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原創 國學經典講解 幾千集節目 點贊關注即支持
上和下睦,夫唱婦隨
前面說到“禮之用和為貴”,天地人三才之道,無一不是要求達到“和”的境界。天道、地道、人道都要和,和合,萬物才能生養。天道之和叫“太和”、地道之和叫“中和”、人道之和叫“保和”,“保和”的意思是要求人保持住天地賦予的和氣。
由行為入手,真正做到保和,才能達到中和;中和不丟,才能恢復到太和,就是複本歸元。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合殿,不正是教給我們這個道理嗎?懂了,就能家和萬事興,夫妻和合生貴子;不懂就能把好日子過成苦日子,煩煩惱惱地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夫唱婦隨”語出《關尹子》的“天下之禮,夫者唱,婦者從;雄者鳴,雌者應”。
“唱”是“倡”的通假,有宣導、發起的意思。“夫唱婦隨”的意思是說,如果沒有原則性分歧,丈夫倡導的,妻子一定要支持。不是說,夫婦二人天天在家裡唱卡拉OK,男女對唱,那就錯了。
這幾句話的白話譯文,就是:
音樂要根據身分的貴賤有所不同,
禮儀要依據地位的高低有所區別。
長輩與晚輩要和睦相處,
夫婦一方倡導的,另一方要服從。
外受傅訓,入奉母儀。
這兩句是談教育的原則,要將師教與家教結合起來。在外面要接受老師的訓誨,在家中要奉持母親的規範。
古代的規矩是,父親在外做事、掙錢養家,所以常年不在家,只有到了年底放長假的時候才回來。孩子在家裡的教育,主要由母親負責,所以女人的主要職責就是相夫教子。小孩子自降生至三歲以前,接觸最多的就是母親,母親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小孩子模仿和學習的樣板,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就重視母儀母教。
古代的“傅”多為“人師”,有太傅、少傅,要對一個學生的品行負責,所以專制時代的學生犯過,常常要追究“傅”的責任。“師”則多為傳授技藝的“經師”,一師之徒,往往有十幾個、幾十個之多。
教育必須是老師與家長聯合起來,有些話只能老師說,有些話又非家長講不可。家教與師教象人的兩條腿一樣缺一不可,所以《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現代人將對子女的教育完全推給學校、推給社會,自己大撒把、坐享其成,這怎麼能行呢?
諸姑伯叔,猶子比兒。
這兩句話是前面討論過的,對孝道的第一圈拓展,將愛心擴展到自己的家人。對待姑姑、伯伯、叔叔,要象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同樣,對待侄子、侄女也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猶子、比兒都是侄子的意思。“猶子”,猶如自己的兒子,《禮記•檀弓》上說:“兄弟之子,猶子也”,顯然就是指侄子。
人非聖賢,不可能一步就做到大公無私。怎麼辦呢?就要一點一點來。孟子說,分成三步來走:第一步“親親”,先關心自己的家人,先從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做起。把錢財施捨給外人捨不得,幫助自己的親人總應該可以了。第二步“仁民”,關心同類人,我們都是人,是同類,應該互相幫助。第三步“愛物”,愛護眾生、愛護這個生態環境,所謂的“天同覆,地同載”。
孔懷兄弟,同氣連枝
這兩句話談的是五倫中的兄弟之道。兄弟之間要相互關愛,彼此氣息相通,因為兄弟之間有直接的血緣關係,如同樹木一樣,同根連枝。
“孔懷兄弟”四個字,出自《詩經•小雅•常棣》一篇,其中有“死喪之畏,兄弟孔懷”的詩句。“孔”有非常、最的意思。“懷”是關愛、關懷。“孔懷”就是非常關懷、最關愛的意思。兄弟之間的關係是血緣關係,親近無比,是朋友關係不能相比的。故此,後世多用“孔懷”二字,指代兄弟手足之情。
古人有一首敘述兄弟之情的詩,講得很有味道。詩中說:
兄弟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
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爭端;
眼前生子又兄弟,留與兒孫做樣看。
兄弟本是同氣連枝,一母所生,各自的後代又都葉茂枝繁,成為新一倫的弟兄。父一輩如果能做出“兄友弟恭”的好樣板,後代的兄弟姊妹以至於堂兄弟、堂姊妹之間也一定會效法。這是真正的“榮業所基”,比遺財給子孫重要得多,所以孔子才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