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丫回國!萌化全世界的熊貓,百年前險遭滅頂之災?

丫丫回國!萌化全世界的熊貓,百年前險遭滅頂之災?
近日,旅美大熊貓丫丫牽動著千萬網友的心,相信回到家鄉後,丫丫一定能得到更好的照顧。
大熊貓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動物,是迄今所發現的最古老大熊貓成員——始熊貓的化石出土於我國雲南祿豐和元謀兩地,地質年代約為800萬年前中新世晚期。

大熊貓原來的分佈範圍。來源/熊貓基地官網

在長期嚴酷的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中,和它們同時代的很多動物都已滅絕,但大熊貓卻是強者,處於優勢,成為“活化石”保存到了今天。

大熊貓現在的分佈範圍。來源/基地官網

令人唏噓的是,可愛值爆棚的強者大熊貓在歷史上也有過一段晦暗悲慘的經歷,盜獵和殺戮非常猖獗,大熊貓一度瀕臨滅絕。

大熊貓被大眾真正認識的時間並不長,科學發現大熊貓的歷史只有153年。相較於大熊貓800萬年的生存史,153年只是須臾一瞬。這一瞬卻徹底改變了大熊貓的命運。

法國傳教士戴維。來源/基地官網

法國傳教士阿爾芒·戴維是第一位發現和記錄大熊貓的西方探險家。除了大熊貓,麋鹿、金絲猴、68種鳥類和100多種昆蟲都由他引進西方。

1862年,戴維來到中國生活,期間聽聞四川有許多“神奇”的動物,便離開上海前往四川。7年後,戴維路過四川雅安寶興縣的一戶人家,發現牆上掛著一張不知道什麼動物的皮。經過詢問,戴維得知這種黑白兩色的動物叫“竹熊”,也就是後來的大熊貓。

戴維找了20多個獵人,在1869年的3月份,終於捕到一隻熊貓幼崽,可惜已經死了。同年5月,戴維又一次得到了一隻熊貓幼崽,但在將它帶回國的路途中,因為身體不適應死在了路上。戴維將其製成標本,帶回法國。
這是一種毛色有黑有白、腳掌底部多毛、樣子像熊的神奇動物。經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科學家阿爾封斯·米勒·愛德華茲鑑定,“黑白熊”是一個新物種,定名為“貓熊”,鑑定報告發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之新文檔》第五卷,從此,匿居荒野的貓熊進入人類文明的視野。

1931年,被獵殺的大熊貓展出於美國費城自然歷史博物館。來源/《大熊貓史畫》

1870年,大熊貓標本在巴黎自然博物館展出之後,引起西方世界極大反響,給大熊貓帶來極大的生存威脅。

從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40年代初,英、法、美、俄等國的探險家進入大熊貓的家園,獵殺大熊貓,還採集了珍稀動植物標本和植物種子。

這股熱潮倒是充實了歐洲大陸的植物資源,珙桐、杜鵑、報春花、野生桂花等雅安植物從此進入歐洲的皇家庭院和私家花園。

大熊貓倒在羅斯福二子的槍下。來源/《大熊貓史話》

1929年,美國前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的兒子來到四川涼山,持“遊獵”護照,由當地嚮導帶領著尋找大熊貓的蹤跡。

最終,一隻雄性成年大熊貓被獵殺,毛皮被送給芝加哥博物館。

中華民國政府頒發的“遊獵”護照。來源/《大熊貓史話》

不久後,羅斯福兄弟記錄獵殺大熊貓的書《跟蹤大熊貓》發佈,此後盜獵大熊貓更加猖獗。

1929-1942年美國人在穆坪、汶川一帶收購大熊貓皮毛15件。

據四川省旅遊學院教授向玉成統計,從1936年至1946年10年裡,從中國運出的活體大熊貓超過16只,流往西方博物館的大熊貓標本達70多具。

大熊貓“蘇琳”與露絲。來源/《大熊貓史畫》

首隻走出中國的活體大熊貓“蘇琳”就是由美國人露絲·哈克內斯於汶川探險時在美籍華人嚮導的帶領下捕捉到的,這隻三個月大的熊貓幼崽被她帶到了美國。

1937年春天,蘇琳在芝加哥動物園展出,立即成了大明星,人們從來沒有見過活生生的大熊貓。參觀者最多的時候一天可達四萬多人,連著名盲人作家海倫·凱勒都親往動物園摸了摸蘇琳。可惜蘇琳在次年四月死於肺炎,只活了一歲多。
大熊貓“蘇琳”與露絲。來源/《大熊貓史畫》

活潑的大熊貓幼崽比標本更具可愛魅力,引發歐美捕捉活體大熊貓的熱潮。有“熊貓夫人”之稱的露絲出書記載捕捉大熊貓的過程,引起效仿。

這個時期,由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基督教教會聯辦的華西聯合大學一度成為外國人捕獵大熊貓的中轉站,外國人從汶川、都江堰聯繫獵人收購到大熊貓之後,送到華西聯合大學暫時圈養,然後送回本國。這裡面就有大熊貓“潘多拉”。
大熊貓“潘多拉”與孩子們。來源/《大熊貓史畫》

