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型技法】特別講座——基礎篇①取件與水口處理

【模型技法】特別講座——基礎篇①取件與水口處理

有別於之前以塗裝演示為主的機體專題帖,這一檔《制式標準》的分支欄目著重講解制作時各項作業的具體方式步驟,並闡明各類工作原理。

基礎篇①取件與水口處理

無論是素組還是噴塗改造,取件與水口處理都是模型製作必不可少的一步,儘管是容易被低估的入門內容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做得盡善盡美,而且在素組下水口處理失誤會留下難以容忍的瑕疵,因此吉姆頭今天專程來講解如何最大化消除水口。


【一、取下零件】

-使用田宮金牌剪等雙刃剪鉗,在與零件保持1~2mm的距離下將水口(注料口)一一切斷。

-拿取板件的時候儘量捏著流道避免讓零件本身受力,視情況提前取下那些垂直於板件且易崩落的劍柄/槍口等零件,此外零件上有粗大水口連接時優先剪切細小的幾處再切大的。

-儘管是整個製作過程中最簡單的一步,但要注意有時零件本身的細小造型與水口相連容易被混淆,一旦誤剪可能對套件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各種連接樁位和關節構造上的水口通常在組裝後會被遮蓋,切取時可以直接貼邊剪下無需顧及斷面崩壞與否,只不過也存在許多結構活動後水口又會暴露的情況,因此面對不熟悉的套件時最好是先確認說明書,以免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將鉗口反過來頂住零件的話能夠便捷地在安全距離剪切水口,也能避免某些水口會讓鉗刃在咬合後滑到零件表面造成崩壞的情況(特別是按壓式水口),不過反切時要注意別讓鉗口根部夾損到零件表面!

(若是零件處在較難讓剪鉗伸入的位置亦或是無法在安全距離剪下,則可以通過剪切周圍流道框來先將其獨立)

-追求效率的話可以一口氣取下所有零件並按部位歸類在收納盒裡。

建議是給相似零件做上標記以方便區分,特別是防混淆做得不夠友好的老模。

還有在後續集中處理水口時,千萬不要粗心將某些零件結構當成水口一併剪除!

-另外,在人均標配一把神之手單刃剪鉗的當今會有人問,可不可以直接用其來貼邊剪下零件呢?

首先神手的超薄鉗刃在切入封閉流道上的水口時容易卡刃,而收刃時角度不對就有崩斷的風險,其次想要用神手來無痕切除水口是要具備一定條件的,這點我在下面會細說。


【二、剪除水口】

神之手等單刃鉗的問世給廣大模友在處理水口時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缺乏運用知識的盲目貼邊剪也導致了新人水口崩壞率的劇增,作為本文的重點之一下面我會著對其進行詳解。

先來簡單講講模型剪鉗:

傳統的雙刃鉗在剪切水口時是左右刃從兩個方向同時切入並夾斷水口,切面中央發生應力集中現象(雖然輕刮能緩解白痕但產生的裂紋則無法修復),因此通常切除水口時都得留一段距離並配合筆刀來進行後續處理。而單刃鉗則改變了剪切原理——由一邊的鈍刃頂住水口再以另一邊的超薄切刃將其切斷,刃口足夠鋒利的情況下切面平整且幾乎不發白從而達成常說的貼邊一刀切。

再來觀察一下水口的形狀:

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側澆口(儘管圖例的式樣已經從萬代如今的新規板件上消失),在該柱體的四周只有通過分型面產生的那一面是垂直於零件側邊的,其餘三面則都是略傾斜的。

實際上,在用單刃鉗貼邊剪時要做的正是將鈍刃與水口上的這個垂直面(分型面)貼合,牢牢將其頂住並讓切刃均勻施力,從而最大化減少應力集中避免產生白痕。而反過來的話鈍刃則無法完全貼合水口,剪切時仍有可被擠壓變形的空間——很多人用了神手水口卻頻繁發白就是因為沒有找對正確的剪切朝向。

