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滿懷期待地來到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以下簡稱華西醫院)麻醉科,那時我正好24歲。
華西醫院作為全國率先開展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的醫療機構,將一批批醫學畢業生從“生瓜蛋子”鍛造成能獨立行醫的合格醫生。
面對最好的成長平臺和最優秀的教學資源,我以為我的未來將是平坦大道,鮮花滿布。其實,那時我還不知道,我並沒有為這一切做好準備。
初來時,跌跌撞撞
“患者這麼年輕就有硅肺,他什麼職業?胰腺腫瘤具體在哪個部位?有多大?患者有什麼症狀?”記得那是我第一次訪視剛接受過胰腺手術的患者。在病房裡,我作為麻醉助手打電話向左雲霞老師彙報工作。剛剛彙報完第一名患者的情況,我就被喊停,隨之而來的是一連串問題。
我啞口無言,原來自己遺漏這麼多信息。
“這些問題看似與麻醉無關,其實是非常重要的。硅肺患者要關注肺功能狀態,特別是換氣功能。胰腺腫瘤的患者,要關注胰頭部位;伴有明顯消化道症狀時要注意插管時有反流誤吸的風險;如果腫瘤體積大,手術難度會增加,術中出血風險高。這些都是我們要提前提防的……”電話那頭,左老師悉心講解,為我解除疑惑。
那一次我深刻地體會到,麻醉醫生的價值並不僅僅是打麻藥,其對臨床思維的要求並不亞於其他任何專業。
還記得一天晚上,麻醉科分管教學工作的吳朝萌老師讓我立刻回辦公室。5個多月來,我在規培手冊上記錄的200多名患者的信息都要逐一被老師檢查。“這些全是你管的患者嗎?”吳老師看著我問道。
“我以為一個組的患者都可以算上。”我小心翼翼地回答,卻沒有一絲底氣。
“你這是在造假,你知道嗎?我並不瞭解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但是我一看見這個手冊就會給你下‘不誠信’的定義。規培輪轉手冊的填寫不是兒戲!”吳老師的話語中帶著責備。我想解釋卻欲言又止,因為我意識到,在這個手冊面前,一切蒼白的解釋都是徒勞。
是的,每一個我曾經不在意的瞬間,最後都可能成為我“不誠信”“胡編亂造”“行醫不規範”的證據。以後的臨床、科研工作亦是如此,每一個步驟都應循證而行。“做人誠為重,為醫德為先”,這個晚上,又給我上了一課。
腳踏實地,慢慢成長
華西醫院住培的整體氛圍給我的感覺非常嚴格。從“麻醉前48項考核”到“臨床24項基本技能”,每一個階段都有嚴格的培訓與考核制度。從晨課、病例討論到雜誌俱樂部、科研討論會,醫院對臨床與科研的要求齊頭並進。
壓力大是真的,能學到東西也是真的。就像很多來華西醫院進修的外院老師常說的一句話:“來華西學習,後悔一陣子;不來華西學習,後悔一輩子。”
經歷了各科室的輪轉,每一個科室都有不同的收穫。在忙碌而又充實的規培過程中,時間的積澱在提高臨床能力的同時也磨礪了我的內心。感謝每一位給予我幫助的老師,也感謝每一位包容我這名“半成品”醫生的老師。
我向疼痛科主治醫師王小嘉學習有創操作技術
一次印象深刻的查房
“醫生,你能保證讓我這個病能斷根嗎?”一次在疼痛科輪轉查房時,患者突然情緒激動地問道,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
“我不敢保證。”帶教老師李俊回答道。
患者臉上表現出一絲生氣。李老師馬上又向他解釋:“你患的是帶狀皰疹遺留神經痛,這是一種非常頑固的疼痛……”李老師耐心地向他解釋著疾病疼痛的原因。患者情緒緩和後,李老師又繼續告訴患者治療方案,為患者樹立信心:“來到這,我們會給你做手術,為你調整藥物。雖然我們不能保證你能完全治癒,但是在我們的治療下,我們會努力讓這種疾病不影響你的正常生活。”
