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半島曾是徵東行省?元朝徵日本的中轉站

朝鮮半島曾是徵東行省?元朝徵日本的中轉站

公元663年的白村江一戰,讓日本徹底明白大唐的實力,自此蜷縮本島,韜光養晦,而且因為有大海相隔,生產力較唐朝又十分底下,日本也不擔心中原王朝會遠渡重洋跨海來襲,這樣的狀況持續了六百年。

1274年10月,當對馬島的日本農民抬頭向北方海面望去時,赫然發現一支龐大的艦隊,正浩浩蕩蕩向日本列島殺來,船頭上站立的既有身穿皮甲,手持彎弓的蒙古士兵,也有身著漢服和朝鮮服飾的其他面孔,顯然這是一支聯軍,而船隊駛來的方向正是朝鮮半島。

自王氏高麗統一半島之後,朝鮮接連臣服於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遼、金,在中國處於五代十國及宋遼、宋金對峙時期,北方的政權雖然時有變換,但無一例外是朝鮮的宗主之國。

此時的高麗王朝名義上臣服於中原,令朝鮮人意想不到的是,接下來驟然崛起的蒙古帝國,會通過連續七次戰爭,險些將半島兼併。儘管通過一系列賄賂和斡旋,高麗王朝得以保留,但半島卻成為蒙古的徵東行省,朝鮮人還要為蒙古進攻日本提供繁重的人力和物力支持。

在蒙古人的概念中,只要是藍天覆蓋下的地方,都是蒙古騎兵馳騁的疆場,從滅亡金朝之後,蒙古軍隊就順勢從遼東向朝鮮半島滲透。高麗無法抵擋蒙古的兵鋒,甚至將王廷從開城遷往江華島,試圖依靠大海求得自保,但未能如願。在蒙古人的瘋狂打擊之下,高麗國王遣使求和,同時奉上宮女和金銀以求保留高麗王室,最後元廷強迫高麗國王迎娶一名蒙古公主,而朝鮮自此成為元朝的附庸及“駙馬國”。

不過蒙古的志向顯然不侷限於朝鮮半島,早在南宋尚未覆滅之時,忽必烈就已聽聞朝鮮以東的日本,因而心生東征之意。更重要的是此時襄陽城雖已被攻破,但南宋依舊通過對日貿易獲取鉅額的稅款,以支撐對蒙作戰,忽必烈需要通過討伐日本切斷宋朝與倭國的貿易聯繫。戰爭絕非一朝一夕就忽然爆發的,此前元朝曾兩度派遣使節致書日本,要求對方臣服並中斷與宋朝的貿易,但日本置若罔聞並不予回覆,終於在1274年招致蒙古可汗的憤怒。

此時執掌日本的是鎌倉幕府,幕府大權素來為北條氏把持,北條家族也考慮過元朝渡海來襲的風險,但一方面鎌倉幕府對地方政權的控制能力有限,無法組織積極有效的防禦,另一方面則始終對蒙古不會貿然漂洋過海抱有幻想。

從地理上說,日本與東亞大陸距離最近的地方就是朝鮮半島,從朝鮮出發攻擊日本的第一站就是九州,北條氏一面命主管九州防務的太宰府加緊修築工事,一面緊急派遣幕府正規軍進駐九州,從這點來說日本應該是預見到了蒙古將朝鮮半島作為東征跳板的可能。果不其然,戰爭在1274年10月如期而至,元朝糾集蒙古、女真、漢族、高麗和回回等多個民族的士兵,共計兩萬七千人從朝鮮南部啟航,元日戰爭正式打響。

元軍首先攻擊了位於朝鮮與九州之間的對馬島和壹岐島,順利攻克兩地,而後艦隊向九州島進發並在博多灣登陸。從驚愕中反應過來的日本倉促應戰,更有許多武士妄想通過戰爭揚名立萬,卻沒想到對手會成為他們終生難忘的噩夢。

在亞歐大陸戰場風馳天下的蒙古軍,極其重視集團作戰,而日軍則還停留在一對一單打獨鬥的階段,元軍先是派出回回部隊用拋石器發起遠程攻擊,然後指揮女真弓箭手奉上一波箭雨,接著用漢軍步兵展開衝鋒,最後找準時機以蒙古騎兵一戰定勝負。

在元軍的打擊之下,日軍損失慘重,但元軍隨船帶來的糧草也逐漸告罄,尤其是箭矢的損耗更加驚人。在不清楚九州內陸的具體情況之前,元軍不敢輕易深入對方腹地,在俘獲大批奴隸之後暫時登船。可就在當天夜裡颱風來襲,風暴摧毀了大半船隻,斷送了忽必烈第一次征服日本的希望,日本就這樣在氣候的幫助下躲開了一場國難。

文:閆老師,北京大學 碩士 博士,專業 外國語言與外國曆史,某高校教師,歡迎轉載。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