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都序列中
常有“五大”“七大”“九大”的爭論
但無論如何排序
南京
必然榜上有名
(請橫屏觀看,南京城全景,攝影師@黃茹萌)
▼
然而,翻開南京的歷史
卻是滿目悲情
有落寞
(唐·韋莊《臺城》)
▼
“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里堤”
有傷感
(唐·劉禹錫《金陵五題·石頭城》)
▼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有悲痛
(南唐·李煜《虞美人》)
▼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有唏噓
(近代·魯迅《無題》)
▼
"六代綺羅成舊夢,石頭城上月如鉤”
在2500餘年的建城史中
南京歷經6次毀城
換過N多次名字
她雖為10朝都會
卻只有450多年建都歷史
人言常道
金陵王氣短命
(南京的一生,攝影師@青緗&李毅恆&黃茹萌,製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但是
被嘲為“短命之都”的南京
卻每每在歷史的關鍵時刻
以奉獻自己、以犧牲自己
肩負起家國興亡的重擔
晉室南渡關係華夏文明危亡
大明以此為起點奪取了天下
孫中山宣告封建帝制的終結
(朝天宮是江南現存等級最高的明清官式古建築群,攝影師@方人二)
▼
南京!南京!
在華夏文明的征程中
她從未離場
01
緣起
金陵王氣的傳說
是南京永遠的謎
相傳,楚威王觀此地有紫氣
埋金鎮之,以壓王氣
金陵之名由此而來
(相傳楚威王在鐘山一帶埋金,楚威王埋金只是金陵得名傳說中的一個;下圖為鐘山,攝影師@方飛)
▼
王氣之說
來自這裡的山川形勝
奔襲的長江
在這裡突然轉彎
形成江中多個沙洲
(請橫屏觀看,南京長江江心洲,攝影師@方飛)
▼
且南京屬於丘陵地區
北、南、中各有三支山體護衛
南有秦淮河蜿蜒入長江
山環水抱的地理格局
完美契合理想都城的選址
正所謂:
“鍾阜龍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
(上文引自北宋《太平御覽》;下圖為古都南京的山水形勝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在北部
棲霞山、幕府山、獅子山
如同一道天然的城牆
時刻抵禦著北方的入侵
(獅子山與包山而建的明城牆,攝影師@劉興)
▼
在南部
則有牛首山雙峰佇立
宛如護城的“天然雙闕”
(請橫屏觀看,牛首山因有自然雙峰突起,形似牛角而得名,現建有佛頂宮,攝影師@方飛)
▼
在中部
有海拔448米的鐘山
作為南京的最高峰
恰似臥龍盤繞
(鐘山,又名紫金山,攝影師@童紹程)
▼
鐘山及其餘脈
還從太平門進入市區
富貴山、覆舟山、雞籠山
鼓樓崗、五臺山、清涼山
組成城中起伏的連崗
(覆舟山與雞籠山,覆舟山又稱小九華山,雞籠山頂建有北極閣,攝影師@李毅恆)
▼
與此同時
南京依靠長江
向東可連接太湖平原
向西可直通江淮、抵達中原
因此,中原王朝的統治者們
大多都對這裡的“王氣”有所忌憚
直至東漢末年
東吳政權起家於江南
南京立馬獲得孫權的垂青
孫權的定都,成為南京建都史的起源
(孫權墓所在的梅花山,攝影師@長青)
▼
東吳定都前的首要大事
就是打造軍事堡壘石頭城
彼時石頭城雄踞長江邊
其地位不言而喻
甚至成為南京城的代稱
(石頭城,攝影師@楊虎)
▼
以石頭城為起點
南京從一個普通的江東小城
一步步走向歷史舞臺的中央
02
堡壘
-第一次繁華-
西晉之時,五胡亂華
中原硝煙四起
大批北方士民紛紛避亂南下
此時,山環水抱的南京
成為重要的避難之所
自東吳立國至隋統天下
東吳、東晉、劉宋
蕭齊、蕭梁、南陳
六朝均都建康(南京古稱)
共歷324年,史稱六朝建康
(孫吳時南京名為建業,公元313年改稱建康,自此沿用至南朝末年不變;下圖為六朝歷史疆域變遷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南京
第一次面臨如此重大的使命
在南北對峙的六朝
她以防衛為第一要務
不僅部署國都城池
周圍還設有許多安置移民的郡縣
可以在戰時充當防禦堡壘
是為具有戰略意義的“大建康”
(六朝大建康城池佈局,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為宣示自己的正統
建康繼承了中原的禮制
效仿鄴城和洛陽的格局
不僅有貫穿全城的中軸線
還沿襲宮城前的T形大街
就連城門也照搬洛陽舊名
