館長首次向安格爾提出這幅自畫像的邀約,當時畫家正在位於羅馬美第奇別墅的法蘭西學院擔任院長一職,由於事務纏身,這幅畫像在當時未能著手創作,直至1858年才在繼任館長的再次請求下抵達烏菲齊美術館。
自畫像中,畫家身穿一件精緻的翻領大衣,內裡露出襯衫和馬甲,胸前佩戴由1855年巴黎世界博覽會官方授予的硃紅色的法國“大軍官”勳章。
該畫作充滿張力,調和的棕色背景襯托出蒼白的面部,人物目光堅毅而充滿力量。這是一幅典型的四分之三側面的半身像。作品在形式上重現文藝復興的肖像畫模式,右手臂置於前景,部分雙手可見,拉丁語的題字表明瞭安格爾畫家的身份。同時,畫作還具有獨特的19世紀自然主義風格,這是畫家對所處時代潮流的一種回應。

馬克·夏加爾

(1887,維捷布斯克—1985,聖保羅德旺斯)


■ 《自畫像》 1959-1968年

 布面油畫,61.5×51釐米

 Inv.1890 n.9496

在馬克·夏加爾漫長的職業生涯中共創作了三十多幅自畫像,烏菲齊美術館收藏的這幅也許是其中最令人回味的。自1959 年起直至 1968 年,該作品歷時九年才得以完成,它既是對法國的致敬,也是對生命的歌頌。畫作背景是夢幻的巴黎,埃菲爾鐵塔、巴黎聖母院和塞納河都清晰可辨,夏加爾本人則將自己描繪成一位穿著睡袍的畫家。擁有杏核眼和高顴骨的人物面部構成了作品的視覺中心,畫家頭頂上標誌性的“新娘”和“公雞”十分顯眼。畫中新娘應是夏加爾的第一任妻子貝拉,她在20世紀40年代就過早離世,畫家畢生的繪畫靈感都來自對她的記憶。金黃色的太陽和黑色的彎月奇蹟般地照耀著同一片天空。

草間彌生

(1929,松本— )


■ 《自畫像》 2010年

 布面丙烯畫,100×80釐米

 Inv.1890 n.10563

在這幅自畫像中,草間彌生將自己展現為超越俗世教條,永不屈服的形象。通過日本漫畫般的、充滿色彩與魔力的凝視,她再次使用最具特色的圓點構建自己的臉龐和上半身,搭配畫作背景裡的網格狀圖形,這種圖形就像她所說的那樣:“我從小時候就開始……喜歡用錘子打碎玻璃、鏡子和盤子”。支離破碎的內心世界被粘合在一起,在畫框裡重新組合,這是草間彌生作為一位藝術家,通過一種非常特殊的、自由的表達,找回自己內在秩序的唯一方式。

(以上展品圖片來源:意大利文化部 烏菲齊美術館)

展覽信息

展覽名稱:心影傳神——烏菲齊美術館藏大師自畫像展

展覽時間:2023年4月27日-9月10日

     (4月27日10:00起對公眾展出)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南1、南2展廳


(識別二維碼或點擊文末“閱讀原文”獲取展覽票務信息)


相關文創

陶瓷軟木杯墊

可吸乾水滴,可重複利用

底部有軟木材料防滑

文件袋/文件夾

文件袋:防水防汙,分類收納

文件夾:弧形開口,讓日常辦公更高效

心影傳神大師自畫像樹脂冰箱貼

高清復刻,色系復古

一款具有藝術感的冰箱貼

讓家不再單調,讓生活更美好

藝術微噴複製畫

還原作品細節,可捧於手中欣賞

讓經典不再是遙不可及

攝影 | 餘冠辰
陳 拓
王 超

編輯 | 吳 比

審校|王一銘

何書銥

陳 拓

終審 | 潘 晴

          劉 鈞



在這裡遇見國博↓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