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眼肚臍就知道你啥毛病!別不信!

看一眼肚臍就知道你啥毛病!別不信!

關注中醫寶典公眾號,每日更新!>>>

中醫古籍1000餘本txt格式電子書免費下載

中醫實用技術叢書(全10卷 高清版)免費下載

中醫經典白話精解叢書(全七冊)免費下載

民國名醫著作精華叢書(全21冊)免費下載

【絕版醫書】《中醫證候學》上中下冊 高清PDF免費下載

《全國著名老中醫臨床經驗叢書》全22卷高清PDF免費下載

《中醫精華叢書》全九卷PDF免費下載

中華國粹書系叢書-中醫如此神奇(全10卷)PDF免費下載

曾仕強《易經的智慧》視頻 【免費獲取】

不同形狀的肚臍代表了什麼?

你知道嗎?我們每個人的肚臍都不一樣。有的很大,有的很小,有的很圓,有的很癟,有的很深,有的很淺…..你可能會說人還有高矮胖瘦呢,肚臍不一樣有什麼好奇怪的呢!

其實,肚臍不一樣還真有好奇怪的,因為你的肚臍裡藏著你身體的大秘密!

《診病奇侅》中說:臍大容李者,壽相也。說肚臍大能容進一個李子是長壽之相……

那又小有憋的肚臍是不是就不好呢?

其實肚臍又叫神闕穴。是連接胎兒和母體的營養樞紐。當我們在母體中,營養供給充足就會粗大一點,當我們在母體接收的營養少就會淺癟一點。

而那些成橫條、豎條的肚臍一般代表腸胃失調橫條的偏向便秘,豎條的偏向腹瀉。

橫臍

豎臍

還有的人的肚臍長的有點偏,要麼偏左,要麼偏右,中醫講左氣右血,偏左的肚臍多反映氣虛或者陽虛,這種人常常會怕冷,手腳冰涼,乏力沒精神,食慾不佳,腹脹。

肚臍偏左

肚臍偏右,多反映血虛或陰虛,這種人常失眠多夢,身體痠痛,燥熱等。

肚臍偏右

另外,肚臍的溫度也代表了身體的病症。如果發紅發熱,多代表內熱便秘痔瘡一類,但是如果肚臍周圍發涼就代表陽虛,內寒多有腹瀉,或者痛經,免疫力低下。

肚臍能嘗藥味治病

你知道嗎?肚臍能嘗藥味治病!

如果你把大蒜搗成泥敷在肚臍裡,用艾草條艾烤,十分鐘以後,你的嘴巴里面就會出現明顯的蒜味,如果把百部的根,放在臍上用酒和糯米飯蓋上,嘴裡就會出現酒氣。

這聽上去似乎很神奇,但恰恰說明了我們的肚臍不但能診病,還能吃藥治病。藥物可以通過肚臍被人體吸收,肚臍的滲透力極強。

那麼我們也可以利用肚臍來保健。下面推薦大家幾個肚臍保健的小妙招,非常靈,有需要的朋友可以試一試。

去肝火

陳皮青皮磨成粉水調,貼敷肚臍,每日睡前貼,起床揭掉。

降血壓

吳茱萸磨成粉,用陳醋調和貼敷肚臍,膏藥固定,睡前貼,早起揭掉,七次為一個療程。

健脾祛溼

佩蘭20克,白芷、蒼朮各15克,獨活、廣木香各10克,花椒、艾葉各5克,桂枝15克。上藥研磨成粉,用溫水調和貼敷肚臍。

活血化瘀

當歸30克,川芎15克,細辛、三稜、莪術各10克,乳香、沒藥、丁香各5克,冰片3克。

小兒夜啼

黑醜50克,研為細末,以米湯調成糊狀,於每晚入睡前1小時貼敷肚臍。

小兒遺尿

五倍子、茯神各等量,共研細末,以米湯調成糊狀。每晚睡前2小時取藥糊適量貼敷肚臍,早晨去掉。

呃逆

選用橘皮、半夏、杮蒂、丁香等,研成細末後用生薑汁調成糊狀敷於臍孔,連用2―7天。

寒症胃痛

可選用胡椒、乾薑、香附等,用黃酒調成糊狀,連用2―7天。

脾胃虛寒

胡椒,乾薑,香附,白芷各等分,磨成粉蜂蜜調和,貼敷肚臍,早餐後貼敷,晚餐前去掉。

月經不調

取當歸9克,肉桂、白芍、紅花、乾薑、川芎各6克,鹿茸3克,共研為細末,貯瓶備用,敷貼時取上藥適量,加醋調成糊狀,敷於臍中,以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兩天換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本法可適用於月經提前、推後或先後不定期者。

神闕隔姜灸

把薑片上穿刺數孔,覆蓋於臍上,點燃艾炷在薑片中啄灸,以感溫熱且舒適為度。每次灸15~20分鐘,隔日1次,每月灸10次,冬至開始灸最好。此法對寒邪引起的消化不良、腹痛諸症有預防作用。

以下人群不適合臍療

有嚴重心血管疾病、體質特別虛弱者,處在懷孕期、哺乳期的女性,以及過敏性皮膚者,特別是腹部皮膚有炎症、破損、潰爛者不適合臍療。除此之外,還要注意有無藥物過敏史,避免在用藥時引起過敏。

另外,要特別注意保暖,治療不要在室外進行,或者讓臍部對準風口。保持室內溫暖,適當覆蓋衣被。尤其是腹瀉、感冒、體質虛弱的患者,以及老人和小兒更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操作中遇到需要局部加熱,比如艾灸,此時要特別留意皮膚的顏色改變和表面溫度,避免溫度過高造成燙傷。給小兒施灸時尤其要當心,小兒皮膚嬌嫩,在治療過程中也很難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所以更容易燙傷,需要倍加小心。

一旦有過敏現象,立刻停藥。輕者可自行消退,如發生皮膚水泡者,用消毒針挑破,外搽紫藥水即可。

中醫古籍1000餘本txt格式電子書免費下載

【中醫寶典App】免費下載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有身體不適請到正規醫院就醫

《問中醫幾度秋涼》在線閱讀

《爺孫倆的中醫故事》在線閱讀(小郎中學醫記)

中醫在線視頻課程

中醫二十八脈及全部脈象(動態圖解)

高清舌診圖譜(收藏)

“七方”、“十劑”、“八陣”,你知道它們是怎麼來的嗎?

購買實體中醫教材:

                                               .

更多內容盡在【中醫寶典】文章排行彙總 >>>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