(六朝建康城示意,製圖@劉志鵬&阿土&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即便建康王室無力迴歸故土
但割據一方的東晉與南朝
還是為中原士民提供庇護之地
不僅保留華夏文明的火種
還平添了些許文雅與放達
(請橫屏觀看,玄武湖在六朝時期曾是皇家園林,攝影師@王昆遠)
▼
為鞏固統治
第一次遠徙江南的皇權
不僅依賴北方望族的參與
也需要江南世家的支持
(烏衣巷曾是六朝名門望族的聚居地,攝影師@方飛)
▼
同樣作為外來者的佛教
抓住這千古難逢的機遇
成為帝王整合文化的工具
也讓尋常百姓從其中
看到人生中的精神解脫
(棲霞寺,為南朝齊隱士明僧紹舍宅而建,攝影師@長青)
▼
帝王的提倡,百姓的狂熱
使佛教一經傳入江南
就迅速在這片沃土中生根
建康則掀起一股興建佛寺的風潮
城郭內外僧尼雲集,梵剎林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上文引自唐·杜牧《江南春》;下圖為開鑿於南齊永明年間的千佛崖石窟,攝影師@朱子傑)
▼
佛教興起,再加玄學盛行
多元的文化在建康激盪融合
不同的智慧與聲音相互激賞
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時代
後世稱之為“六代繁華”
建康迎來了文學自由
大量作品隨之湧現
有現存最早的詩文總集《昭明文選》
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說《世說新語》
還有最早的文學評論《文心雕龍》
(南朝梁時劉勰在鐘山定林寺著寫《文心雕龍》,該寺現已不存;下圖為方山定林寺,和前者合稱上下定林寺,攝影師@周昫光)
▼
建康迎來了藝術自由
石刻雕塑造型誇張
充滿想象的張力
像獅子般孔武有力的石獸上
竟然長出了翱翔天空的翅膀
(蕭景墓神道石獸,攝影師@李睿寧)
▼
繪畫題材大大拓寬
顧愷之、陸探微等名家輩出
即便真跡大都沒於歷史長河
但在出土的六朝磚畫之中
還可窺見藝術家超凡的追求
(“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印壁畫,攝影師@柳葉氘,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此外,建康更是外交頻繁
聲名遠及朝鮮、日本、東南亞
在南梁皇子蕭繹的筆下
我們得以在《職貢圖》中窺見
各國使臣前來建康朝貢的盛景
(《職貢圖》摹本中的部分使節,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然而,六朝統治者們
偏安享樂的懈怠
給建康帶來國破城滅的悲劇
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
更被當做亡國的靡靡之音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上文引自唐·杜牧《泊秦淮》;下圖為雞鳴寺,相傳寺中胭脂井是陳後主在建康城破時,和嬪妃們的躲藏之處,攝影師@方飛)
▼
隨著建康城一起埋沒的
還有六代的風華
滄海桑田,盛衰無常
刺激著文人敏感的神經
金陵遂成吟詠憑弔的聖地
從此,在華夏的文學想象中
南京總離不開悲情
(“金陵懷古”經典詩詞選,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與文學書寫不同的是
金陵地位雖一落千丈
但卻並沒有就此沉寂
在混亂的五代十國時期
也曾作為南唐國都
書寫華麗與纖巧的一筆
(棲霞寺舍利塔,南唐石刻藝術的上乘之作,攝影師@姚力)
▼
安史之亂之後,北方紛亂不斷
隨著帝國的經濟重心南移
蟄伏的她一直在默默轉型
從六朝護佑華夏的堡壘
逐漸成為人文薈萃的中樞
(請橫屏觀看,金陵在兩宋期間已是商業名都,通過清代仿宋院本《金陵圖》,可以追想當年的都市盛景,圖片來源@匯圖網,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而這場蛻變
還要等待一個時機
帶領南京走向新的高峰
03
中樞
-再一次繁華-
洪武元年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
南京終於等來了中興的東風
這是大一統王朝,首次在江南定都
(南京明都城城牆玄武湖段,攝影師@方飛)
▼
為宣示繼承大統
新宮室嚴格遵循《周禮》
三大殿的形制,完整的中軸線
都為後來的北京紫禁城所沿襲
(南京明故宮中軸線示意,攝影師@方人二,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宮城形制雖然謹遵禮制
但南京城卻並不方整
