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歷史上,從秦始皇嬴政稱“皇帝”,到中國最後一位皇帝溥儀,共歷2132年,前後共計83個封建王朝,出現了數以百計的皇帝。在這些皇帝當中,既有英明神武的天可汗,有弱智不堪的低能兒,但最令百姓津津樂道的,是經常有人提問,所有皇帝中,“武力值”最高的皇帝是誰呢?
我們可以按照一般評價某個人的能力來進行一個“六邊形分類”,這個詞源於日本的一次乒乓球新聞,即從六維雷達圖的力量、速度、技巧、發球、防守、經驗六個方面分析各大乒乓球選手的實力。後來這詞被引申到其他方面,比如在形容政治人物時,往往用武力、謀略、道德、運氣、人品、魅力六個指標來形容。雖然這六個指標內容有所爭議,但對於“武力”卻是雷打不動的“硬指標”。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古代皇帝是無力上陣殺敵的,他們多數時間都在朝堂之上處理國事,不需要親自上陣殺敵或下場比賽。所以,真正擁有強大“武力值”的皇帝並不多,且絕大多數在這個數值上有突出表現的,多數都是開國一代或二代的馬上皇帝。

帝王道統萬年圖冊20幀。作者/(明)仇英
總體來看,如果以“武力值”評價一位皇帝,起碼要有統率大軍衝鋒在前的資歷,有這種資歷的前提必須是身強體壯、武藝高強,同時還要經得住當時社會的認可和史官的公開記錄。這樣的皇帝很多以“武帝”為諡號,當然有些人雖然沒有這個稱號,但是他們在史書記載中有相應的諸如“弓馬嫻熟”“武藝高強”之類的描述。根據這個原則,大量不符合標準的帝王,如晉惠帝司馬衷之類的低能兒、清文宗愛新覺羅·奕詝(咸豐帝)這樣天生體弱、還有一生都未曾戎馬也不喜歡舞刀弄槍的宋仁宗趙禎;以及那些“幼兒皇帝”,比如漢殤帝劉隆這樣的百日登基、一歲駕崩之類的全部排除。另外,確實有一些人武功方面比較厲害,但他們不是皇帝,比如曹操、努爾哈赤,如此一來,剩下符合條件的皇帝真的不多。
總體來看,這些人可以分為如下兩類——
個人獨秀型:這種皇帝雖然未曾親自上陣殺敵,卻在史書上留下了對其個人武力出眾的記錄,這種皇帝的典型可以選出四個,即漢武帝劉徹、宋高宗趙構、明武宗朱厚照、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
衝鋒陷陣型:可以親自帶隊衝鋒陷陣乃至手刃敵軍的,這種皇帝中的佼佼者也可以選出四名:唐太宗李世民、光武帝劉秀、南朝宋武帝劉裕、宋太祖趙匡胤。
既然劃分完類別,那麼這些皇帝的武力值就有了可以比較的標準。先說第一種,因為這種皇帝並未親自上陣殺敵,但他們往往有宮中史官記錄其起居飲食及日常生活,這樣一來,很多東西都可以量化對比。比如以漢武帝劉徹為例,史書記載劉徹曾經“手格熊羆、手格猛虎,好自擊熊彘,馳逐野獸”。劉徹能親自下場跟熊虎搏鬥,而且還是他的個人愛好,這一點足以證明劉徹體格健壯,確實有功夫在身。普通人別說跟這些猛獸搏鬥,光是見到熊虎恐怕就已經嚇癱。但是,劉徹有一個問題,史書並未對他的武藝本身做過詳細記載,至今,人們除了對劉徹身體強壯這一條可以知曉外,對其他方面瞭解很少。而類似劉徹這樣的皇帝也有很多,比如著名的酒肉皇帝明武宗朱厚照,雖然人們熟知此人行為舉止荒誕,但有一件事卻被正式記入史書,那就是在他的“豹房”之中,豢養了“虎三隻,日支羊肉十八斤;文豹一隻,支羊肉三斤”,而且朱厚照還經常跟它們摔跤,有一次差點被老虎咬死,幸虧隨從相救。但他自己卻淡定地說:“吾自足辦,安用爾。”不過,這些人的行為只能證明他們很強壯,但量化起來比較困難,無奈只能把這一類皇帝的武力值排名稍稍降低一下。
如果說可以量化的武力值,出人意料的是宋高宗趙構,居然還是個人武力值頗高的皇帝。對於這個人,人們最為熟知的就是他害死了著名重臣良將岳飛,但人們並不熟知的是,趙構本人其實是一個個人武藝相當強悍的皇帝。按照《宋史·高宗本紀》記載:“(宋高宗)資性朗悟,博學強記。讀書日誦千餘言,挽弓至一石五斗。宣和四年,始冠,出就外第。”
挽弓至一石五斗是什麼水平呢?當時宋軍選拔禁軍軍官的最高標準,是要拉開一石五斗的硬弓,也就是說,趙構的武力值達到禁軍軍官的最高標準。而且據《南渡錄》記載,當時金軍伐宋主將完顏宗望曾試圖逞威風,提出向趙構比試箭法的建議。完顏宗望射出三箭,其中一箭正中靶心,兩箭緊貼靶心。而趙構連射三箭,全中靶心,驚得金人大駭。當然,趙構後來被金人嚇破膽,一路逃跑只求偏安,那就是他的心態問題。值得一提的是,日後的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即康熙帝,按照《聖祖實錄》的記載,曾以“朕自幼強健、筋力頗佳。能挽十五力弓,發十三握箭”為傲,而所謂“十五力弓”,大約相當於一石五斗,在當時屬於最強的“虎力”一級。據雍正五年的《振武將軍巴塞等奏謝奉硃批折》,在京營八旗中的一萬八千名弓箭手中,能用“虎力弓”的只有20個左右。也就是說,論個人的射箭能力,一直被人鄙視的趙構居然和著名大帝康熙相差無幾,這實在讓人哭笑不得。
宋高宗趙構坐像
不過說到康熙帝,除了善射外,康熙還有個趙構不能及的本事:摔跤。在智擒鰲拜前,他就苦練摔跤,並且頗有建樹。清代比前朝好的一點在於,清代的文字記錄工作已經十分成熟,康熙帝的一舉一動都被記錄下來,這就使得康熙帝在很多方面都有所考據。如果把這一因素加起來,那麼康熙的優勢就很大了。據康熙自己說:“朕自幼至老,凡用鳥槍弓矢獲虎一百三十五,熊二十,豹二十五,猞猁猻十,麋鹿十四,狼九十六,野豬一百三十二,哨獲之鹿凡數百,其餘圍場內隨便射獲諸獸,不勝記矣。朕曾於一日內射兔三百一十八。”這個水平已是武狀元都難以企及的本事,因為按照當時武科舉的考試要求,也不過是縱馬三次射九箭,中三次即可過關。所以如果從文字記載上看,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武力值就算排不到“個人獨秀”型皇帝的第一位,進前三也是沒有問題的。