患者聽後長舒一口氣,說:“謝謝醫生啊,我理解了,這病太折磨我了,讓我能回到正常生活,我就已經很感激了。”
走出病房,李老師對我們說:“這樣的問題我們肯定還會遇到。每名患者都希望能完全治癒,但醫學並不完美。對於這種患者,我們要耐心向他解釋疾病頑固的原因,並且安慰他不要放棄,給他樹立信心。很多慢性疼痛的患者,還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焦慮、抑鬱等,所以我們對這些患者的心理治療也不能忽視。”
醫生的工作,在大多數時間需要與患者進行真誠交流與溝通。書本上並不會教我們怎麼與患者溝通,更沒有應對患者各種提問的標準“回答模版”,但這些卻是我們從醫學生轉變為醫生的必修課。在這次查房中,我對醫生這份職業又多了一層認識。
揹著搶救插管包全速奔跑
回溯新冠疫情期間的某個凌晨,我的手機震動響起:“師妹,快背搶救包,又來了。”電話那頭,住院總醫師急促地說。
我知道是又有人需要搶救插管了。新冠疫情暴發初期,值班搶救插管的工作尤其忙碌。看了看時間,剛好凌晨三點,距離上一次搶救插管的時間還不到10分鐘。
來不及猶豫,我們又衝向病房搶救患者。這次是在重症監護室,來到床旁一看,是一位和我看起來同齡的姑娘。抬頭一看患者信息,年齡只有23歲,雙肺溼囉音十分明顯。我和住院總醫師一邊詢問管床醫生患者的情況,一邊準備著搶救工具。擺好體位、吸氧、開口、插管、定位、吸痰……搶救插管過程順利。
倉促收拾好搶救揹包後,在回去的路上,碰到小夥伴向我們相反的方向跑去。我們都知道,又有另一病區需要搶救了。這時已經是凌晨4點多。我們都一樣,是一個電話召喚就會揹著搶救插管包奔跑的人。
疾病面前,並不會留給我們時間去猶豫。作為醫者,我們隨時都會義無反顧地奔跑。
贈人玫瑰 手有餘香
“儘管自己的很多努力都不會被人看到,但是我的患者感受到了。”住培的時光,有溫度、有努力、有挑戰。儘管也曾一次次抱怨辛苦與委屈,但回頭發現,每一步腳印都變得更加堅毅,每一點成長都記錄在臨床工作中。比如,和患者接觸多了,我發現,醫患關係並沒有外界說的那麼可怕;比如,搶救患者後,看到患者生命體徵恢復平穩,我就有滿滿的成就感……
一個清晨,得知我的一名等待肺移植的患者終於等到了肺源,我便馬不停蹄地來到病房為她辦理入院手續,做好術前準備。儘管患者之前轉院已有些時日,但我對她印象深刻。該患者的肺功能極差,血糖控制不佳,每一次做檢查我都會陪在她身邊。
我與患者家屬進行術前溝通
有一天,當我成功把患者送去手術室後,我長舒一口氣,離開了病房。當我午休後再次回到病房時,突然有人從後面拍了我的肩膀。“談醫生,我一直在等你。”原本該上午就離開的患者家屬說,“談醫生,我想和你道別,所以一直沒走。這段時間,謝謝你!”他拉著我的手,眼裡泛著淚光。那一刻,我心裡湧出一種莫名的感動。
18歲,我結束了高中學習,心中埋下當醫生的夢想種子;24歲,我從醫學院畢業,離開學校,開始進入臨床實踐工作;30歲,我將結束臨床住培、專培,去面對患者和各種突發狀況,開始自己獨當一面的醫生生涯。
18歲到24歲轉瞬即逝,白衣路漫長艱辛,但是,我不是孤身一人。來到華西醫院,有很多人教會我很多東西。我一邊感嘆時間飛逝,反思自己的不夠優秀;另一邊又不得不更加努力去讓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醫生。
儘管沒有跑贏時間,但我跑贏了昨天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