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公眾號又改版了,好多讀者反饋,無法看到獅子生活發的文章,為預防錯過一些重要信息,麻煩大家點亮【星標⭐️】吧~拜託拜託🙏🏻~,流程如下:
以下是正文▽
來源 | 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看到一篇在網絡上引發爭議的帖子。
一個女生,打算和同學一起去爬泰山,週六出發。
但是那天學校不放假,請假還要和家長核實。
女孩一五一十和父親說明了一切,沒想到父親的一番“長篇大論”直接把女孩心態搞崩了。
“你算過去泰山的成本沒有?700塊錢能爬泰山?你問過別人沒有?”
“你知道爬一次泰山要多長時間嗎?你和誰去,和誰一起去?”
女孩顯然已經做了規劃,詳細地列出了這趟旅行的花銷和時間,並且說明有同學陪伴。
她也沒想過父親在金錢上有什麼補貼,700元也是她平時省吃儉用存下來的。
雖然長途旅行有些緊巴巴,倒也不是不能去泰山走一趟。
可這一切,到了父親那裡,就只有兩個字:幼稚。
甚至還拿不給下個月的生活費做威脅。
可能是覺得在花銷上無法說服女兒,父親乾脆直接上“價值觀”。
“你最好算一下,這次結伴出行對你以後人生產生的社會成本。和你一起的同學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和他們出去玩了回來以後對你血液造成的後果。 一個有頭腦,對未來有計劃的人,他所有的行動都會經過慎重考慮,而不是一時起興。他會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幹合適的一件事。
大學最考驗人生的社會能力、統籌能力,你每一次行動都決定了你在他們心中的地位和價值。
一個會說不和不會說不的人,以後在社會產生的價值永遠是不一樣的。”
言下之意,就是讓女兒“考察”清楚和自己出行的那些同學身份、地位、背景,少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
然後,還特意強調不要有攀比心。
聽到這兒,女孩整個人都不好了。
她只是和同學爬個山,怎麼還要門當戶對?
想看看外面的大好風光,就是貪慕虛榮?
“我努力你說努力沒有用,我一輩子就這樣子了。我出去玩你說攀比,我去看病你說我心理有問題,醫院有問題……那我該有什麼樣的價值觀?什麼樣的行動呢?”
顯然女孩已經不是第一次被父親“教育”了。
但是面對女兒的控訴,父親依舊我行我素。
那句“我是你爸”一出,讓所有人感受到了一個家庭滿滿的窒息感。
想起一句話:
“父母總以為自己在扮演庇護、疼愛著自己孩子的上帝,卻演成了控制慾極強、向孩子施暴的惡魔。”
為人父母,我們總擔心孩子在外被欺負、受委屈,卻沒想過有些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個「霸凌者」。
去近段時間的熱搜上隨便翻翻,你就可以發現父母對孩子的身心“霸凌”,無時無刻不在我們身邊發生著。
貴州貴陽,一個13歲的男孩,正值愛玩愛鬧的年紀。
但他對什麼都不感興趣,學習不願意,玩也不願意,甚至不願意睡覺,就連吃飯都成了一種負擔。
去醫院一檢查:重度抑鬱。
面對這樣一個結果,母親“難以置信”:
“你有啥好抑鬱的,我們掙的錢都給你花了,我們現在這麼辛苦,不都是為了你嗎?你說掙點錢,都給你花了,你有啥想不開的啊?我們一天天的壓力多大啊,你還抑鬱了,你愁死我算了。”
視頻裡,母親喋喋不休地抱怨,讓人無比壓抑。
但是更加心痛的是孩子的沉默:
也許早已習以為常,男孩躺在病床上,揹著身子,一言不發。
網友的一條高贊留言一語中的:
“光聽這幾句我都抑鬱了,更何況天天聽的孩子。”
還有那位被父母強制考公的四川女生。
父母為了女兒“未來有更好的出路”,毫不在意女兒的想法,讓她大學畢業後在家複習備考。
結果父母的期盼太過沉重,女生不僅五年考公未能上岸,還在接連失敗的打擊下得了精神分裂症。
更讓人心寒的還有四川綿陽,那位被父親“誤殺”的13歲男孩。
“父愛如山”,背井離鄉,給孩子當陪讀。
卻又一次次因為孩子的學習成績,爆發雷霆之怒。
終於,那天因為一場體育考試成績“不合格”,父親在盛怒下用武士刀威脅孩子時,失手刺中了他。
直到離開這個世界的前一刻,男孩還在哭訴著:
“我在好好學,你老是說我沒好好學。”
想起《正面管教》中的那個振聾發聵地提問:
“想讓孩子變得更好,難道就要讓他感覺很糟?”