捕捉運輸大熊貓的利潤非常豐厚,引人鋌而走險。

為了獲取大熊貓幼崽,偷獵過程中無數成年大熊貓被打死,而抵達異國的幼崽又常常因為食物短缺或者生病而夭折。

“熊貓王”史密斯運送大熊貓出川途。來源/《大熊貓史話》

有“熊貓王”之稱的英國人丹尼爾·史密斯曾一次性運送8只大熊貓回國以獲取高額利潤,途經四川、貴州、廣西、廣東和香港。

大熊貓被裝在籠子裡用卡車運送,其中一輛車在中途翻車,兩隻大熊貓逃脫。到香港裝船時,又有一隻大熊貓夭折。
倖存的5只大熊貓上了貨輪,經過一個月的艱難航程,在1938年平安夜抵達倫敦。可惜的是一隻大熊貓罹患肺炎,兩週後病死。還有一隻大熊貓叫“小開心”,被德國動物販子買走,輾轉德國各地動物園,最後被賣到美國。

倫敦動物園把收購的3只大熊貓取了中國朝代的名字“唐”“宋”“明”。

大熊貓“明”是其中壽命最長的一隻,不到一歲的它到了倫敦之後非常受歡迎,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還抱過它。

伊麗莎白公主(左四)、瑪格麗特公主(左五)在倫敦動物園與大熊貓“明”見面 1939年攝。來源/《大熊貓史畫》

它的形象頻繁出現在英國的卡通畫、明信片、玩具和報紙雜誌中,當時剛剛起步的電視也有它的身影。

“明”也是暢銷兒童文學《熊貓歷險記》的原型。

二戰期間,“明”給戰爭陰霾下的英國帶來很多歡樂,是無數英國人的精神慰藉。

熊貓攝影師“明”英國著名攝影家伯特·哈迪 1938年攝。來源/《大熊貓史畫》

“明”是一隻自來熟的大熊貓,雖然身在異國他鄉,卻絲毫不生分,它的性格活潑溫順,有著很強的社交能力。當小朋友提出合影時,“明”會乖乖表示配合,甚至還會主動拉小朋友的袖子,摸他們的臉,抱住他們的雙腿,不讓他們離開。

可惜1944年聖誕節“明”病因不明死去,當時它才七歲,《泰晤士報》還為它發過訃告,惋惜它沒有等來戰爭勝利。

機靈可愛的“明”為觀眾帶來無數歡樂,自己卻逃不出悲慘命運。偷獵者不真心愛護熊貓,大明星“明”也被偷獵者放出狼狗撕咬過,以取悅觀眾。幼年的“明”性情溫順,行動遲緩,現存的錄像裡可以模糊看到“明”在鐵鏈的限制下無力還擊的樣子。

1938年11月,西康建省委員會委員長劉文輝頒佈訓令,禁止捕殺大熊貓和金絲猴。來源/《大熊貓史畫》
與當時歐美近乎瘋狂的“大熊貓熱”相對的,是一些機構開始呼籲保護這一珍稀物種。

創刊於1923年的英文漢學期刊《中國雜誌》對20世紀30年代對大熊貓的捕捉、運輸和買賣持續報道,倡議禁止國際社會捕捉大熊貓,刊發評論,“要把大熊貓從瀕臨滅絕的狀態下拯出來,這是唯一之路”。

中華民國政府表態,此後所有捕獵行為都要經外交部核准,且每個國家只能獲准進口一隻大熊貓。

然而,大熊貓的困境並沒有因此解除,當時的英美科學家對大熊貓感興趣,英美不產竹子,只能給熊貓吃雞蛋和牛奶,大熊貓吃不慣,經常不久就生病死去。
中國的科學家在抗戰時期參與考察研究大熊貓,並公開呼籲:“大貓熊,面似貓而非貓,體似熊而非熊。這種動物為中國特產,產在成都西面大雪山,除此地以外世界各地都不產的。在不久的將來,恐仍有絕種之虞!”1946年5月14日,《大公報》發出警告:“熊貓將有滅門之禍……”

宋美齡與大熊貓幼崽。來源/《大熊貓史畫》

抗日戰爭時期,美國聯合救濟中國難民協會在美國發起中國難民運動,向中國提供醫療器材、藥品、食品等援助。

1941年,宋美齡贈送兩隻大熊貓“潘達”和“潘弟”作為國禮贈送給美國,這是中國第一次以政府名義向外國輸出活體大熊貓,也是中國現代歷史上的首次“熊貓外交”。

兩隻大熊貓分別在1951年和1945年於美國去世。

大熊貓的棲息地。來源/基地官網

大熊貓棲息地分佈圖。來源/《大熊貓史話》

大熊貓真正受到保護,是從1953年開始的,當時成都市灌縣(今都江堰市)農民用滑竿將一隻患病野生大熊貓送到成都百花潭公園,拉開了人類保護大熊貓的序幕。

1962年,國務院下令禁止獵捕大熊貓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

1963年,四川省人民委員會批准建立臥龍、王朗等四川首批4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

