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珠英教授為小兒病專家,臨證40餘載。治小兒咳嗽,對鼻咽部辨治可謂貫穿始終,獨具特色。
倪教授認為:咳嗽,無論外感時邪,內傷五臟,都因肺的宣肅功能失職,肺氣不利所致。
而鼻為肺竅,咽喉為肺衛之門戶,外邪入侵,上先受之,鼻咽首當其衝;加之心、肺、脾、腎、膽、督脈,皆絡於鼻咽,故觀察此處症狀,往往可反映外感病邪的性質,臟腑經絡的寒熱虛實,對被稱為“啞科”之小兒醫生而言,至關重要。
因此,倪教授對咳嗽患兒在四診辨證中,特別重視鼻咽望診,將其作為辨證的重要佐證。
凡咳嗽伴咽紅、鼻塞、流清涕,為風熱犯肺;咽稍紅,鼻塞重,涕流如水,示風寒束肺;
咽紅赤,喉核腫大或有膿點,提示肺胃熱盛,火熱循經上炎;咽暗紅,喉核腫大見結節,說明鬱熱在肺已久;
咽紅,流濁涕或咽後壁見黃色分泌物,此為肺經溼熱、膽腑鬱熱或督脈之火上衝於腦。
故凡小兒咳嗽必查鼻與咽喉。如此,既有助於咳嗽辨證,又能辨證地增減藥物,提高療效。
初咳,鼻咽為必治之症
咳嗽初起,肺衛受邪,肺氣不宣,肺竅不利,可見咳聲輕揚,咽痛,或鼻塞流涕等症。
倪教授在疏風宣肺、化痰止咳基礎上,必加以利咽通竅,此乃強調“急救受邪之地——鼻咽”,使病邪於此而止,以免入絡傳經閉肺,致變證叢生。
藥物多選用桔梗、牛蒡子、薄荷、白芷、蒼耳子、蟬蛻、山豆根、射干、羌活、細辛等。
而遣方常以俞根初《通俗傷寒論》中的新加三拗湯(麻黃、荊芥穗、苦桔梗、金橘餅、苦杏仁、蘇薄荷、生甘草、大蜜棗)為主。
該方專治外感初起“風傷肺,寒傷太陽,頭痛惡寒……咳嗽白痰等證”。隨證化裁,可獲桴鼓之效,即該書所謂“達藥”也。
對於發病急驟,咳頻,聲如破竹之急性咳嗽,多因外邪封咽閉喉所致。當屬火熱邪毒犯於太陰、少陰二經,肺金受灼,火盛陰傷。
急予清熱養陰,宣肺開音,自擬喉咳方:生地黃、熟地黃、川貝母、桔梗、苦杏仁、炙麻黃、白芷、訶子、黃芩、射干、甘草等。水煎頻頻溫服,常獲捷效。
久咳,治鼻(咽)為治根之法
小兒乃純陽之體,臟腑功能旺盛,常因臟腑嬌嫩、發育未臻而易被邪侵。因此,其久咳多因實邪為患,縱有虛證,也因實邪留伏致虛。
其邪常為痰飲、鬱熱,而鼻咽又常為留邪之地,往往為醫家所忽略。
臨床常見小兒久咳不愈,經多種方法治療,咳雖有所減輕,但易反覆發作。輕時乾咳,重則咳甚夾痰,尤以早、晚為甚。
治療上應遵“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之古訓,調理脾肺固不可少,然從鼻咽著手,清鬱熱、化痰飲更為必用之法,以絕病根。
常用如下3法:
一、清熱瀉肺,利咽散結,活血排毒
適用於肺胃鬱熱,脈絡受阻者。
患兒多因扁桃體反覆腫大或化膿而致咳嗽經久不愈,常乾咳,自覺喉中有痰。
咽暗紅,喉核腫大有結節,舌暗紅,苔白或黃中厚,脈滑。
師自擬咽咳方治之,組方:芙蓉葉、蒼耳子、赤小豆、皂角刺、白芷、川芎、桃仁、冬瓜子、桑白皮、地骨皮。
二、宣肺清肝,解毒排膿
適用於久咳不愈,肺移熱於肝膽,循經上炎,蒸灼頭腦者,如《內經》所云:“膽移熱於腦”。
患兒平素多鼻塞或流涕,久咳且時輕時重,以夜間為主或晨起咳唾膿痰,咽後壁多見黃、白膿涕。
鼻竇X線片提示慢性鼻竇炎。
其咳嗽是由膿涕經鼻下流於咽,肺氣不利所致。宜治鼻而咳自止。
師擬鼻咳方:柴胡、枳實、黃苓、紫蘇葉、苦杏仁、桔梗、皂角刺、芙蓉葉、夏枯草、大血藤、殭蠶、冬瓜子。
守法治療半旬,常見效。
三、清熱養陰,祛風通竅
適用於素體陰虛屢用苦寒辛散之品傷陰,致虛火上炎者。
患兒久咳,鼻塞流濁涕,或咽後壁見膿涕,伴口乾,舌紅稍絳或暗,苔薄,脈細。用治鼻常法無效。
師取景嶽清化飲之意,自擬滋咽鼻咳方:玄參、麥冬、生地黃、黃芩、赤芍、白芍、牡丹皮、丹參、殭蠶、白蒺藜、蒼耳子、芙蓉花、白芷、百部、冬瓜子。
服之每每奏效。
注:具體治療與用藥請遵醫囑!本文選摘自《兒科病證妙諦》,楊運高主編,人民軍醫出版社出版,2008.6【劉曉鷹,等.倪珠英教授從鼻咽論治小兒咳嗽.中醫教育;1999,18(4).47-48】。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