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社區近日被曝官網和App無法打開,引發了眾人的回憶。即使他們曾發佈公告,提醒近期將進行技術升級,其間平臺將無法訪問,但聯想到他們累計被執行超過1.39億元,創始人身背數十條“限高令”的現狀,不少人已經在內心宣判了天涯的死亡。
這或許是昔日全球最大中文互聯網社區發出的最後哀鳴。兩年前,另一知名社區“貓撲”宣佈關閉發帖功能,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短暫卻燦爛的一生。
2008年12月,谷歌曾在國內測評出“中國五大論壇”,除了天涯和貓撲,還包括新浪社區、鳳凰網論壇和19樓,前兩家分別在2017年和2015年宣告關停,僅剩19樓還在正常運營。去年3月,曾和這些社區齊名的西祠衚衕以1元的低價轉讓。
書寫天涯故事的是一個叫邢明的公務員。這個出生於河北滄州農村的天之驕子以全校第一的成績考入中山大學。1991年,他從中文系畢業,在海南省政府信息中心謀得一份閒差,有了接觸互聯網的機會。
不過,最先讓他實現財務自由的是股市。1999年,趕上全球互聯網泡沫最瘋狂的時期,他以31元的價格買入海虹控股,正好趕上網絡股大爆發,最後在至今仍是歷史高點的84元賣出。
幾輪操作下來,邢明的賬戶從十幾萬元變成兩千萬元,他意識到了股市和網絡都是好東西,於是在1999年3月創立了天涯,早期最重要的板塊就是“股票論壇”。他本人註冊了一個賬號“968”,經常在論壇和網友互動,聊些炒股那點事。
2000年前後,最先接觸互聯網,習慣在BBS灌水的是國內大部分精英群體,天涯寬鬆的環境讓他們暢所欲言、針鋒相對、如魚得水。
這種喜愛濃縮在1999年11月10日發佈,名為《天涯是個爛地方》的帖子裡。一位“半新半舊”的天涯人痛陳天涯的四大“罪狀”:寬帶提升網速過快,聊天太活躍耽誤時間,帖子質量太高,高人太多普通人無法呼吸。
全是正話反說,典型的“凡爾賽”。多年後,這位名叫“寧財神”的發帖人,因為所創作的情景喜劇《武林外傳》變得家喻戶曉。
正如寧財神所言,在當時和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天涯聚集了太多能人,他們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不少成了日後的暢銷書作家和網文大神。
比如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的石悅,從2006年開始以“當年明月”的ID在天涯開始連載小說,邊連載邊出書,三年之後,出完了一套7本的《明朝那些事兒》。
幾乎在同一時期,一個叫張牧野,從小生活在物探隊的大院裡,對地底下的事情特別感興趣的天津人在“蓮蓬鬼話”開講“鐵三角”的盜墓故事。他的網名叫“天下霸唱”,那部作品就是大名鼎鼎的《鬼吹燈》。
此外,像寫出《苗疆蠱事》的南無袈裟理科佛,《天行健》的燕壘生,《誅仙》的蕭鼎,《東北往事》系列的孔二狗等人,都是昔日天涯的活躍分子。
天涯是中文互聯網論壇時代的縮影。那會兒網友有句順口溜:水木西祠榕樹下,人人鐵血到天涯,指的就是水木清華、西祠衚衕、榕樹下、人人網、鐵血論壇和天涯。
“水木清華”成立於1995年,一度是中文高校里人氣最旺的BBS。
西祠衚衕誕生在1998年春天,是一個叫劉琥(網名“響馬”)的年輕老師因為頸椎病賦閒在家,利用空餘時間開發出來的。2000年初,他們在全球的網站排名接近100名。
實際上,那會兒的論壇是許多互聯網模式創新的原點。誕生在杭州的19樓,就曾嘗試將個人閒置物品放到網上交易,據說馬雲還特地跑來考察過。
榕樹下是美籍華人朱威廉創作的文學論壇,和他們有過深入交集,如今活躍在文壇的作家絲毫不少於天涯。像是韓寒、李尋歡、蔡駿、今何在、郭敬明等。他們還曾舉辦多屆網絡文學大賽,餘華、王朔、麥家等人出任過評委。
於2021年關閉回帖,2022年3月宣佈永久關閉的鐵血社區,曾經聚集了大量喜歡軍事的熱血青年,創始人蔣磊是保送進入清華的學霸。10年前,他們擁有1000萬註冊用戶。
論壇的衰落至少在10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筆。
2010年,在杭州召開了一場特殊的“西湖論劍”。19樓作為東道主,邀請了全國知名的論壇社區齊聚一堂,舉辦“首屆中國互聯網論壇峰會”。時任天涯COO的李勝兵,貓撲主編的朱文軼,籬笆網總編的嵇曉雄等人悉數到場。
他們每個人幾乎都被問及,如何看待微博的崛起。這個問題被忽視的部分是,論壇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還能吃香嗎?對應的是2009年工信部給三大運營商頒發了3G牌,2010年iPhone4發佈,整個移動互聯網迎來了“iPhone時刻”。
當騰訊、阿里這些巨頭都開始尋找“船票”,體量要小很多的論壇該如何應對?
在內部,論壇內容運營和商業化的矛盾越來越激化。作為Web2.0的代表,論壇是國內最早一批接觸計算機和互聯網的精英們的產物,但隨著上網門檻降低,越來越多人湧入論壇,大幅稀釋了原先的內容質量。
優質內容變少了,廣告還變多了。大部分論壇創始人和後期的主編都心懷理想,有著打造一個純粹聊天社區的樸素願景,他們強在內容,弱在運營。到了後期,為了生存下去,不少論壇開啟了簡單粗暴的商業化,尋求在首頁、帖子中間插入廣告,進一步降低了逛論壇的體驗。而隨著用戶數量的擴大,論壇運維成本和難度增加,成色複雜的用戶湧入對“為愛發電”的版主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產品形態落後、內容質量下降、商業化和運維不利……種種因素導致了論壇最終退出互聯網舞臺,但它們不該被嘲笑和遺忘,更不應該被嘲笑和遺忘的是那個“流量不至上”,每個人都天馬行空,敢於表達觀點、展現個性的互聯網。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記者 梁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