為避開城南稠密的居住與商區
宮殿區選址偏居東側
使城內形成完整三大分區
(明南京功能分區示意,制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規劃上的精打細算
不代表質量上的打折
恰恰相反,朱元璋要造的
是固若金湯的大明第一都
規模宏大的四重城郭
堪稱當時世界最壯麗的城市
(請橫屏觀看,四重城垣的明南京,都城城牆周長超過35km,面積超過40km2,製圖@阿土&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城門一反傳統舊制
首創甕城在城內的形制
作為都城正南門的聚寶門
更是有多達3道甕城
城樓上修有27座藏兵洞
大大增加了防禦能力
(請左右滑動查看,今中華門,原名聚寶門,攝影師@楊虎&李文博,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城牆上設置進水閘8座,出水閘16座
人工水系、自然水系交錯縱橫
外借山川之勢,內謀理水之策
(明南京城水系與水關涵閘分佈示意,製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作為水陸樞紐的東水關和西水關
分別是秦淮河的入城和出城口
水關旁邊的三山門和通濟門
更是別出心裁的船型
(明南京城門與船型甕城示意,製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朱元璋在南京創立的規制
明清兩代的帝王依舊沿襲
(朱元璋與皇后合葬的明孝陵,攝影師@魏望)
▼
因此,明朝遷都北京後
南京依舊是半個中國的中心
手工業極其發達
明初就有10餘萬工匠
聚居在城南18個坊內
是為著名的“金陵十八坊”
(明南京金陵十八坊,製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其中以絲織業為最
明後期南京錦緞就遠銷中亞
至清以後,織造業更加發達
因此設有江寧織造府
專司錦緞生產,以供宮廷需要
(在江寧織造府舊址上開闢的江寧織造博物館,攝影師@方飛)
▼
手工業的繁榮
帶動了活躍的集市貿易
南來北往的商貨齊聚金陵
明初商市多數坐落在秦淮一帶
後來發展成為熱鬧的商業中心
(明清南京主要商業街街示意,製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徽州、山陝、閩粵、洞庭
來自全國各地的商人
也以南京為獲利淵藪
紛紛建立服務本地商賈的會館
(明清南京會館分佈示意,製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種種現象表明
南京的商品經濟愈發旺盛
明中葉後,商業娛樂達到鼎盛
尤以秦淮河夫子廟一帶最繁華
(明清南京城最熱鬧的十里秦淮,攝影師@張振華)
▼
正所謂
“天下財富出於東南
而金陵為其會”
《南都繁會圖》中
生動地描繪了當年的熱鬧
(請橫屏觀看,明《南都繁會圖》的元宵節盛景,攝影師@柳葉氘,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城裡市廛繁盛,萬商雲集
不僅世界各地的商品能找到
(《南都繁華圖》中店鋪召幌上寫道“東西兩洋貨物俱全”,攝影師@柳葉氘,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仔細端詳
還有時髦的南京人
戴上了西洋的眼鏡
(《南都繁華圖》中戴眼鏡的南京人,攝影師@柳葉氘,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除了是繁榮的經濟中心
南京更是頗具影響的文化中心
號為“天下文樞”
秦淮河畔的夫子廟
人文薈萃,文風鼎盛
(號稱“中國四大文廟”的夫子廟,攝影師@方飛)
▼
毗鄰夫子廟的江南貢院
更是江南最大的科舉考場
可以容納2萬人進行考試
文天祥、施耐庵、吳承恩
唐伯虎、鄭板橋、張謇
無數大師名儒都從這裡走出
(雪中的江南貢院明遠樓,攝影師@熊峰)
▼
城市經濟的活躍
也使世俗的因素悄然生長
有描繪市井生活的小說戲劇
如國仇家恨中的愛情《桃花扇》
諷刺科舉考試製度的《儒林外史》
還有欣賞花鳥蟲魚的《閒情偶記》
以及廣錄佳餚的合輯《隨園食單》
(《隨園食單》得名於作者袁枚隱居的隨園,現已不存,原址附近現有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攝影師@方飛)
▼
而遭到抄家的曹雪芹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
十年辛苦著成《紅樓夢》
將家族往昔的榮耀與沒落
