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閃存NAS裝機之紙上談兵「配置篇」

全閃存NAS裝機之紙上談兵「配置篇」

    其實很奇怪,這幾年我硬盤買了很多,不過居然到現在為止都沒正兒八經玩過NAS,而最近想起來折騰NAS的藉口也很奇怪,似乎是一個一時興起的新玩具。

    如果需要NAS裝機,也可以後臺回覆,做另外的方案出來~~~~

    首先,之所以這回想起來要折騰NAS,純粹是因為年初沒事幹,弄了一個ATV回來玩玩「畢竟在蘋果的體系內,ATV是性價比最高的產品了」,但是國內的網絡環境大家也知道,所以迪斯尼+、Apple TV+、奈飛等流媒體看起來會比較麻煩,我確實也不太想看。。。

    ATV的作用就傾向於看B站,或者一些我之前下載的4K資源,目前ATV本身並不支持直接下載片源或者外掛硬盤,需要藉助局域網網盤來存儲,這個網盤可以是NAS、可以是路由器外掛硬盤,也可以是電腦「也可以是阿里雲」。

    其實最省錢的方案就是我直接拿X299共享硬盤,然後添加到infuse的文件庫中就可以了,不過我們這一樓的mesh迴路有問題,訪問非常慢,再加上X299待機功耗大幾十W,所以最終放棄了這個方法;

    另外,我手裡是有兩個時間膠囊的,所以目前是直接使用了時間膠囊來作為存儲,但是這也有幾個問題:

1·時間膠囊不能自主下載資源

2·時間膠囊的性能較差,硬件老舊,無法高速訪問

3·機械硬盤啟動慢,加載時間較長,更換單固態硬盤容量低。

    綜合而言時間膠囊使用起來非常的**,一部4K的片子經常需要等一分鐘左右才能開始播放,機械硬盤需要等待從睡眠中加速到正常轉速才能開始預讀,讓我很不爽,就不談12T硬盤的炒豆子聲音了。

    不過意外的是,視頻快進只會偶爾卡頓,因此這部分沒啥問題,綜合諸多的因素,一時上頭就開始籌劃弄一個全閃存NAS了。。。

    目前工作室用的是一套C621的24盤位機械NAS,實際安裝16T 8盤總96T容量的,日常反正就炒豆子,不停的炒豆子,非常的吵。NAS是在一樓樓梯間,基本上一樓二樓都能聽到炒豆子的聲音。

    所以自然我這套,不想要任何明顯噪音。拒絕炒豆子,🙅🏻️達咩~~~

    另外就是大型的NAS雖然好,但非常佔地方,還需要raid卡之類的貴東西,所以最終我還是決定弄ITX的方案,並且不想上C621這類板子,貴還麻煩,也放棄了ECC這些東西。    

    最後一點,我是蘋果重度用戶,所以我需要這個機子在獨立運行之外,可以配置雷電網橋,用於和MacBook Pro傳輸速度,畢竟有些資源迅雷for Mac能下,而Windows下迅雷會直接屏蔽/限速。幹啥都不能忘了我果爹。。。

    「其實直接用工作室的NAS也行,佔個幾T而已。。」

    看完前面的,其實大概也知道我會弄什麼樣的了,首先靜音,其次反應快,能高速傳輸「雷電網橋」,再就容量適中不佔空間。不過最終我好像弄了一個縫合怪,啥都有。。甚至會預留插槽,防止我哪天腦抽了想上獨顯沒地方插。「對於大夥的參考意義可能就在於,全能型的NAS,配置高一些直接掛轉碼或者渲染之類的工作也可行」

    另外,對於家用來說,應該儘可能利用現有的硬件,家用NAS其實對於配置要求沒那麼高,所以儘可能利用身邊已有的設備,我這套配置就利用了身邊一些現有的硬件,配置也算比較高了。。。

    最終配置如上,部分是來自工作室的硬件,實際如果全部全新自組可以用其他便宜的硬件代替,比如內存可以8G或者16G,反正現在也是白菜價了。

    處理器方面,最初我定的是上I3 8300T 310元 / I5 8400T 485元,優勢在於功耗低只有35W,比筆記本的U還低,不管長期功耗「電費」或者散熱都沒有太大壓力,並且目前價格低,搭配主板基本幾百塊就能搞定,當時確定的方案是華擎Z390 幻影 ITX,因為這個板子有雷電三。

