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不虛。
但只是表象。
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失落或崩潰,每一種情緒都有始作俑者。
最近,一則短視頻在各個平臺爆火。
視頻中,妻子邊爆哭邊跟丈夫理論自己遭受的委屈。
事情的起因是,夫妻二人去麵店吃飯。
妻子點了一碗麵後,足足等了半小時,全程耐心無催促。
但面端上來時,所有的期待都變成了重重的失落:
不僅面已經坨了,而且還有一股很重的魚腥味。
或許是正值飯點,飢腸轆轆;
又或是等待太久,期待落空;
她很不高興,覺得自己不該被這樣對待,打算跟店家理論一下。
作為消費者,這本來是她的權力,不是沒事找事。
事情發展到這,妻子所有的反應都沒有問題。
但接下來丈夫的每一步做法,都在一點點燃爆妻子本就負面的情緒。
首先,看到妻子要找店家反饋,他的第一個做法是轉身就走。
好像在說“你為一碗麵理論,真的很丟人”。
不僅沒有在需要的時候,跟愛人站在一邊;
甚至比店家,更早地站在了她的對立面。
被嫌棄、被否定、被拋棄的感覺齊齊湧上女孩的心頭。
可即使這樣,妻子依然強忍著崩潰,邏輯清晰地強調自己崩潰的點:
不是面不好吃,而是丈夫現在的態度。
而此時,面對情緒失控的妻子,丈夫依舊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態度問題。
拒絕認錯,繼續詭辯著。
甚至把妻子情緒一步步崩潰的瞬間用手機記錄下來,發到了網上。
企圖讓網友站在自己這一邊:
“看,就因為一點點小事,我女朋友一直在胡攪蠻纏,喋喋不休。”
“我真的很無辜。”
“網友們,你們來替我評評理。”
可謂用心險惡。
但如今的互聯網,早已經不是十年前互聯網的環境了。
放在以前,當女性被整個社會規訓時,會“主動”為自己的情緒化自省、自責,而真正的問題製造者已經借勢隱身、開脫。
但這次,輿論變了。
網友紛紛指出:
丈夫的表現才是這個事件的問題所在:
“吵架時,我要的不是個和我講道理的男朋友,而是時時刻刻站在我這一邊的‘親人’。”
“預期”會射向女友的冷箭,紛紛掉轉頭射回到他身上。
一次吃麵,讓她徹底看清楚丈夫的真面目。
可並不是每個女性遭受的霸凌都能夠被看到。
今天,獅獅想借著這個男友在整個事件中的表現,聊一聊:
親密關係中的“隱形虐待”,以及一段健康的關係應該是什麼樣的。
事件中的男主,最讓人詬病的點是:
看到妻子要跟店家理論,他的反應是轉身就要走。
理由是,十幾元一碗的面,沒必要這麼計較。
計不計較是個人的選擇,完全沒問題。
但當他有了愛人,當愛人覺得這件事需要計較,這個選擇就有待商榷了。
身為丈夫,可以勸妻子,為了一碗麵,不值得動氣;
也可以在妻子理論時,默默陪在旁邊;
甚至可以幫妻子用合理的方式出出頭。
但是他選擇了一種最傷人的方式:轉身就走。
這個行為有很大深意:
1.你的觀點,我不贊同,你的行為,我不支持;
2.你找店家理論的樣子太丟人,我很嫌棄。
這裡面有意見不合,有三觀不同。
唯獨沒有愛,更沒有偏愛。
發現自己不被愛,這才是妻子崩潰的真正原因。
這段愛情不值得,這個男人他不配。
及時止損是正解。
說完了反面教材,我們來聊聊好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好的愛情,是撐腰,是偏愛。
是無條件站在她的一邊。
撐腰是不顧一切地罩著你,偏愛是有些盲目但堅定地護短。
電視劇《知否》裡有一集,婚後三姐妹一起回到孃家吃飯。
席間,四姐姐墨蘭卻提出要將母親林噙霜的牌位供奉到玉清觀,六妹明蘭聽到立馬不樂意了。
她是堅決不會同意的,因為林噙霜正是害死她小娘的人。
她小娘也在玉清觀,無論如何她絕不允許林氏跟小娘在一起接受供奉。
面對明蘭的反對,墨蘭開始裝柔弱博取同情,丈夫梁晗也出來指責明蘭,盛老爺也開始偏心,眼看局面要倒向墨蘭。
明蘭摔了筷子,放了句狠話,氣得父親伸手要打她。
關鍵時刻,丈夫顧廷燁突然閃亮登場,止住了岳丈揚起來的手。
一句:“娘子,我來接你回家。”
霸氣護妻,不容任何人欺負。
又經過一番軟硬兼施的伶牙俐齒,逼得盛老爺不僅沒讓林小娘的牌位移到玉清觀,而且從盛家的族譜裡除了名。
誰欺負我娘子,看我要他好看。
不僅護短,而且為妻撐腰。
這就是偏愛。
愛你的人,在所有人都欺負你的時候,會站出來反對所有人。
即使是你不對,只要沒違背大是大非,他都會無條件站在你的一邊。
偏向你,袒護你,替你說話。
這樣的人,才是你的蓋世英雄。
男主讓人反感的第二點是:
在妻子情緒崩潰後,他沒有試圖聆聽和感受,而是一直顧左右而言他地講道理:
十幾元的麵店,沒必要計較。
這是計較不計較的事嗎?