知乎有一個熱門話題:如何與父母斷絕親子關係? 一位高贊網友訴說過自己的一段親身經歷。 他曾經反反覆覆詢問自己一個問題: “如果時光可以回到1988年10月,我出生月份之前,我是否會讓我父母生下我?” 他又反反覆覆的確認了這個問題: 父母盡力的供他上小學,上初中,上高中,上大學,從沒有欠過學雜費,生活費。 也從沒讓他吃不飽,穿不暖。 但是,“如果有這份能力,我絕對絕對絕對不會讓我父母生下我。” 為何他會如此決絕? 以下是他從小接受的“教育”: “我養你這個兒子如何如何艱辛,你怎麼這麼忤逆不孝。” “不聽話爸媽就打死你。” “好生聽話才是乖兒,才是社會上的好人。” “別人家的孩子都聽話,你怎麼這麼做不到。” …… 除此之外,父母的控制慾如影隨形。 他想要一個獨立安全的空間,有時候會反鎖自己的房門,父母直接把鎖卸了; 高考填志願,他故意填了千里之外的北京,母親竟然揹著他找到學校,想要修改志願; 畢業後他想留在外地工作,父母不同意,回去就會“一罵一整天”…… 他說如今自己長大了,也懂得父母生活的不易,本不應該如此“記仇”。 可每當回憶起曾經的經歷,心中就像是被“種滿了難以消弭的憎恨”。 這些仇恨不僅成了他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也一度讓他喪失了很多正常人應該有的能力和財富。 父母對孩子的“霸凌”,常常冠以“以愛之名”。 孩子有再多委屈,可能也無人訴說。 當父母的愛成為一道道枷鎖,這種傷害便會瀰漫孩子的一生。 關於子女教育,心理學家科胡特有一句流傳甚廣的名言: “不帶敵意的堅決,不含誘惑的深情。” 什麼意思? 說兩件小事。 一個母親騎著一輛舊電動車去接孩子放學。 平時乖巧懂事的兒子,那天卻非常嫌棄,不願上車。 母親詢問緣由。 兒子告訴她:同學嘲笑他,“天天騎個破電動車來接我”。 如果你是這個母親該如何教育孩子? 兩種回答。 第一種,批評孩子,或者強硬地把孩子拉上車,並且告誡他: “小小年紀,別學著愛慕虛榮。比這些物質上的東西有什麼用,要比就比誰學習好”。 第二種,真誠地和孩子對話: “的確,我們家現在只買得起電動車,但是你可以努力學習,爸媽也會努力工作,我們一起加油,未來的生活一定能變得更好。” 後一種就是“不帶敵意的堅決”。 孩子能不能教訓?當然能。 但是教育的前提是“共情”。 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懂得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再說一條讀者留言。 女孩學習不錯,所有人都認為她高考一定能考上一本。 但是她一二模成績都不高,到不了一本線。 於是,父母便給她找了家教老師補習,每週接送。 平時考差了,父母也會說上幾句,但從來沒有任何抱怨。 每週從學校回來,還能享受他們精心準備的大餐。 為了緩解女兒的焦慮,父母還特意給她找來一堆高考失敗但人生逆襲的案例。 正是在這種“無條件”的愛中,女孩反而輕裝上陣,高考超出一本線60多分。 後來女孩去外地繼續深造,父母也放手讓她去闖,並且告訴女兒他們現在也在學習外語,鍛鍊身體,生活很是精彩。 這就是“不含誘惑的深情”。 父母愛孩子,但是無需用愛綁架孩子。 最後和大家分享一段話: “我養育你,並非恩情,只是血緣使然的生物本能;所以,我既然無恩於你,你便無需報答我。反而,我要感謝你,因為有你的參與,我的生命才更完整…… 你是獨立的個體,你是因對生命的渴望而來,你是自由的,我是愛你的,但我絕對不會‘以愛之名’,去掌控你的人生。” 愛一個人,當如他所是,而非我所想。 共勉。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獅子生活合作聯繫方式:15875245670微信:siw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