    I3 8300T是4C4T規格,I5 8400T是6C6T規格,多兩個核心,其實四核也完全夠玩了~~~但是加一百多塊錢多能多兩個核心,也是不錯的選擇。

    然後在倉庫撿寶貝,在一堆處理器中,發現幾顆10代11代的ES處理器,就又改了方案,最終改為10代U+Z490 ITX的方案了,上機後發現是I5 10400和I7 10700F的ES版本,於是改用10400 ES作為處理器,後期可以在系統中關閉睿頻或者BIOS中降低功耗來限制發熱。

    看似白嫖,但是實際上沒有少花錢,Z390/Z370的板子可比Z490便宜不少,差不多就是一個8300T的價格。

    板子方面,最初定的是Z370/Z390 華擎 幻影ITX主板,不過隨著處理器改變,最終方案也需要更改,不過不變的是需要主板自帶雷電三接口,另外Z490開始也有大量主板帶了2.5G網口,下一代Z590開始會有部分帶了雷電四接口,通道分配的關係傳輸速率會有一定提升,不過價格貴了非常多。。。性價比就很低了。

    主板最終確定是微星 Z490 ITX UNIFY,閒魚花了715購入的箱說全,到手之後看了下基本上只有輕微的使用痕跡和一些灰塵,成色還很不錯。

    沒有繼續用幻影主要兩個原因,第一是閒魚沒得賣的,新的太貴了一千多呢;第二是因為這個造型吧,就散熱兼容性很差,和我想買的散熱器其實是衝突的很厲害。。。

    選微星這個板子基本上我在乎的因素都集齊了,唯一不足的就在於只有一個2.5G網口,如果再多一個網口就完美了,另外Z490 ITX大部分都有一點挑散熱器,所以這個也不例外。。。不過最後我切了點散熱片所以解決了。

    內存方面,這套NAS不需要任何光效,所以挑了一對沒有光效的內存,最終64G的容量,顯然是偏大了,考慮實際使用,目前16G或者32G比較合適,畢竟現在DDR4內存的價格很便宜了。

    預算吃緊的話,其實雙通8G或者4G都夠用了「取決於你玩什麼系統和使用強度」,畢竟白群暉的內存都非常小,估計用一段時間我也會換16G或者32G的內存~~~64G有點太奢侈了 

    系統盤方面,需要比較靠譜的原廠盤,同時性能別太弱,所以最後選擇的也是我們已經有的solidigm P44 Pro,目前消費級4.0的T0級固態~~~

    沒有選擇企業級其實原因很簡單,低容量的企業級其實並不划算,另外就是作為系統盤來說,還是希望性能稍微在線一點「因為是all in one的方案」,後續可能會瞎整點東西,耐用性方面或者穩定性其實也沒啥擔心,這個盤不會經常寫入。

    最初也考慮的傲騰作為系統盤,M10 M20這種最大64G,裝個系統有點容量不夠,而118G的傲騰 800P則要400元左右,性價比就很低。。不如加點錢上900P 280G了,那價格又貴了不少,最後也就放棄了。

    機箱部分,選擇的是喬思伯N1 ,看中這個機箱的原因比較簡單,有一個完整的單一風道,14CM風扇、全金屬機身,設計很簡約、盤位相對較多、支持立放,另外是ITX的NAS機箱。

    價格方面,閒魚買會便宜很多,發來也是全新的,實際上這個機箱和喬思伯的V11是一模一樣的,只是在內部結構上針對NAS存儲進行了調整。

    這個機箱需要知道的參數在於:

支持半高單槽PCI-E擴展,刀卡GTX1650可行、萬兆網卡擴展可行;

原生支持5個3.5寸盤位+1個2.5寸盤位,支持SFX電源「實際上我試了下可以當17個SATA 2.5寸盤位,估計屌絲波自己都沒考慮這種玩法」

散熱器限高7CM

    散熱方面,其實最初我考慮的是整機只依靠機箱前置14CM風扇來散熱,不過實際在硬件到齊預裝機測試的時候,基本不可行。。。壓不住這溫度,所以最後還是放棄了這個想法。

    散熱器選擇的是這種DIY的2U散熱器,非常反人類「兼容性很差」的ITX散熱器,有些客製化的因素所以價格很高,最終218的價格,其中包括20塊錢的1200扣具費用『機床車的扣具』,重量接近1斤了。。。。基本上屬於將能壓榨的空間壓榨完了。

