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潤三:慢性盆腔炎不是“炎”

許潤三:慢性盆腔炎不是“炎”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導讀:許潤三先生是著名中醫婦科專家,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擅長婦科疾病的中醫診斷及治療。
本文為許老對於婦科“慢性盆腔炎”的中西醫治療經驗,特此推送,以期為廣大讀者帶去正確的疾病治療觀念。

01

慢性盆腔炎的西醫病理概念

及其中醫診治存在的主要問題

盆腔炎是盆腔內生殖器官,及盆腔周圍結締組織,以及盆腔腹膜等炎症性病變的總稱。而其中的慢性盆腔炎是婦科的常見病、多發病。

 一 

據報道,因下腹及腰痛就診者約佔婦科門診人數的1/4,其中大部分是慢性盆腔炎患者。

國外統計資料表明,15~19歲婦女中有3%的人患有急性或慢性盆腔炎,30~34歲婦女的發病率為14%。

本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長期反覆發作的下腹部或腰骶部疼痛、白帶增多、月經失調和痛經等,相當一部分患者因本病導致輸卵管堵塞而不孕。

此外,文獻報道,婦科炎症是異位妊娠發生率明顯升高的直接原因。因此本病嚴重地影響了廣大婦女的工作和生活質量。

 二 

在西醫學的概念上,所謂的慢性盆腔炎的“炎性”病理改變會呈現組織充血、水腫,纖維組織增生、增厚和粘連等,此時患病部位多無病原體的繁殖和活動,故對抗生素治療不敏感。

由於慢性盆腔炎病程日久,遷延難愈,且常反覆發作,可導致患者神經衰弱,精神抑鬱,影響其工作和日常生活。

西醫採用理療的方法治療慢性盆腔炎只能暫時緩解症,往往在勞累、經期、性生活或生氣後又復發,故目前西醫尚無理想療法。

 三 

許老認為中醫藥治療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較突出的有兩點。

其一,在治法上,目前以清熱解毒中藥為大法治療慢性盆腔炎,並不是非常符合中醫診治該病的精神;

其二,市場上非常多的非處方中成藥物,也是擬用清熱解毒藥組方,如此日久,則必會帶來負效應,對中醫診治該病造成很壞的影響。

因此深入研究和探討中醫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病因病機,對於切實提高療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對於慢性盆腔炎之“炎”字的中醫探討,對中醫臨床診治該病形成良好的思維模式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02

慢性盆腔炎不是“炎”,

瘀血阻滯衝任為其主要病機

急、慢性炎症治法不同。

凡急性炎症,大家的習慣思維多用清熱解毒藥,如典型代表方劑五味消毒飲,以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等藥物清熱解毒為主治療。

但是對於慢性炎症,也存在著許多中醫大夫一聽有“炎”字,則習慣性地在處方中加入清熱解毒藥物,以為“炎”即是中醫的“毒”。

殊不知,實際上患慢性炎症的病人多數存在陽氣不足,無力伐邪,也就是說存在人體修補恢復功能不足的客觀情況。此時,若一味清熱解毒,則邪不去而真元愈傷,反而助邪,導致藥到病不除的情況。

在此問題上,許老有獨到的認識,即慢性盆腔炎在辨病的基礎上,仔細辨證最為要務,而不是一味的清熱解毒才能治療炎症。

只有這樣對症下藥,慢性炎症才能迎刃而解,取得顯著療效。

 一 

許老認為,盆腔炎多為經期、產後或盆腔手術後調攝不當,氣血失調,不慎感染溼熱邪毒,熱入血室,瘀阻衝任引起。

根據不同的臨床表現可分為急性與慢性兩種。

急性盆腔炎中醫辨證為衝任瘀熱證,治以清熱解毒利溼、理氣活血通絡為主,藥用柴胡、枳實、赤芍、甘草、連翹、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牡丹皮、桃仁、紅花、土茯苓等。

如有包塊,加三稜、莪術;

痛甚加血竭;

帶下量多,加黃柏、萆薢。

即急性炎症的治療確實需要考慮“炎”及“毒”的存在。

 二 

而慢性盆腔炎則不然,其發生及其病機需要更細微的認識和思考。

慢性盆腔炎的發生,多由於患者宮腔手術後病菌上行感染,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所致。

疼痛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如下腹疼痛、腰骶疼痛、痛經等,婦科檢查則往往發現宮體固定或觸痛,附件增粗或厚且觸痛,甚至形成盆腔包塊(癥瘕)。

中醫雖無慢性盆腔炎的病名記載,但在“婦人腹痛”、“痛經”、“帶下”、“癥瘕”等病證中多有論述。

其病機,細究應該考慮如下:

女性胞宮、胞脈等重要臟器位於人體下焦,衝任督帶通過經脈與五臟六腑相聯繫,以獲取精微營養,藉以完成胞宮、胞脈的孕育活動。

當病邪經陰戶侵襲並壅遏於胞宮、胞脈時,勢必使胞脈之氣血運行受阻,進而瘀滯不通,最終導致“瘀血”的產生。

“不通則痛”,發為痛證這一主要症候。

瘀血一方面是病理產物,另一方面也是導致慢性盆腔炎下腹疼痛諸症發生的重要發病機制。

 三 

綜觀慢性盆腔炎的臨床表現,除了氣血運行受阻,不通或不暢而導致的小腹、少腹等衝任經脈循行部位的疼痛外,還可有衝任脈之重要功能失調的表現,如月經不調、婚久不孕,甚則異位妊娠等。

從現代解剖學來看,女性盆腔內2~3條靜脈伴隨一條同名動脈循行,大靜脈幹之間有較大的吻合支形成眾多靜脈叢,且生殖系統的靜脈叢又與膀胱、直腸的靜脈叢相通。

這種豐富複雜的循環特點是盆腔器官完成其功能所必備的結構,同時也為盆腔“瘀血”的形成提供了病理條件,尤其當盆腔感染髮生時,盆腔組織充血水腫,盆腔靜脈血流更加緩慢,最終導致瘀滯的產生。

有相當多的中醫藥研究提示:盆腔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液流變學改變,即血液處於濃、黏、滯、凝的狀態。

所以,無論是運用中醫理論對本病的發生與發展所作出的病機分析,還是根據現代醫學生理病理知識進行研究,“瘀血阻滯衝任胞脈”都是慢性盆腔炎的重要中醫病機。

此時的“毒”則退居到次要,甚至不存在的地位。

03

辨證論治

是治療慢性盆腔炎的根本

既然慢性盆腔炎以瘀血阻滯衝任為根本病機,那麼“血實者宜決之”。故化瘀祛滯,消除衝任胞脈氣血運行的阻礙,應是治療本病始終遵循的基本法則。

但許老認為,血屬陰,賴氣推動,故溫藥有助於推動血行,消散瘀血。

也有相當多的中藥藥理研究顯示:以溫經活血化瘀藥組方的中藥治療慢性盆腔炎的療效優於對照組。

因此,在確立了溫經活血化瘀為本證治療的“主要法則”後,許老認為應遵循中醫辨證施治的理論,依據患者病程之長短久暫、體質之虛實強弱、所感病邪之寒熱盛衰,相應地在溫化瘀血的基礎上,運用理氣、祛溼、益氣、養血或佐以清熱等法,使遭致破壞的生理功能得以恢復,最終恢復“陰平陽秘”的生理狀態。

因此,慢性盆腔炎既不是單純的“解毒”,也不是簡單的“活血化瘀”的問題。

此時,臨證以抓主症作為最重要的辦法。

若臨床見到下腹脹痛為主,大便乾燥,婦科檢查未捫及明顯包塊,則以理氣活血溫通為主,用四逆散加當歸、丹參;

如見到下腹疼痛,腰骶部疼痛,婦科檢查捫及包塊,則活血消癥散結為主,用桂枝茯苓丸加三稜、莪術等;

如見到下腹部鈍痛,白帶多,色黃,則祛溼活血為主,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加味;

如見到下腹部隱痛,腰痠軟,疲乏無力,則益氣養血活血,用小建中湯加味。

在治療過程中,許老堅決主張慢性炎症慎用涼藥以防傷及腸胃,但如患者伴有低熱,腹痛較為嚴重,婦科檢查壓痛明顯,適當增加1~2味清熱解毒藥物於處方中,服用時間應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則,而不宜長期服用。

04

慢性盆腔炎需要綜合治療

慢性盆腔炎往往由於病程較長,反覆發作,纏綿難愈,使臨床表現呈現寒熱錯雜、虛實夾雜等複雜情況,治療需要較長的時間,至少3個月為1個療程。

臨床上如果只採取單一的口服療法效果往往不佳,並且還可能因長期口服活血化瘀藥物導致脾胃受損。

因此,治療手段上,許老主張採用綜合療法,多途徑給中藥,即辨證與辨病確立中藥口服處方,同時非經期配合中藥灌腸、中藥外敷和中藥靜脈輸液。

灌腸、外敷藥則採用氣味俱厚、溫經通絡之丹參、透骨草、乳香、沒藥、紅花、皂角刺、桂枝等溫通散結,活血化瘀,軟化粘連之組織,從直腸局部、腹壁等多途徑給藥,使藥物滲透既能直達病所,又能避免長期口服活血中藥對脾胃的損傷。

輔以靜脈點滴丹參注射液可改善全身微循環,則更有利於瘀血的消散和吸收。

:本文選摘自《中醫臨床家許潤三》,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2006年8月。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