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稱——《千字文》第23集

“神”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稱——《千字文》第23集


14年原創 國學經典講解 幾千集節目 點贊關注即支持

性靜情逸,心動神疲

   “性敬情逸”說的是,人的心性沉靜下來了,心情就會安逸、悠閒;相反,如果性不靜,情不安逸,就會“心動神疲”。心念動了,精神就睏倦、疲勞了。

“守真志滿”是守住真常之性。“真”指人的本性、本質,“守真”就是守住自己純真的本性和操守。能夠守住真常之性,人的心志就會飽滿。如果跟著外物跑,心被外物所動,人的意志就被轉移、被改變了。

傳統的東方心性學說,與西方心理學是兩個不同的研究體系。西方心理學偏重於研究人的行為,根據行為研究人的心理,然後再據此規範人的行為,制定防範惡行的措施。東方心性學說不搞尋枝摘葉這一套,直接從根上動手,單刀直入,直探人心的根源:念頭、慾望、思想,來研究人的第一動機是從哪裡來的,為什麼來的。以期從根本上切斷它。

情是由性所發出的,性一動就發為情。《中庸》裡面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其節謂之和”。“未發”是性之未動,還沒有變為情的時候,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叫做“中”。一旦性情發動,性變為情了,就要“中其節”,節是節骨眼、是關鍵、是物體的連接點。“中節”就是要正中靶心,恰到好處,能中節就是和,和就不傷,己人都不傷。

神是人體一切生命活動的總稱。中國文化中其實沒有迷信的東西,“鬼”與“神”的概念,按照道家思想的解釋“純陽之氣謂之神,純陰之氣謂之鬼”。並非是神在天上、鬼在地府,神鬼統統都在自己身上。

“神者伸也”,是生命活動的伸展和延長;“鬼者歸也”,是生命活動的迴歸和結束。可見,迷信是自己對生命現象和心理活動的迷惑,是無知、沒有智慧的表現。 

心、志、意,都是人的心理活動。

“心之所往謂之志”,所往是人的心要向何處去。我們經常說要立志、要有志向,說的就是人的心要有一個運動方向,這就叫作志。

“心之所發謂之意”,發出來的、表現出來的心理活動就叫作意。研究字形,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