影視劇中身著戎裝的康熙。來源/電視劇《康熙王朝》截圖
說到那些親自帶隊上陣殺敵且屢戰屢勝的皇帝,很多人第一印象是唐太宗李世民,儘管其個人戰績基本是在稱帝之前取得的。根據史書記載,李世民在其戎馬一生中,有數次極為精彩的軍事行動。比如著名的霍邑之戰,李世民親自上陣“手殺數十人,兩刀皆缺,流血滿袖,灑之復戰”。在古代戰場上,按秦代傳下來的軍功授爵制,斬一個敵人的首級就能升一級,李世民可以用雙刀擊殺數十名敵軍,其武藝可見一斑。且李世民不僅近戰無敵武勇,他更擅長射箭,比如在柏壁之戰中,李世民“以大羽箭射殪其驍將,賊騎乃退”,由於這一擊過於精彩,史官們激動地記載李世民“不惟有天命,亦武藝絕人”。而在討伐劉黑闥的戰鬥中,李世民的表現更為絕倫:“為突厥所窘,自以大箭射卻之。突厥得箭,傳觀,以為神。後餘大弓一、長矢五,藏之武庫,世寶之,每郊丘重禮,必陳於儀物之首,以識武功雲。”對戰王世充時,《資治通鑑》記載:“秦王世民將輕騎前覘世充,猝與之遇,眾寡不敵,道路險扼,為世充所圍。世民左右馳射,皆應弦而斃,獲其左建威將軍燕琪,世充乃退。”出於對自己射箭本領的自信,李世民本人更是得意地稱“聯以弧矢定四方,用弓多矣”。面對文武雙全的李世民,連毛主席都讚歎:“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
而另一位被戲稱為“位面之子”的光武帝劉秀,傳奇性更多一些。劉秀的起家家底比李世民薄弱得多,幾乎是白手起家。但劉秀硬是憑藉一身武藝創出一片天地。據《後漢書》記載:“光武初騎牛,殺新野尉乃得馬。”也就是說,一開始劉秀連馬都沒有,騎牛上陣作戰,幹掉了新野尉乃後才繳獲了馬騎。後又按《後漢書》記載:“尋、邑亦遣兵數千合戰。光武奔之,斬首數十級。”劉秀一出場,就在數千敵兵之中單槍匹馬斬殺數十人,光是這一條就足以威震敵膽。更神奇的是,在昆陽大戰中,劉秀僅帶領少數人馬再次衝鋒在前,就將四十二萬敵軍殺得大敗。同時劉秀還有兩個非常突出的優點,那就是他幾乎是一個真正的“六邊形戰士”,運值處於頂點,形勢不利時就天降隕石砸向敵營,打了勝仗就暴雨洪水助陣殲敵,這一點就算是李世民都要認栽,畢竟和運氣極佳的劉秀對抗,天知道李世民會不會在即將打勝的時候天上掉個隕石砸頭上。
除了李世民和劉秀,宋太祖趙匡胤也是個武力值奇高的人才。據《續資治通鑑長編》記載:“開寶八年八月,契丹遣左衛大將軍耶律霸德,弓箭庫使堯虜骨,通事、左監門衛將軍王英來聘,獻御衣、玉帶、名馬。上皆厚賜之,因令從獵近郊。上親射走獸,矢無虛發,使者俯伏呼萬歲,私謂譯者日:‘皇帝神武無敵,射必命中,所未嘗見也。’”而這只是趙匡胤牛刀小試。在滁州之戰中,根據《資治通鑑》記載:“暉整眾而出,太祖皇帝擁馬頸突陳而入,大呼曰:‘吾止取皇甫暉,他人非吾敵也!’手劍擊暉,中腦,生擒之,並擒姚鳳,遂克滁州。”也就是說,趙匡胤親自下場衝鋒,並以一己之力生擒敵方兩員大將,這個功績可是歷史上罕見。但這些功績卻略遜李世民和劉秀,之所以把他排入個人武力值名列前位的皇帝,是因為趙匡胤不但武力值高,還是一個“理論家”,即他發明了兩項流傳後世的《太祖長拳》和《蟠龍棍法》。中國著名軍事家戚繼光在其《紀效新書》中曾言道:“古今拳家,宋太祖有三十二式長拳。”從這一點上,趙匡胤作為一個理論家完全升格了自己的高度,讓一套屬於他的武藝系統流傳了下去。

