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對於兒時的我們而言,在看各類動漫作品時,最期待的環節無非就是「對波」。
「對波」是純粹實力的較量。它直觀且刺激,能讓觀眾們屏住呼吸,緊盯屏幕,只為把最後的輸贏看個仔細。
屏幕上光芒閃過,勝負揭曉於一瞬之間——沒有一個小孩能忍住這種誘惑。
只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曾經的觀眾們,顯然已經變得對「對波」環節不再那麼上心。
這並不是因為「對波」不再好看了,而是因為大夥已經對它的“輸贏”有了一定預知力。
現在的人一旦看到屏幕上有「對波」場景,只會淡淡地做出一句評價:
“自古對波左邊輸”,這是當今觀眾們通過大量閱片而得出的經驗之談。
它如神秘的預言魔咒一般,存在於任何有「對波」場景出現的動漫作品裡,干擾著每一場驚心動魄的對局。
只不過,在這奇妙規律的背後,藏著的並非是單純的偶然……
十幾年前,能讓動漫愛好者們摳著手指、屏息觀看的,大概率是一些經典的「對波」場景。
在以前的ACG作品中,這是最為常見的打鬥處理方式之一。它沒有花裡胡哨的動作,沒有吸引眼球的技能,只是單純的能量對抗。
「對波」純粹且暴力,象徵著鬥爭雙方都已傾盡所有,正在用最後的力量孤注一擲。當兩股光芒相接過後,留下的只會有敗者和贏家。
在《奧特曼》系列、《龍珠》、《火影忍者》等作品裡,部分經典「對波」早早就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而在此後的無數動漫、影視作品中,它也仍然是個保留項目,往往被用在終極決戰或對抗的高潮期。
“永遠是少年”的二次元愛好者們,即使到了八十歲也能看著「對波」迸發熱血。雖說永不會看膩,但大家卻開始發現一個奇怪的規律:
《龍珠》中,超二悟飯對戰沙魯,站在右邊的悟飯,勝。
《龍珠》劇場版中,傳說中的超級賽亞人布羅利對戰悟空等三人,站在右側的孫家三口,勝。
《成龍歷險記》裡,老爹對戰刀龍,站在右側的老爹,勝。
《奧特曼》系列裡,空中型迪迦對雷丘蘭,站在右側的迪迦,勝。
無論兩邊有多大的實力差距,站在右邊的對波者總有方法逆轉局勢,平推左方,拿下勝利。
這並非只是一些單純的個別現象,除此之外的案例難以數清。如果觀影量足夠多,很容易就得出這樣的結論:
在事情的一開始,只有少部分敏銳的觀眾發現了這一現象,但並未多加註意,只是當成純粹的偶然。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動漫、影視作品開始湧現。而它們中的「對波」場景,也都一一符合著這個定律。
一旦「對波」開始,勝負似乎就已經揭曉:左側輸了。這種預測方式,雖說不至於百試百靈,但也有八成的正確率。即使有例外出現,也只不過是個別現象。
「對波」的場景一出現,此起彼伏的復讀彈幕/評論馬上也會隨之而來:“自古對波左邊輸”。
這個二次元特殊定律,已經變得和“回老家結婚”一樣常見。
人們對此見怪不怪,以至於偶有左方勝過一次,甚至會對此感到詫異。
例如《戴拿奧特曼》。在對波環節中,戴拿奧特曼曾多次拿下右側站位,卻不敵左側,敗下陣來。以至於落下句流傳已久的調侃:“自古對波左邊輸,除了戴拿這頭豬”。
而與之相對。在《某科學的超電磁炮》裡,御坂美琴因為即使站在左側也能對贏,而被傳為佳話:“自古對波左邊輸,唯有炮姐最特殊”。
人們自然而然地開始對其展開探究,所得出的結論當然也並非“巧合”這麼簡單。
在作為二次元文化發源地的日本,「左」本身就是劣勢位。
舞臺劇文化在日本有著豐富且悠久的歷史。自1914年寶冢推出了首部舞臺劇開始,大眾劇場便風靡至今。而在這逾百年的發展期間,其誕生的文化和特殊規範數不勝數。
「上手」「下手」是方位的代稱。在劇場之中,舞臺上的演員需要時刻面對觀眾,雙方所感知的方向截然相反。為了避免混淆,於是便用這兩個詞來用作統一。
「上手」是指觀眾席所面對方向的「右」,「下手」是指觀眾席所面對方向的「左」。
在日語中,「上手」「下手」本就有擅長、不擅長的含義。
但它也並非僅代表方位。舞臺劇裡還有著這樣的習俗:正派從「上手」(右)方入場,反派則從「下手」(左)方入場。
而之所以如此,則是出於行業多年流傳、總結下來的經驗——對觀眾而言,佔據左方的人物會給人更消極的感官,與之相對,右方的人物則會有正面的傾向。
這套慣例,已經在日本劇場文化中被沿用多年,甚至被特攝劇或動漫所參考、引用。也就有了現今的情況:
當出現正邪兩方在同一場景內對峙的情節,正派往往會被放置於右側。又因正派勝率高,便有了「對波左側輸」的說法。
至於為何人們更傾向於認為“右側更具正向因素”,日本著名動畫導演富野由悠季曾在自己的書中這樣解釋過:因為人的心臟在左側。
富野由悠季被稱作「高達之父」,從參與日本最早的電視動畫《鐵臂阿童木》的製作開始,至今仍工作於日本動畫界。
人的心臟在左側,因此會下意識對左方的人更具提防;大部分人都是右利手,因為便於防禦,所以會對右方的人多些寬容。
當兩方均傳來威脅,人會對來自左側的更具敏感性,也更會引發負面情緒。
在他看來,這是影視行業中一個微小卻值得注意的細節點。
而除此之外,亦有其他因素造就了「左側輸」的現象:日本漫畫的觀看習慣。
日本漫畫書和其他地區的主流閱覽方式略有不同,需從右至左翻頁。為了提升視覺體驗,漫畫作者也會下意識將更重要、正向的人物、畫面向右傾斜。
這同樣是並未被明確說明,但確實在暗中造成影響的設計。之前就曾有這樣一件事:日本一位老人在登上電視節目時展示自家刀具,因姿勢原因,被攝像頭拍得頗具“二次元味”,於是便成為了網絡熱門話題,被眾人調侃道“真像個勇者“。
而正當普通人們玩梗玩得不亦樂乎之際,知名動畫導演大張正己也加入了討論,他默默把圖片左右翻轉,配上了一句“其實這樣勇者味更足”,獲得了大夥的一致贊同。
於是綜合起來,與其說是「自古對波左邊輸」,倒不如稱之為「自古對波反派輸」更為恰當。我們習以為常的方向傾向性,其實是作畫者們試圖“玩弄”視覺的手段之一。
由此甚至還衍生出了更多技巧,例如若想表達一個人在“做正向的事”,那他的行進路線往往是從「下手」至「上手」(當然,也是因為人類本身就認為從左至右是正確的方向),反之亦然。
導演富野由悠季也曾在書中提過,行業內甚至有這樣一種笑話:若是劇本太無聊,可以嘗試把內容製成一直從右至左的結構,那麼多少可以矇騙觀眾一下。
總體而言,對於普通觀眾而言,這算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知識點。而隨著畫面技術的不斷升級,更多技法的湧現也讓「左側輸」開始變得不再那麼絕對。
但至少大夥可以學到一個生活小妙招:如果不慎遇到需要對波的情況,可以試著站在右邊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