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具有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消水腫等作用,而且其飽和脂肪酸含量比豬肉、羊肉都低,鐵含量是豬肉的近3倍(以裡脊部分為例),吃100g就能滿足女性每日鐵需求的22%左右,鋅、鎂、B族維生素、谷胱甘肽等營養成分也較為豐富,是不少人的心頭好。
然而,在吃牛肉的時候,很多人都發現過這種現象:有的牛肉片上有彩色反光或是金屬光澤。這是不是說明牛肉壞掉了呢?
另外,牛肉做法多樣,香煎牛排、牛肉拉麵、金湯肥牛、紅燒牛腩……但有些做法吃了竟可能誘發腸癌,你知道是什麼嗎?
01
牛肉出現彩色反光
真相原來是…
絕大多數情況下,牛肉出現彩色反光,是正常現象,和牛肉本身的安全無關,不影響正常食用,甚至還可能是牛肉新鮮的標誌。
這是因為,牛肉的肌纖維相對較粗,若是被橫著切斷,切開的肌纖維表面就會形成規則的凹凸狀結構,當有光線照射過來的時候,便會發生“反射式光柵衍射效應”,在視覺上產生各種顏色的反光。
一般來說:
-
肉越新鮮,越容易有彩虹色,而不新鮮的肉,肌纖維結構可能被腐敗菌和細胞自溶酶破壞,很難看到彩色反光;
-
不同部位出現彩色反光的可能性不同,像牛肉的半腱肌肥肉少,肌纖維粗細一致、分佈均勻,產生彩虹反光的概率高達80%以上;
-
醃製和煮熟的肉,肌肉纖維會更緊密地擠在一起,相對也更容易看到彩色反光;
-
除了牛肉之外,雞肉、羊肉有時也會出現這種現象。
不過,還存在一種情況,就是當肉被細菌汙染,腐壞變質時也可能出現彩色反光,同時通常伴有味道、肉質的變化。
那要如何快速辨別到底屬於那種情況呢?有一個小技巧。
把肉換個角度看看,如果顏色會隨觀看角度的不同而變化或者消失,那就可以放心食用;若是怎麼變換角度顏色也不會改變,那可就千萬不能吃了!
02
健康吃牛肉
你真正要注意的是這3點
其實,要想健康吃牛肉,除了新鮮不變質之外,還有3點是大家必須要注意的。
牛肉不同部位的脂肪含量、口感味道差別很大。從健康角度考慮,建議大家儘量選瘦肉多、脂肪少的部位。豆苗子也為大家總結歸納了一下。
-
裡脊(菲力、牛柳):每百克脂肪含量不足1克,在牛肉各部位中排倒數,蛋白質含量約為22.2克/百克,口感細嫩,適合煎牛排、做小炒,但因為量少所以價格通常較貴;
-
腱子肉:瘦肉多、脂肪少,蛋白質含量雖略低於裡脊,但也超過20克/百克,是牛身上最強壯的肉,肉中帶筋有嚼勁,醬著吃、滷著吃、燉著吃都合適;
-
臀肉(黃瓜條):蛋白質含量平均為22.6克/百克,比裡脊更高,在牛肉各部位中也屬於低脂、低熱量陣營,不過因纖維較粗、肉質較硬,所以通常更適宜慢慢燉煮入味。
-
肩肉:每百克脂肪含量超過30克,熱量高達342千卡,因為是牛身上運動量較大的部位,所以肉質也偏硬、筋較多,適合燉煮、做牛肉乾食用;
-
胸肉:脂肪和熱量與肩肉基本不相上下,連口感也有些相似,較硬不易嚼,適宜醃製、風乾食用;
-
腹部肉(牛腩):同樣是高脂肪、高熱量,不過肥瘦之間分界較為明顯,口感韌性十足,紅燒、清燉、做咖喱都很不錯。
另外還有牛上腦,也就是雪花牛肉,它的脂肪含量雖比裡脊、腱子肉、臀肉更高,但總體來看處於中等水平,且分佈均勻,口感也較嫩,是優於肩肉、胸肉、牛腩的選擇。
牛肉屬於紅肉,而紅肉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列為“2A類致癌物”,大量攝入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早死風險。
根據2022版《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每天應攝入動物性食品120~200克,其中包括了禽畜肉、水產、蛋類,因此,大家在吃牛肉的時候一定要控制好量,一般每天吃一手掌大小的量就足夠了。
當烹調溫度超過200℃時,牛肉中就會產生大量雜環胺,如果這種物質長年累月地和腸黏膜接觸,就可能誘發腸黏膜畸變、惡變,增加腸息肉甚至腸癌的發生風險。
經實驗發現,在眾多牛肉的烹調方式中:
-
燉牛肉的最高烹飪溫度約在100℃左右;
-
炒牛肉時約為187℃;
-
煎牛排約在107℃左右;
-
鐵板牛肉的烹飪溫度可達到216℃;
-
油炸時的溫度一般能達到257℃;
-
燒烤牛肉更是能達到400℃以上的高溫。
由此可見,鐵板、油炸和燒烤這三種方式,大家還是能免就免吧!
03
這些牛肉烹調小秘訣
請一併收好
切牛肉
下刀方向很重要
有句話叫“橫切牛羊豎切豬”,牛肉中含有不少筋腱,若是順著肉的紋理切就會將筋腱留在肉裡,吃起來很難嚼斷、口感不好;但若是逆著紋路切,口感就大不相同了。
醃牛肉
加點“天然嫩肉劑”
蘋果、菠蘿、木瓜、獼猴桃、無花果等水果中都有特殊的植物性蛋白酶,能夠使肉嫩可口,像市場上售賣的嫩肉粉大多添加的就是木瓜蛋白酶。因此,大家在醃牛肉或者燉牛肉的時候可以適當加點它們,不僅能使肉“變嫩”,還能增添天然果香。
燉牛肉
加足水是關鍵
燉牛肉的時候,要冷水下鍋,且儘量一次加足水。
中途如果要加水,則必須加開水而不是冷水,否則不僅燉出來的牛肉不軟爛,肉香也會大大流失。
點擊下方預約 直播開始前將提醒你↓↓↓
分享
點收藏
點點贊
點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