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頦痤瘡與心火旺、中焦寒

下頦痤瘡與心火旺、中焦寒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一位41歲的女性患者來求診,訴下頦痤瘡20年。患者20年前夏季出現下頦部痤瘡,呈紅色結節型,疼痛,經前加重,經後減輕。一直在四處求醫,但是效果不明顯。平時容易噯氣,胃脘部冷,腸鳴,大便正常。夜尿多,每夜2~3次,腰痠。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診:右脈沉細緊;左脈緊,雙寸脈滑大。月經24日一行,持續2日,量少。腹診:胃脘部皮溫很低,局部略硬。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痛癢瘡,皆屬於心。”“心屬火”“其華在面”,故面部鮮亮紅色痤瘡多與心火相關。患者下頦痤瘡常於經前加重,說明該痤瘡與月經關係密切。《素問·評熱病論》:“胞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胞脈絡於胞中,屬於心,因此經前女性胞中陽氣旺盛,循胞脈而入心,加重下頦痤瘡。經前女性體內陽氣蓄積到極點,所以下頦痤瘡也會加重。行經時,陽氣隨經血排出,體內陽氣恢復到平時的狀態,所以下頦痤瘡減輕。

心火不降源於中焦之寒

患者除了下頦痤瘡嚴重且經前加重外,尚有噯氣,胃脘部冷,腸鳴,夜尿多,腰痠等症。平時噯氣,說明胃氣通降不暢,腹診時發現胃脘部皮溫低也說明了寒阻脾胃。查右脈沉細而緊,亦表明脾胃寒盛。雙寸脈滑大,說明心肺火旺。腰痠、夜尿多,說明下元陽虛。人體正常狀態下,心火下行溫暖腎水,今患者上焦心火旺盛,下焦腎寒,實乃心火不能下溫腎水的原因。心火之所以不能下降以溫腎水,實乃中焦脾胃寒盛,阻滯心火下降通道導致的。

清心肺火、祛脾胃寒

據證及舌脈,診斷為下頦痤瘡,中焦寒阻、心火上逆、肺熱證。

處方:黃芩30g、黃連6g、麩炒蒼朮9g、姜厚朴9g、陳皮9g、炙甘草6g、柴胡6g、蒲公英18g、麩炒白朮9g、乾薑6g、制巴戟天9g、姜半夏6g。5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兩次服用。忌生冷食物。

患者1周後複診,訴下頦部痤瘡減少,夜尿減少。上方加減繼續服用2周後,下頦痤瘡幾乎消失,只留下一些坑坑窪窪的痕跡。囑其停藥後繼續忌口,並每日雙手搓熱後,勞宮穴重疊,蓋於中脘穴,緊貼皮膚順時針揉腹500圈。然後雙手大魚際重疊,從鳩尾穴下推至曲骨穴10次。

隨訪3個月,下頦痤瘡無復發。

此患者下頦部痤瘡20年,反覆治療多年,更換過很多醫生,大多處以清熱解毒之品,但是效果卻不明顯,甚至導致中焦脾胃寒邪更盛,反而加重了下頦痤瘡。其原因是沒弄清楚下頦痤瘡的真正病因。

人有五臟,心肺在上,肝腎在下,脾胃在中州。正常狀態下,心火通過脾胃所在的中焦下降入腎,溫暖腎水。如果中焦脾胃寒氣阻滯氣脈,則心火下降通路不暢,日久則心火不能下達,反折而上克伐肺金,火邪上走咽喉、下頦部位而發病。故以黃芩、黃連清心肺火,以平胃散加半夏、白朮、乾薑等祛中焦寒而降氣,以巴戟天溫腎水,總覽全方,可促進心火下行溫腎水,恢復正常生理狀態而治癒下頦痤瘡。

按語

該病的形成與患者年輕時夏季貪涼飲冷有關。患者夏季為了解暑,曾過度食用冷飲、冰鎮西瓜等,導致脾胃寒氣嚴重。心火在夏季得天時,而更加旺盛。心火不得下行,而出現下頦痤瘡。

另外,曾見一位患者,每當食用冷飲後即發生面部痤瘡,每當食用辛辣食物後,則面部痤瘡消失。患者不解其中原因,因為她一直認為吃辛辣食物後才會導致痤瘡加重。其實該患者的病因也在中焦脾胃寒盛。用了芩連平胃散為主調理並忌口寒涼食物後,患者面部痤瘡亦消失。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