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立夏到三伏,每天泡點它,祛溼、健脾胃,體內病氣、溼氣掃光光!便宜又簡單

從立夏到三伏,每天泡點它,祛溼、健脾胃,體內病氣、溼氣掃光光!便宜又簡單

 點擊下圖關注養身廚房 


微信推送機制又改版了!給小廚點個星標,每日養生知識不再錯過!
(文末有詳細的點星標教學視頻)

五一勞動節大家出去玩了嗎?還在宅在家?小廚祝大家五一快樂!

這週六就是立夏了,不少地方已經進入了夏季潮溼、悶熱的天氣。
氣溫升高,悶熱的天氣總讓人喘不過氣來。加上夏季雨水增多,空氣溼度加大,人也被溼氣纏身。
不僅水腫、長溼疹,舌苔有齒痕。脾胃也變得更加虛弱,容易腹脹、腹痛、便秘,大便粘馬桶……
很多人覺得不舒服,看病卻看不出來什麼問題。
專家提醒:很多人疾病的同時還有溼邪,就更不容易好。體內有溼,用再好的藥,都是隔靴搔癢。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
“立夏姜棗茶,入伏三豆湯”
從立夏到三伏,每天喝碗它
健脾胃、祛溼氣,病氣掃光光


立夏姜棗茶
春季養陽,夏季養心
張主任帶來一壺“立夏代茶飲”
《傷寒論》用藥頻次的前五名
而且合用有互補的作用

《傷寒論》共113個藥方
有55個藥方用到了姜和棗
其中33個是姜+棗合用
紅棗甘緩養血,健脾補心
養心血的作用
生薑辛散,有生陽氣的作用
大棗+生薑,補而不滯膩

這時候喝上一杯姜棗茶
生薑2-3片,大棗3枚
既能溫中健脾胃,提高消化能力
又有助於陽氣升發,祛溼散寒
還可以養心血

姜棗怎麼選?

 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王國寶王醫師 給我們帶來自己的“健康長壽經”——“遣藥多擷姜與棗”。
王醫師講到,中醫組方中多用生薑、大棗。
  • 棗要用大烏棗,也叫膠棗。味甘性溫,歸脾胃心經,有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的功效。


  • 姜藥用生薑,有散寒解表、止嘔和胃的功效。

  • 生薑與大棗搭配,有調節脾胃、行氣補益的功效。調節臟腑機能,解決腎精不足、腎氣不固的問題。

姜棗茶+它,補氣補腎
我們說入夏後喝姜棗茶有健脾胃、祛溼氣、養陽氣、補心血的功效。

專家用姜棗茶再加上一味,還能補腎、增強免疫力。趕緊看看專家都是怎麼吃的吧~

參芪姜棗茶:增強免疫力

中醫將黃芪稱為“補氣第一要藥”。

早在2000多年前,《神農本草經》就將黃芪做為“上品、補氣聖藥,逐五臟間惡血,通調血脈、流行經絡,補腎臟元氣。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黃芪,為補氣之長,氣藥之長
專家將黃芪和姜棗茶搭配
再加上補氣的西洋參
帶來一杯補脾胃、祛溼
還能增強免疫力的參芪姜棗茶

參芪姜棗茶

食材:西洋參6克、黃芪10-15克、老薑2-3片、大棗3-4枚

做法:以上藥材洗淨,開水沖泡燜20分鐘飲用即可。建議肺氣虛的人群每週喝3-4次,堅持服用。 

功效:黃芪、西洋參補氣滋陰、抗疲勞、提高免疫力;生薑祛風寒,還能止咳化痰、調胃氣、止嘔;大棗補中益氣、養血。

栗子山藥姜棗粥:補腎

山藥被稱為“脾胃第一補”,可以補中,益氣力,長肌肉,強陰。久服,耳目聰明,輕身不飢延年。


板栗被稱為“千果之王”,中醫認為,栗子入腎經和脾胃經,具有補腎、補氣、強筋骨、健胃的作用。
專家帶來栗子山藥姜棗粥
溫中健脾、補腎益精

栗子山藥姜棗粥

食材:栗子60克、紅棗10枚、懷山藥30克、粳米60克、生薑片適量、紅糖適量

做法:栗子剝出來切碎,紅棗去掉棗核,懷山藥切成片,放入薑片和紅糖,與粳米一同煮製成粥即可食用。

注意:糖尿病患者紅糖、紅棗不建議放,粥也要少喝。

今日互動

《傷寒論》中用藥頻次的前五名

113個藥方中有55個藥方

用到了2個食材

它們分別是什麼?

注:本文內容僅用於知識學習和分享。
本文為養生廚房原創,公眾平臺未經同意不得擅自轉載。轉載請留言聯繫養生廚房。
有任何疑問,請留言或聯繫客服詢問,謝謝合作。

求分享

求點贊

求在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