都投射在“金陵十二釵”的命運中
(烏龍潭曹雪芹紀念館,攝影師@方飛)
▼
在國內,活躍的思想
推動了平等對話的西學東漸
一如傳教士利瑪竇
在南京獲得了歡迎與支持
和徐光啟一同翻譯《幾何原本》
(石鼓路天主堂是利瑪竇故宅,攝影師@李毅恆)
▼
在海外,南京也曾代表
最美麗的中國形象之一
如大報恩寺琉璃塔
曾以“南京瓷塔”的名義
出現在安徒生的童話中
出現在英國倫敦的邱園裡
大報恩寺琉璃塔外貼白瓷
通體飾以五彩琉璃構件
塔剎冠有千斤黃金寶頂
簷下懸掛銅鈴百隻,聲聞數里
塔內夜間燃燈百餘,晝夜長明
(金陵大報恩寺琉璃塔示意,製圖@阿土/星球研究所)
▼
只可惜
我們再也無法親眼目睹她的精美
她永遠消逝於太平天國的戰火之中
清軍與太平軍的攻防
太平天國的內訌
對於南京城來說
無疑就是一場浩劫
就這樣
南京城跌跌撞撞
邁入了風雨飄搖的近代
04
求索
-全新的重生-
近代以來
南京的命運
一直和中國緊緊相連
《南京條約》的簽訂
曾讓中國邁入屈辱的泥潭
(靜海寺是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的議約地,攝影師@朱金華)
▼
1937年12月13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
更是全體國人無法忘卻的悲痛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攝影師@張勇)
▼
即便幾次深陷泥淖
南京依然步履不停
為民族的未來艱難求索
為謀求自強
南京成為晚清洋務派
尋求現代化的試驗場
她引入新興工業
創立有金陵機器製造局
(中國近代四大兵工廠之一的金陵機器製造局,今晨光1865創意產業園,攝影師@方飛)
▼
實施新式教育
籌辦兩江師範學堂
(兩江師範學堂校址成為今東南大學的一部分,攝影師@黃泉源)
▼
而在煦園之中
更是發出漫漫長夜中的驚雷
長達千年的封建走向滅亡
中國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在南京宣告建立
(1912年孫中山在煦園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併入總統府,攝影師@方人二)
▼
作為首都的南京
再次擔綱謀劃未來的重任
1929年的《首都計劃》
在現代化建設的道路上
做出可圈可點的嘗試
這是一部先進的規劃
強調現代科學
宏觀上吸收歐美規劃理念
奠定今日南京的城市格局
(頤和路歷史街區與江蘇路基督堂,攝影師@李毅恆)
▼
除了科學理性的追求
這又是一部強調民族的規劃
號稱發揚光大固有文化
微觀上倡導採用中國古典造型
(南京博物院主體建於民國,外觀仿遼代大殿,攝影師@方飛)
▼
這其中的扛鼎之作
莫過於古典與現代
完美融合的中山陵
(中山陵,攝影師@黃茹萌)
▼
民族的形式之下
實質已是新時代的紀念堂
從空中俯瞰
平面宛如一口警鐘
彷彿中山先生遺訓在耳: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俯瞰中山陵,攝影師@魏望)
▼
雖然這場艱難的探索
許多隻是紙上談兵
但還是留下寶貴的遺產
化作南京城專有的風情
(請滑動查看,夕陽下的音樂臺&深秋裡的美齡宮,攝影師@王黠溢&李毅恆)
▼
直到解放,萬象更新
古城注入新的生機
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即便面臨重重困難
也要邁向新的征程
(1968年通車的南京長江大橋,是新中國第一座自主設計建造的雙層公鐵兩用橋,攝影師@方人二)
▼
今日的南京
是全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是東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
還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更是享譽全球的世界文學之都
(南京明城牆是我國目前留存規模最大的都城城垣,攝影師@李毅恆)
▼
作為古都
也在保護古蹟中走在前列
在尊重歷史的態度下
不斷探索新的表達方式
(以鋼+玻璃形式表現的現代版大報恩寺塔,攝影師@方飛)
▼
還用別具一格的創意
續寫往昔恢弘的傳奇
(佛頂宮穹頂之下的臥佛旋轉蓮花臺,攝影師@邵一展)
▼
即便有著沉痛的記憶
厚重的歷史
南京卻總是以美麗示人
今天的她不失前衛
(南京四方當代藝術館區,攝影師@王黠溢)
▼
愈發青春活力
(南京青奧中心與南京眼,攝影師@黃茹萌)
▼
獨具優雅清麗
(請滑動查看,遍植法國梧桐的道路,攝影師@李毅恆&黃穎)