可惜的是上述這種友好的水口如今已被取代,變成了如【下圖左】這般的楔形——與零件之間的連接面小,容易在運輸等過程中受力發白,同時粗大的根部讓取件時剪切起來也費力。更使人深惡痛絕的是自新生HGUC起的套件還開始大幅採用如【下圖右】這樣的上下雙楔形水口(老套件偶爾會見到),分型面的兩側都是斜邊,也就是說水口本身不存在完全垂直於零件的一面,直接剪切擠壓不可免。

-面對這種討厭的粗大水口,除了剪時預留一小段再配合筆刀處理外,也可以先將其剪出一個垂直於零件的面再整個貼邊剪除,只是這樣做發白率依舊高於常規水口。

-而即便是常規水口,也往往會因為零件結構的關係而讓單刃鉗無法順著分型面來剪切(單刃鉗通常都是左切刃右鈍刃),這時就不要拘泥於貼邊剪了。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場合都是無法貼邊一刀切的,就比如各類弧面零件上的水口,而且儘管理論上可以保持距離薄切多次以使其平滑,但實際操作時水口在被修剪1~2刀後便沒有多少能再被剪鉗咬合的餘地,因此還是少不了筆刀的後續加工。

-同樣是弧面的內凹結構零件則更要當心,很多時候其內凹幅度並不明顯,一不注意直接貼邊剪下去會造成缺肉。

-若是水口位於零件分模落差上較低的這邊,那麼剪切後同樣無法避免一定殘餘。(事實上單刃鉗的切刃通常都會略高於鈍刃那麼一點點,會加劇這一現象)

-當水口非常粗大時,即便是單刃鉗在貼邊剪時也有可能產生白痕,建議是分成多刀薄切。

-然後便是連接著細小c面的水口,相信廣大模友都在這上面吃過虧,在一刀剪下去崩出個缺口前先來好好觀察下這類水口的結構:

如圖其實這類水口往往略寬於c面本身(連帶著轉角處),而鉗口咬合時切刃若是滑進水口與零件形成的折角就會造成缺肉,因此面對這類水口時最好是保持一定距離剪切然後再用筆刀處理。

-看到這裡可能有的人會說“反正我是要搞噴塗,剪水口不用在意這些有的沒的”——確實,噴塗製作下的水口瑕疵從裂痕到缺肉都有可挽回的修復方式,但更應將其視為一種失誤後不得已採取的補救措施,而非當成能夠隨意處理的理由從而徒增無謂的工作量。


【三、切削水口】

神手等單刃鉗在處理水口時非常高效便利,可這並不意味著後續修整工作能被完全省略——即便剪鉗質量/狀態再好,切完水口也時常會留下一層薄薄的凸起(且邊角處還有被擠壓過來的細微水口殘渣), 更別說還存在著大量的弧面零件等等,這時就得動用筆刀了。

筆刀是種入門而又萬能的工具,通常的使用方式有切/削/刮,而比較適合修整水口這種精確處理的是削:

-切削的手勢因人而異,但無非是要做到三點:能穩住零件與筆刀,操作起來順手,以及不傷到自己。

處理時不要妄圖一刀切掉整個水口殘餘,而是分成多刀薄切:

-刀口不用平行於零件表面而是稍微朝上幾度,這樣不易切到零件本身(在處理細薄邊緣處的水口時尤其要注意)。

-從兩個方向來回切削一個水口,通常由單刃鉗剪出的殘餘一個方向只需1~2刀即可。

-確保刀片足夠鋒利並及時更換,不然切削時會強行扯斷水口從而發白。

-一定要適度,無需追求徹底平整(後續還要使用砂紙打磨),削到缺肉得不償失。

-有時明明是平行於零件表面切削水口但卻還是劃到了零件本身,很有可能是因為其表面本身就不平整(通常是由縮膠所造成)。

-一些水口在組裝後會被嵌入其他零件裡,若是光用剪鉗切除的話其殘餘可能會影響到美觀性甚至是組合度,同樣需要用筆刀處理乾淨。

-在處理小平面上的水口時不少人喜歡直接用筆刀來刮整個面,順帶清理零件表面的分模落差和縮膠等。不過要注意的是,水口處的塑料密度大於周圍部分,在快速刮水口所處的平面時若是沒法保證每一刀都施力充足的話,會發生周圍已下陷而水口依然凸出的情況!

