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菔子分生炒,切莫混淆!

萊菔子分生炒,切莫混淆!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I導讀:萊菔子,即蘿蔔子,想來大家並不陌生,但是關於萊菔子的生與炒,相關的功用,你是否混淆過呢?

萊菔子功用新識

作者/餘國俊

萊菔子,俗名蘿蔔子,首載於《日華子本草》,性味辛甘平,歸脾肺胃經,為臨床常用的消食化痰藥。現代中藥學概括其功效為:消食化積,降氣化痰。多用於食積不化,痰涎壅盛等症。如治療便秘、不寐、癰腫等病症,均奏良效。至賤而有殊功,豈堪埋沒,聊以志之。

 

臨床使用萊菔子,應嚴格區分炒用與生用,因兩者之功效迥然有別。

 

一、炒萊菔子重用,降氣通便,豁痰寧神

 

1、降氣通便:

 

《本草綱目》記載,“萊菔子之功,長於利氣。生能升,熟能降。”據筆者長期驗證,炒萊菔子降氣除脹之力類似枳實、厚朴,而降氣通便之力則優於枳實、厚朴,故可用各種實秘。

 

因本品辛甘平,質潤多脂,降氣開鬱而不傷陰,若加入辨證方藥中,又可用於各種虛秘。如臨床常見的習慣性便秘,多因脾陰不足,腸燥津虧。此證初服麻仁丸有效,久服則效差甚至無效。乃因麻仁丸中有大黃、厚朴之苦燥,久用之,傷陰化燥在所難免。

 

筆者治此等虛秘,喜用《傷寒論》之芍藥甘草湯,常用量為白芍30~50g,生、炙甘草各5~10g,以大滋脾陰,再加草決明、肉蓯蓉各30g潤腸通便,療效頗佳。但遇少數頑固性便秘用之乏效時,必暫加炒萊菔子30~50g降氣開鬱,奏效方速。

 

如治席某,男,60歲,患習慣性便秘5年餘,常服三黃片、麻仁丸,外用開塞露等,不用藥則不能自行排便,十分苦惱。診得舌質略紅,苔薄白欠潤,脈弦澀。審系脾陰不足,腸燥津乏。用上方4劑乏效,腹脹難忍。

 

患者急欲服瀉下藥,筆者阻之,仍用上方,加炒萊菔子50g,1日連服2劑,大便即通,腹脹大減;連服5劑,大便1日1次,甚通暢,腹脹已除。為鞏固計,去炒萊菔子,加黃芪、當歸各30g補氣養血,續服12劑。隨訪年餘未復發。

 

2、豁痰寧神:

 

不寐一症,病因病機多端,而以痰熱擾心為常見。治此症一般用黃連溫膽湯加味,療效可靠。但若連服數劑不見起色者,可能是痰甚且頑。元代醫學朱丹溪說:“萊菔子治痰,有衝牆倒壁之功。”故可重加炒萊菔子豁痰以寧神。

 

如白X,女,37歲,失眠1年餘,常服硃砂安神丸、天王補心丹等中成藥,仍難入眠。每隔幾夜,必服西藥安定片才能勉強淺睡三四小時。平時頭暈胸悶、舌紅苔黃膩,脈滑稍數。筆者用黃連溫膽湯加膽南星、天竺黃、石菖蒲、遠志等4劑,仍無顯效。乃加炒萊菔子30g,又服4劑,睡眠明顯改善,效不更方,再加炒棗仁(軋細吞服),續服18劑,睡眠質量進一步改善,丟掉安定片。

 

二、生萊菔子內服催吐痰食,外用解毒消腫

 

1、催吐痰食:

 

《日華子本草》稱萊菔子“水研服,吐風痰”。但用水研服,很不方便,水煎服可否?筆者無病時曾嘗試用生萊菔子30g,搗破,水煎40分鐘,濾取藥液約200ml,頓服,服後約半小時,便覺頭暈,胃院不適,嘔惡欲吐。而後筆者催吐風痰或宿食,便單用生萊菔子一味,水煎頓服。

 

如治陸某,男,66歲,宿患慢性支氣管炎,因外感誘發,氣喘痰鳴。已服小青龍湯加味數劑,外感已除,仍咳嗽氣急,喉如曳鋸,胸膈滿悶,苔白厚膩,脈滑數。

 

予生萊菔子50g,搗破,文火煮1小時,濾取藥液約200ml,頓服。服後約半小時,呃呃連聲,頻頻咳吐粘涎,移時達半痰孟。咳喘痰鳴、胸膈滿悶隨之大減。轉予香砂六君子湯合三子養親湯,連服6劑,漸漸康復。

 

又曾治張X,男,16歲,因吃湯圓及乾魚片過多,胃脘滿悶,噯腐嘔惡,頭暈目眩。西醫授以“飢餓療法”,已兩餐未食;又服多酶片、山楂丸等亦不效。予生萊菔子50g,煎服法如前,服後不及1小時,便頻頻嘔吐,並瀉下酸臭糞便,胃脘頓覺輕鬆,轉以七味白朮散善後。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張從正,極擅吐法,以為邪去正自安。後世罕用吐法,或懼催吐藥傷正氣。而用生萊菔子催吐痰食,效快而不傷正氣,值得推廣。

 

然而當今有的藥房備用的萊菔子,竟有生與熟不分者。而其始作俑者,或為近代名醫張錫純先生。張氏認為萊菔子“無論或生或炒,皆能順氣開鬱,消脹除滿”。

 

筆者曾數次試驗,於辨證方藥中加生萊服子15g,脾胃虛弱者服後多有噁心欲吐之感。可見張氏不分生熟混用之說,不足為訓。

 

2、解毒消腫:

 

《日華子本草》謂萊菔子“同醋研,消腫毒”。筆者亦曾驗證之。一學生,男,18歲,左腋下忽生一癰,皮色不變,腫痛灼熱,西醫診為“腋下淋巴結炎”,肌注青黴素,外敷魚石脂,3日乏效。

 

患者左上肢活動受限,夜間灼痛難寐。予生萊菔子300g,搗極細,用適量食醋調成糊狀,攤在塑料薄膜上(厚約0.5cm),敷於患處,外覆紗布,再用膠布固定,1日1換;同時內服柴胡清肝散合五味消毒飲。敷藥當晚疼痛灼熱大減,連敷4天,痛腫全消。

 

又曾用食醋調生萊菔子細末,外敷產後乳癰(急性乳腺炎),效亦佳良。

本文摘自《中國鄉村醫生雜誌》1999年第10期,作者/餘國俊。轉載請註明出處。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