    原風扇測試的時候發現是服務器的暴力扇,所以還需要給換成低噪音的風扇~~~也就是這個散熱總共花了400多。。。反正就冤大頭吧

    其實海盜船還有一個ITX的水冷可以用,比較擔心長期使用冷泵扛不住,所以最後放棄了這個方案。。。

    線材方面,考慮ITX的美觀和兼容性最佳,所以選擇了定做一套定製線,並且根據我硬盤安裝的方式定製了一套SATA供電線,以及考慮原機箱設定的裝機方案,額外定了一根大4D的線材備用。

    價格方面,300元的一套鍍銀線,其中SATA線是加強的。

    電源同樣是工作室已經有的設備,SFX電源我們手裡不是很多,有個別正在使用,所以拆封了一個新的電源,實際正常NAS是用不上這麼大的電源,大家根據規模買450W或者550W就綽綽有餘了,價格也會低很多。

    這裡選擇750W主要也是為了讓電源較低負載運行,降低發熱量以期待降低風噪,考慮1U電源的風噪比較大,所以方案最初就拋棄了1U的方案。

    風扇方面,整機需要購買三個風扇,原裝的14CM風扇我準備替換,所以買了貓頭鷹NF- A14X25和利民的TL-B14B EXTREM 風扇,準備對比下看看用哪個,CPU散熱則是兩個貓頭鷹 NF-A6X25「也就有了上次閒魚買到假貨的事情」。

    主要追求比較安靜的環境,所以風扇基本上會定速/低速轉,儘可能追求安靜吧。。。另外也買了密封條,還是想試試單風扇的可行性。

    另外還有一些配套的小東西,比如說安費諾40CM長度的SATA數據線 12根,M.2 延長線、 M.2轉SATA 3.0 X6轉接卡。

    結合主板提供的4個SATA接口,最多可以在不動用PCI-E X16接口的情況下,插10個SATA硬盤。也完全足夠我折騰了。

    系統方面,不準備用黑群暉、freenas等專用的NAS系統,打算直接Windows 工作站/服務器版本,然後利用系統自帶的軟raid,再通過本地共享實現NAS功能。原因也很簡單,我不需要很複雜的權限管理,基本上也就我一個人用。。所以整那麼複雜沒必要。

    另外,我會需要這臺電腦來掛迅雷或者其他BT下載器,日常會遠程控制這個機子來下載,需要這套機子是可操作性很強的系統,我甚至還考慮裝一個GTX1650獨顯,來實現簡單的遊戲。

    作為蘋果用戶,其實還有一種方案,就是通過Macmini外掛硬盤的方式來託管這個小的存儲服務器,也確實有不少單位是用Mac來託管的,不過Mac的權限分配實在讓我頭大,我也放棄了。。。Macmini還是有一個在吃灰的。

    實際上,目前SATA硬盤是做家庭/輕型NAS的最佳選擇,說白了目前大部分人家庭是千兆環境,或者按2.5Gbps的速率計算,單塊SATA硬盤的傳輸帶寬都吃不滿,就不談多塊硬盤的raid陣列了,另外SATA在體積、發熱和功耗方面還有優勢,同時對PCI-E通道需求非常低,一套電腦裝幾十個盤也很容易實現;

    單從經濟角度考慮,確實是採用X99平臺+U2硬盤最划算,但是考慮散熱、電費、傳輸速率等方面的問題,顯然並非最佳,最終我選擇還是根據需求去決定方案,就很浪費錢就對了。

    沒有采用U2方案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如果採用U2方案,那這套配置/機箱很難裝這麼多U2的硬盤,需要更多的線材和轉接板,整個弄出來就不是我想要的效果了,需要換一套配置了。U.2的硬盤一多,轉接卡或者線材的成本就會很高,比如說X16轉四口帶通道拆分芯片的轉接板就得四五百元,線材又得幾十/一根,算起來其實不如SATA的方案。

    存儲盤選擇方面,其實最初是聯繫好了9600元的價格買8塊美光5200 ECO 3.84T拆機,後來臨時變卦開始養蠱之旅,決定多買點型號測了玩,所以最終存儲盤的花費會很大,超出原定計劃一半以上。。。。所以對於NAS而言,硬盤才是大頭。

    

    如果考慮經濟性,那麼採用U.2作為存儲盤會是性價比較高的一種玩法,至少硬盤能稍微便宜些,如果不介意硬盤類型和可靠性,達墨準備發佈的2500元左右8T的M.2盤也可以考慮,相對成本會很低,32T只要一萬塊。
    配置就聊到這,篇幅太長,所以裝機就留下一篇了,後臺有不少小夥伴比較期待這個全閃存NAS,如果有裝機的需求,可以後臺回覆,我到時候看有沒有空給安排裝一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