-順帶一提,可能有人擔心筆刀這種鋒利的工具容易弄傷自己,其實呢筆刀基本都是被用來進行細緻的修整工作,正常操作下不太會有用力過猛失手誤傷的情況。當然這也不代表持握筆刀時能夠掉以輕心——像我曾經有次就是在蓋上筆帽時捅歪插進了大拇指…還有次筆刀掉落我下意識伸手去撿可其正好被夾在我大腿間(刀頭朝上~)於是直接插進手腕…大家要引以為戒T-T

[圖片內容過於血腥已屏蔽]


【四、打磨水口】

在清除明顯的凸起後便可進入水口處理的最後階段了,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不跳過筆刀修飾直接打磨呢?

很多模友在用單刃鉗切除水口後會直接打磨,甚至為了省事還會跳過中低目數砂紙的處理——但這樣往往沒法修好水口,因為當水口殘餘較大時砂紙無法良好貼合零件表面來均勻打磨以致走形,而高目數的砂紙更是不具備良好的切削力來將水口徹底剷除。

打磨是種有效的整體修飾作業但無法對水口進行局部處理,磨除水口的同時也是在磨損零件本身,為了能在避免走形的同時有效率地清除水口,選擇合適的砂紙目數至關重要:

通常來說經過筆刀處理後的水口可以直接使用600號這樣的中等目數砂紙開始處理,其切削力剛好能夠磨除通常材質零件上的輕微不平整.。

而若水口殘留程度較大又或是要順帶處理分模線/縮膠的話則建議動用400號砂紙。(400號以下目數破壞力太強通常只在改造時用來整形)

-不建議跳砂紙目數,低目數直接跨到高目數的話磨得再費勁也消除不了前者留下的磨痕。一般噴塗場合下(包括素組直噴消光)打磨到800或1000號即可,而純素組的話最好是打磨到1500或2000號以上。

-在素組下打磨白色等淡色零件時即便只使用中低目數的砂紙也看不出什麼痕跡,但時間久了後磨痕會明顯氧化發黃因此不要偷懶省略高目數的處理。

在打磨時除了要考慮切削力來選擇不同的砂紙目數外,還得針對零件形狀使用具有相應貼合性的砂紙類型及使用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①砂紙對摺後直接使用——全新的中低目數砂紙在對摺後所具備的硬度與韌性能夠良好應對各種大小的平面/弧面/凹槽,運用廣泛且自由方便,更重要的是不存在額外厚度這點使其有著最佳的控制性。

②砂紙精確裁切後依附於打磨板——追求零件表面極度平整時採用,有著最強的形狀修正能力,但使用起來有一定的侷限性。除了打磨板外也能用砂紙配合各類形狀的硬物來打磨特殊結構的零件,如裹在圓柱體上打磨筒狀/環狀零件等。

③海綿砂紙——在處理弧面時具有最佳貼合性的軟質打磨器材,不過因為過軟通常無法良好消除水口凸起/分模落差/縮膠等,更多是用在後續的整體研磨上,此外海綿砂紙在給中大面積的弧面/平面統一質感時相當有效率。

④各類打磨棒——市面上用於美甲拋光的居多不建議使用,這裡提的是模型專用的類型,像萬代近期推出了一種砂紙打磨棒套裝,採用複合材質軟硬適中,用來打磨略帶弧度的中等面積零件還算不錯,不過總的來說這一類必要性不大。

⑤各類銼刀——其實就個人而言這類工具通常都是在修分模落差以及整形時才會用到,處理水口的話不易控制且侷限較大,極度追求效率想省去筆刀流程且能保證零件不走形的可以嘗試,這裡我就不多說了。

-按理打磨時要順著一個方向推,儘量做到均勻施力於整個面且不要來回磨,這樣能防止零件走形(特別是在使用打磨板時)。而若是水口所處的面較大時,可以先只對水口處用低~中目數砂紙進行局部處理,然後再用中~高目數海綿砂紙逐步研磨到整個面。