稍微有一點智識的人都懂得,女人情緒上來後,不是應該跟她講道理,而是去撫慰她的情緒,重視她的感受。
但是他都沒有。
他只是在用站不住腳的道理,證明自己的立場。
但凡他能夠哄一鬨情緒崩潰的女友,道個歉。
事情可能到這就結束了。
但是他沒有。
女人天然情緒感知會更細膩,在她情緒上頭的時候,需要的不是講道理,而是被照顧和安撫。
為了驗證這個觀點,有位大學教授曾做過一次民調。
他請來10個女碩士、女博士參與現場的採訪。
按理說,能考上碩士、博士的女性,都足夠的冷靜和理性。
但是當面對同一個問題:
“如果自己生氣了,最希望男朋友怎麼做以及最討厭男朋友做什麼?”
雖然“希望男友做什麼”的答案各不相同。
但是“最討厭男朋友做什麼”那一欄卻出奇得一致:
講道理。
教授有點不信邪,並將實驗條件修改到極致:
“假設是女生百分之百不對,那麼女生是否允許男生對她講道理?”
結果,10位女碩士、女博士的答案更統一了:
絕對不行。
有一個女生甚至直言:講道理,就一個字,滾。
這讓教授和在場的男生徹底傻眼了。
其實,女人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測試:
你到底在不在乎我,你到底愛不愛我。
你要是愛她,就不要喋喋不休地說叨;
你要是不愛,就請麻溜地離開。
當你開始跟女人道理時,就註定忽略了比“對錯”更重要的事情。
你就已經輸了。
回到視頻本身。
如果說丈夫前面所有的行為,還只是“直男”了一點。
那他最後將視頻發到網上,任人點評、嘲笑、攻擊。
就是赤裸裸的壞了。
完全不顧妻子的感受,讓網友看到她最糟糕的一面,以此證明自己沒有錯。
但這屆網友早就不是以前頭暈眼花、屁股坐歪的網友了。
他們一眼戳破了男子的險惡用心。
這在心理學中,被稱為“吹狗哨式虐待”。
即關係中“吹狗哨的人”故意說一些看似無關痛癢的話,讓受害者情緒崩潰。
而受害者為了自保不得不“進攻”,進而成為了他人眼中的施暴者。
這種“情感虐待”隱秘且難以察覺。
主動傷害別人,還能反過來成為“受害者”倒打一耙。
實際上卻是一種高超的情感操縱術。
“殘疾詩人”餘秀華離婚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吹狗哨式虐待”。
起因是,楊某策在某次直播中突然指責餘秀華尿褲子。
一向因殘疾而敏感的餘秀華,瞬間被激怒,情緒失控,破口大罵。
楊某策又將餘秀華罵人的視頻發到網上。
做實她“瘋女人”的形象。
一時間,在公共環境中,受害者變成了加害者,加害者反而成為了受害者。
餘秀華百口莫辯。
後經調查,真相才被揭露:
這種情感操縱術不僅存在情感中,還存在家庭、職場中。
比如:
媽媽原本答應女兒,期末考試拿到90分,就獎勵一個玩具娃娃。
當女兒拿著95分的考卷,給到媽媽看的時候,媽媽卻突然反悔。
此時,女兒若是大哭大鬧,就是她不懂事,不懂得體恤大人掙錢的辛苦。
可明明是媽媽不遵守諾言在先。
又比如:
領導對待不喜歡的下屬使用冷暴力,面對下屬的消息延遲迴復,或者已讀不回。
等到下屬急到跳腳,情緒爆發的時候,他反過來指責這位下屬:情緒不夠穩定。
試圖再一次激怒他,直至魚死網破,丟了工作。
這就是“吹狗哨式虐待”弔詭、可怕之處:
它讓真正的施害者隱身,卻把受害者推出來受虐,手上不沾一滴血。
倘若是外人對你施用這種心理操縱術,只需要謹慎識別,罵一罵也就完了。
最難過的是,最親密的人,也這樣操縱自己,以尋得道德制高點,達到甩鍋的目的。
這成了識破之後的二次傷害。
這時,你需要知道的是:
他\她並不愛你,他\她只是愛自己。
既然他們不在乎你,你也不必為這樣的人黯然神傷。
那麼,當遇到這種情感操縱,有沒有應對之術呢?
當然有。
當你發現自己正在掉入“吹狗哨式虐待”的陷阱,可以這樣做。
1.不自證。
千萬不要自證,一旦開始自證,你會內耗、會自責,甚至會情緒失控,這就掉入別人設好的圈套。
你只需要用一雙冷靜的眼睛,看著他演習,就會讓他內心發毛,底氣全無。
2.不爭辯。
不必爭辯。
他們既然堅持那套話術,就根本不會跟你講理。
除了被激怒,跟他們爭辯沒有其他任何作用。
你只需不理會,他們設置的情緒圈套,自然全部撲空。
3.請遠離。
情感操控,沒有最後一次。
在他們眼裡,你只是他唯利是圖、達成目的的工具。
所謂的愛意和情感,是不存在的。
遠離是唯一高效止損的辦法。
你要相信:
愛你的人,會心疼你、支持你、理解你;
只有不愛你的人,才會利用你、傷害你。
我們所能做的,唯有:
勿跟惡龍纏鬥,只需遠離深淵。
點個【在看】,願每個相信愛的人都能遇良人;如果不能,那就守住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