影視劇中身著戎裝的趙匡胤。來源/電視劇《大宋傳奇》截圖
不過個人武力值真正排名第一的皇帝,是有著“皇帝殺手”之稱且無領兵打仗與個人武藝都首屈一指的南朝宋武帝劉裕。這人的經歷由於過於離奇,甚至到了連小說家都不敢設想的地步。

劉裕畫像
跟別人比起來,劉裕是寒門出身,從小混跡江湖,沒有門閥依靠。這種情況下,劉裕憑藉的唯一優勢——能打,才在亂世中出人頭地。據《資治通鑑》記載,隆安三年(399)十二月,當時劉裕僅率數十人去執行偵察任務,結果遇敵數千人。按照一般人的做法,此時應該趕緊撤退向後方報告情況。然而,劉裕卻採取了截然相反的做法:“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者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鹹共嘆息。因進擊賊,大破之,斬獲千餘人。”也就是說,他在同伴全部陣亡的情況下,單槍匹馬地將數千敵軍殺退。等援軍到後驚見劉裕一人追殺數千人……從古至今有這種膽識和武力的人幾乎就他一個。

劉裕親征。來源/蔡東藩《兩晉演義》
然而,跟劉裕日後的豐功偉績比起來,這次只是劉裕第一次作戰的小試身手。日後在討伐桓玄的首戰中,“三月戊午朔,遇吳甫之於江乘。甫之,玄驍將也,其兵甚銳。高祖躬執長刀,大呼以衝之,眾皆披靡,即斬甫之”,直接從萬軍之中斬敵軍主將首級。憑藉本人的武藝高強,劉裕不但屢戰屢勝,還一口氣幹掉了6個皇帝,他們分別是桓楚皇帝桓玄、南燕皇帝慕容超、譙蜀君主譙縱、後秦皇帝姚泓、晉安帝司馬德宗和晉恭帝司馬德文。當然,這種濫殺帝王的行為也惹了眾怒,後來,劉宋的最後兩位皇帝被殺死也算是報應。當時北魏皇帝拓跋嗣曾問北魏第一謀臣崔浩:劉裕與慕容垂相比較,誰的軍事才能更高些?崔浩答道:“劉裕更強。” 拓跋嗣問為何劉裕更強?崔浩答曰:“劉裕奮起寒微,不階尺土,討滅桓玄,興復晉室,北禽慕容超,南梟盧循,所向無前,非其才之過人,安能如是乎!”同時代人的這番評價,足可看出當時人們對劉裕的推崇。論起個人武力值,中國的數百位皇帝中可能罕有跟劉裕匹敵的存在,故把他列為武力值最高一位皇帝,也是實至名歸。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