-不少初學者會效仿進階製作者那樣大幅使用打磨板來追求極致銳度,但往往只是深度處理了水口所在的面而沒有對整個套件進行全體銳化,這樣零件個面之間會形成強烈反差從而產生突兀感。而且即便是聯邦系機體也存在著大量略帶弧度的零件造型,打磨時注意不要破壞其原有線條輪廓。

-雖然砂紙這種輔料選購起來不用像模型剪鉗那般講究,但不良的砂紙其研磨顆粒往往不均勻,不時會刮出很深的劃痕,建議大家還是儘量使用優質品牌的砂紙。

(個別人可能會誤以為低目數砂紙在一定程度消耗後能拿來當高目數用…而事實上砂紙在損耗/堵塞後是研磨顆粒局部喪失而非變細——打磨出的劃痕粗糙度幾乎不變,只會更加不均勻)

-現在市面上大部分的模型用砂紙都是耐水砂紙,打磨時沾水不僅能減少砂紙堵塞增加其耐用度,更能防止粉塵四處擴散影響環境和身體。但是水磨也有弊端,受潮後的粉塵容易粘附在線槽等內凹細節中很難被清理乾淨,特別是素組下的深色零件很受影響。

-在處理完畢後水口處會留下一個不顯眼的色差印記,關於這點眾說紛紜但鮮有人講到點子上,其實原因上文已經提到過——水口也就是進料口通常是澆注系統中截面最小的部分,其通過緊縮流動面使物料加速流動,成型後該處塑料密度略大於周圍部分(導致顏色濃度也高)。換句話說這並非操作失誤產生而是零件本身就存在的瑕疵,且只能通過塗裝來掩蓋而素組下無解。

-至於金屬成型色零件的水口色差會如此嚴重,有一種說法是:

因為這類板件是由半透明塑料摻入金屬粉末(鋁粉)所制,後者本身為鱗片狀——只能在特定角度下反光,藉由無數的個體均勻散佈在零件內從而達到我們所見的擬金屬效果。而成型時流動於進料口處的鋁片其反光面均垂直於零件表面,無法對外進行反光,再結合材質本身半透明所以切面就黑乎乎的一片了。

只不過這不太好解釋為何水平切開一段流道後其截面依舊較深這點,個人推測可能這一現象還跟鋁粉自身具有漂浮特性有關(會淤積在板件表面),在此歡迎知情人士前來進行補充或糾正。


【修復水口】

無論是運輸途中受力還是自己操作失誤,水口崩壞在所難免。像前文提過的那樣,噴塗場合下可以直接使用瞬幹膠/補土等來填補,無需顧及色差或氧化發黃現象等。而素組的話即便沒出差錯也避免不了水口顏色發深所造成的不完美,因此無需過度糾結——不過考慮到無法噴塗的模友居多,這裡還是簡單提下素組時如何最大化掩飾水口瑕疵。

-先是水口發白的情況,相信大家都知道用指甲等輕刮能一定程度消除白痕(特別是對材質偏軟韌性較高的KPS零件效果明顯),但剪切時產生裂紋了的話這種方式則幾乎不見效。

-運輸等過程中偶爾會發生零件受力從流道上脫落的情況,這時水口通常嚴重崩壞,素組下可以將其對應的流道剪下並與斷面粘接(建議使用田宮白蓋/橙蓋等含合成樹脂的膠水),徹底幹後便可進入正常水口處理流程,這樣做的好處是能一定程度避免色差,但會殘留一定的膠痕且時間久了發黃不可免。

(圖例崩壞的幅度過小,主要是手頭也沒有什麼比較合適的崩壞水口能拿來拍攝,請見諒…)

-若是對調色有一定信心的話,可以通過筆塗來進一步修飾水口處。只是通常直接這麼做的話,漆塊與周圍的塑料會因為質感不同而產生不亞於水口瑕疵本身的突兀感。所以這種操作最好是用在噴塗過消光漆膜的零件水口上,而且建議使用棉棒來輕輕沾染塗料,這樣能顯得更加自然。