竹子開花。來源/基地官網
大熊貓特殊的消化系統。來源/基地官網

1974-1983年,四川岷山地區大熊貓喜愛的箭竹大面積開花,竹子枯死造成大熊貓極度飢餓。竹子開花加上人類活動對大熊貓棲息地的嚴重破壞,數年間共計250只大熊貓死亡,這一定程度上促使兩個大熊貓人工繁育研究中心在四川省建立起來。

人工繁育,給大熊貓幼崽手動排便。來源/基地官網

大熊貓“巴斯”乖乖地接受打針。海峽(福州)熊貓世界、中品國際提供,來自熊貓頻道

1985年,世界著名野生動物學家喬治·夏勒與中國野生動物學家胡錦矗、潘文石和朱靖共同出版了《臥龍的大熊貓》,書中對大熊貓棲息地及其活動範圍進行了研究詳查,介紹當時的研究境況。

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川省陸續實施大熊貓及其棲息地保護、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以及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工程。
1955年7月1日,北京動物園首次公開展出三隻大熊貓。

1957年,大熊貓“平平”“磧磧”作為中國“國禮”送到蘇聯,開啟了大熊貓“外交”生涯。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周總理贈送給美國人民一件非常隆重的國禮,那就是來自四川省寶興縣的大熊貓“玲玲”和“興興”。當年4月26日,這兩隻可愛的大寶貝乘坐專機,從北京飛抵華盛頓國家動物園時,受到了8000多名美國觀眾的冒雨迎接,場面非常隆重壯觀。
在美國華盛頓拍攝的中國贈美大熊貓“玲玲”和“興興”的資料照片。新華社發,美國史密森學會國家動物園供圖,來源/熊貓頻道

到1982年,共計24只大熊貓走出國門,分別前往蘇聯、朝鮮、美國、日本、法國、英國、墨西哥、西班牙和德國。

1982年洛杉磯奧運會以後,中國便很少再贈送大熊貓給外國,僅在1994年贈送給日本一隻。

1983年,我國成立了大熊貓保護中心,致力於保護大熊貓,通過人力使大熊貓繁育增加數量。

1984年,開啟熊貓租借方案。

1985年,我國政府根據大熊貓資源情況和CITES公約精神,停止對外贈送大熊貓(包括交換),而改由合作研究的形式對外提供大熊貓。

2007年9月,中國對外宣佈:不再向外國贈送大熊貓。

大熊貓的形象受到全世界廣泛喜愛,1961年,旅居英國的大熊貓“姬姬”成為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今世界自然基金會)會旗、會徽上的標誌。
大熊貓“姬姬”在倫敦動物園,摘自《大熊貓史畫》

世界自然基金會會徽。來源/《大熊貓史畫》

1990年,“巴斯”成為北京亞運會吉祥物“盼盼”的原型。

“巴斯”與北京亞運會吉祥物盼盼

“巴斯”是非常聰明活潑的大熊貓,學習和模仿能力驚人,自學成才,我們現在看的大熊貓“雜耍”視頻,大多是巴斯的得意之作。

  
左:1990年“巴斯”在北京亞運會上舉重,成為亞運會“盼盼”的原型。海峽(福州)熊貓世界、中品國際提供,來自熊貓頻道;右:“巴斯”騎車

上:“巴斯”聰明美貌,來到福州之後,很快就學會了各種體操、雜技表演。海峽(福州)熊貓世界和中品國際提供,來自熊貓頻道;下:“巴斯”打電話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大熊貓依然以多變的藝術形象成為眾望所歸的吉祥物。

左:2008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晶晶”;右:2022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

大熊貓的魅力跨越眾多差異,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旗艦物種”,並已成為世界自然保護的象徵,獲得全人類的喜愛。

重慶動物園“雙雙”“重重”“喜喜”“慶慶”這四隻大熊貓幼仔一起躺在地上喝“瓶瓶奶”。來源/人民網

短短153年,大熊貓的命運發生極大的變化,它依然是那麼憨態可掬,而它所處的世界已經完全不同。

大熊貓的生存困境和人類活動對其自然棲息地的破壞有直接關係,棲息地的破碎化、小種群的生存危險,使得大熊貓的生活環境變得異常脆弱,給大熊貓的生存繁衍帶來巨大威脅。
大熊貓的保護工作複雜艱鉅、任重道遠。如何更好地保護大熊貓、讓大熊貓的種群得以繁衍、延續和壯大,還有一條很漫長的路要走。

大熊貓“北川”在洗澡。來源/熊貓頻道

參考文獻:
張志和,(美)塞娜·貝可索著;魏玲譯. 《大熊貓 生·存》[M].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4.06.
高富華編著. 《大熊貓史話》[M]. 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9.04.
羅光澤,曾昌耀主編;高富華副主編;李德生,馬朝洪等編委. 《大熊貓史畫》[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19.04.
本書編委會. 《四川的大熊貓 四川省第四次大熊貓調查報告》[M]. 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12.
四川省檔案局,四川省檔案學校編. 《檔案見證 大熊貓》[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8.03.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