▼
從六朝到南唐,從明朝到民國
一路走到現在的南京
歷經了太多世事盛衰
滄海桑田,山河變遷
城池一次次摧毀
卻能夠屢撲屢起
(南京城池的變遷示意,製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
在歷史的漫漫征途中
南京努力過,並且相當努力
可即便她歷經千磨百折
卻總能以那強大的堅韌
濾過興亡的痛苦和血腥
化作瑰麗的浪漫
匯成城市的史詩
依著長江,徐徐展開
(請橫屏觀看,南京城全景,攝影師@李俊博,製圖@劉志鵬/星球研究所)
▼
本文創作團隊
撰文:野廬 圖片:感恩的心
設計:阿土&劉志鵬 地圖:陳志浩
封面攝影師:劉興&徐暢宇
審校:鞏擇楷&亭亭&松楠
審核專家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學院 姚亦鋒教授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 胡簫白副教授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 賈亭立副教授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查看
[1] 胡阿祥,李天石,盧海鳴編著. 南京通史 六朝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09.
[2] 李天石等編著. 南京通史 隋唐五代宋元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6.
[3] 範金民,楊國慶,萬朝林,羅曉翔,孔潮麗編著. 南京通史 明代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2.
[4] 夏維中,張鐵寶,王剛等編著. 南京通史 清代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4.
[5] 楊穎奇,經盛鴻,孫宅巍等編著. 南京通史 民國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1.
[6] 董國強,李之榮編著. 南京通史 共和國卷[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5.
[7] 蘇則民編著;吳良鏞主編. 南京城市規劃史 第2版[M]. 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6.
[8] 姚亦峰. 南京城市地理變遷及現代景觀[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6.
[9] 薛冰著. 南京城市史[M]. 南京: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2022.
[10] 武廷海. 六朝建康規畫[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
[11] 賀雲翱. 六朝瓦當與六朝都城[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5.
[12] 薛冰著. 讀南京[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7.
[13] 徐寧編. 南京歷代名著[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6.
[14] 汪曉茜編著. 南京歷代經典建築[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8.
[15] 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辦公室編著. 南京簡志[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4.
[16] 王毅. 南京城市空間營造研究[D].武漢大學,2010.
[17] 胡阿祥. 華夏正統與城市興衰:古都南京的歷史特質[J]. 南京社會科學,2013(12):141-148.
艾公子 講歷史上16個懸疑大案,順利收官
上騰訊視頻搜“疑案裡的中國史”,看完整版
👇
最愛歷史新書《疑案裡的中國史2》上市
抽絲剝繭求真相, 今日特惠, 歡迎入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