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諸多高頻場景仍用不了
去年年底,“京通”小程序正式上線,其中的“靚證”功能,可以容納包括電子身份證在內的多個個人或企業的電子證照。記者嘗試添加身份證後,很快就顯示出相關信息,日後再用,只需要通過人臉識別。
其實,此前其他平臺上,也有類似的功能。但有歸有,電子身份證在生活中,到底能不能替代實體身份證呢?
北京火車站是使用身份證的高頻場所,但記者發現,使用各平臺的電子身份證,均不能進站。
“進站需要攜帶身份證原件,電子身份證不能使用。”12306客服人員說,如果乘車人忘帶身份證,就需要到售票廳或12306App裡提前申請辦理臨時身份證明。

另外,首都機場也推出了電子臨時乘機身份證明在線申辦的服務,但正常乘機還是必須憑身份證原件。
“剛到北京就把身份證丟了,酒店還能住嗎?”北京一家快捷酒店,來京旅遊的郭先生表示,即便他拿出了身份證照片、電子身份證,依然不能辦理入住。酒店前臺人員告訴他,如果沒帶原件,得由工作人員陪同到相關部門辦理入住證明。
同樣,記者在多個銀行網點體驗時也發現,櫃檯或者自助機辦理業務被要求出示身份證時,只能使用實體身份證原件。
問題不只存在於北京,社交平臺上,不少網友都表示,電子身份證在很多場合“派不上用場”。


各部門互通互認是難點
除了交通、旅遊以外,生活中大批業務都明確需要攜帶身份證原件辦理,申請公租房、婚姻登記等。
“申請公租房時我們要審身份證原件,收復印件,但電子身份證還不能用。”北京一位負責住保業務的工作人員稱。對於婚姻登記業務,民政局工作人員也介紹,身份證、戶口簿等證件都得是原件,電子身份證不行,“因為實體證件要‘過’機器”。
其實,政務服務領域推廣電子證照已有多時。2016年,《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就首次提出“積極推動電子證照、電子公文、電子簽章等在政務服務中的應用”;2019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在線政務服務的若干規定》也明確,電子證照與紙質證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相比實體證件,電子證照具有成本低、傳輸快、易驗證、防偽造、不會丟、應用方便等優勢。那麼,為什麼政府平臺推出的電子身份證功能卻在多個場景裡不被認可?
“最大的難點就是不同部門、主管單位對電子證照沒能實現互通互認。”有業內專家告訴記者。2022年初,面對電子證照存在標準規範不健全、互通互認機制不完善、共享服務體系不完備、應用場景不豐富等突出問題,國務院辦公廳就專門發文明確,2022年底前,企業和群眾常用證照基本實現電子化,與實體證照同步制發和應用,在全國範圍內標準統一、互通互認。
上述專家分析,官方推廣的公共服務平臺往往是由信息化部門負責建設,要使用其中的電子證照功能,就需要協調不同部門、主管單位來認可,也存在一定的推廣難度。此前電子駕照、電子社保卡等電子證照取得的成功經驗也顯示,推廣也需要政策方面加大引導力度。
如何確保信息準確安全?
“安全性、準確性也是各方決定是否認可電子身份證的關鍵原因。”上述專家分析,在實際操作中,如何辨別辦事人提供的電子身份證是真實的、如何保障個人的隱私也格外重要。
記者在火車站、酒店、銀行等高頻使用身份證的場景中發現,相關單位會通過“刷卡”的方式讀取確認證件信息真實性。銀行工作人員解釋,辦理業務時會有設備刷身份證驗證信息,而電子身份證是刷不出來的。
但一些平臺上的電子身份證在開發時就考慮過這個問題,比如“京通”小程序裡除了可以展示原件照片,還提供了二維碼,通過掃碼就可以完成認證或登記。因此,在線下場景推廣中,也需要加裝掃碼槍等設備,不過改造總體上還相對簡單。
同時,電子身份信息的隱私保護也有一些經驗可循。北京市經信局此前就透露過,“京通”小程序的所有信息都存儲在北京市政務雲,僅用於需要辦理相關政務和公共服務事項時使用。
“電子證照的信息一般是保存在政府部門的內網中,安全等級非常高。”一位在多家企業就職過的網絡安全專家說,電子證照的推廣是未來的趨勢,大規模使用過程中也需要更高等級的風險防範,對信息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你平時生活中
用到電子身份證了嗎?
評論區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