(該方法同樣適用於修飾金屬成型色的水口)

當然了想要完美還是得要徹底塗裝——發自素組補色了20年不撞南牆不回頭的自以為是的膠佬的真心


【特殊水口】

需要進行電鍍處理的零件大多會採用隱藏式水口來進行注塑,其仍然屬於側澆口的範疇只是連接位處於分型面上——避開了零件表面從而確保美觀性,然而雖說是隱藏式但剪切後並非是徹底沒有瑕疵:

理論只需橫豎兩刀即可完美切除水口,可實際上由於附著在板件上的鍍層本身具有一定的厚度,切除水口時不可避免的會帶走邊角處的漆膜。

-除此之外電鍍板件上還存在著不少無處可隱藏水口的零件,而由於本身半透明成型色的材質被鍍層包裹透不進光,水口處呈現的是異常顯眼的黑色切面。幾乎上文提到的所有操作都會傷及電鍍件表面並露出底下的塑料,通常只能選擇調色筆塗或直接使用金屬馬克筆來適當修飾水口,儘管細看會顯得突兀但也好過明顯的黑斑。

-而想要達到最佳效果的話,則可以嘗試使用顏色對應的長谷川[曲面追從金屬光澤超薄貼紙]來進行修飾:

該貼紙可以通過覆蓋零件表面來達成遮蓋水口的目的——看似簡單不過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不小,需要根據水口所在的面自行裁切形狀尺寸精確的貼紙,並小心翼翼地貼附在零件上。而且因為是超薄的材質,建議使用前將要覆蓋表面上的鍍層連帶水口一併打磨乾淨,不然貼上後水口處會呈現一定程度的色差和不平整。(順帶一提也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給電鍍件做無縫,不過務必先消除零件上的縫隙和落差)

-至於個別設置了隱藏但仍有一定程度外露的水口切面,則可以直接使用馬克筆來簡單修飾一下。

-透明零件的話通常只是將水口設置在了不顯眼處(因為本身是透明的即便藏在分型面裡也無濟於事,不是非不得已不會用到隱藏水口),而透明的PS材質相比通常的要更硬更脆,剪切出裂紋時其擴散程度也更嚴重因此取件時務必保持好距離。

少數像是HGUC鋼坦克頭部透明艙蓋這樣極易暴露瑕疵的零件造型就用上了隱藏水口,以最大程度確保其兩側的美觀性。

-一般光束劍刃這類透明物件的PS材質較軟(透明度也較低),即便水口未設置隱藏但剪切後幾乎沒有明顯的痕跡。只是也有例外,比如新生古夫的熱能刀刃——為了兼顧胸部駕駛艙門的成型而一併採用了高透明度的硬PS材質,水口還特別粗大。

這時光用筆刀修飾肯定不夠,得配合砂紙以及粗/細目的打磨膏來進行拋光處理。(通常砂紙打磨到3000號以上即可開始使用打磨膏)


最後,鑑於常常聽到“萬代故意設計這麼多水口是為了賣好工具”這樣的陰謀論…這裡就補充幾個水口的相關知識吧:

首先,儘管確實可以做到單個水口來注塑零件但拼裝模型是要考慮板件強度的,為了防止在運輸過程中會嚴重掉件才在零件周圍均勻地分佈了3個或以上的水口。

然後常有人疑惑為什麼明明有隱蔽的部分可以來設置水口,可卻常常要弄在顯眼處還特別粗大呢?——合理的水口位置與大小能確保零件有效成型(不缺料或過度縮膠等),也能避免熔接痕這種潛在裂縫產生在易受力的部分。

至於為何不統統設計成隱藏水口,其實這樣本身並不耗費更多成本,但眼下就注塑而言萬代還是更青睞於楔形水口。而且隱藏水口實際處理起來也並沒有省力很多,不認真處理的話還會影響零件接合度。

在看點贊多分享,歐氣滿滿拿大獎

▼“閱讀原文”可以和作者交流模型經驗~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