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證錄》
原文
人有瘧病初發之時,往來寒熱,口苦耳聾,胸脅脹悶作痛,或嘔或不嘔,人以為火熱之瘧也,誰知是少陽膽經之瘧乎。
夫風邪入於人身,不敢遽入於髒,每伏於半表半里之間,乘人虛弱而後深入,進退於表裡,而寒熱生焉。故進與陰相爭則寒,出與陽相爭則熱。半表半里者,少陽之地也。瘧發之時,必有寒熱之兆,寒熱之往來,適在少陽所主之位。口苦者,膽汁外洩也。耳聾者,膽氣不舒也。胸脅脹悶作痛者,膽血有滯也。或嘔或不嘔者,膽邪挾痰食而上衝也。
治瘧之法甚多,烏可舍少陽而別治。然治少陽之瘧,有偏陰偏陽之分,偏陰則多寒,偏陽則多熱。有純熱無寒,有純寒無熱之時,補偏救敝,總不可離少陽而求協其和平也。
方用和瘧湯:
柴胡(三錢) 當歸(一兩) 白朮(五錢) 茯苓(五錢) 半夏(一錢) 甘草(五分) 生薑(五錢) 白芍(五錢) 山楂(一錢) 青皮(一錢)
水煎服。
一劑輕,二劑又輕,三劑全愈。
此方無一味不入少陽之經絡,又無一味不入脾胃之臟腑,祛邪復能輔正,解表隨可固裡,真和解之仙丹,非特祛瘧之神劑也。
此瘧用首攻湯亦效。
白芍(五錢) 當歸(二錢) 茯苓(五錢) 半夏(二錢) 香附(三錢) 羌活(五分) 甘草 神曲(各一錢)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