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古都存在感最弱的一個,常被看成現代化大都市而不是古都|文史宴

八大古都存在感最弱的一個,常被看成現代化大都市而不是古都|文史宴

文/蔡運磊

大司馬上次去河南玩,被鄭州震驚了一把,本來以為會是畢竟糟糕的城市,但其建設在中部省會中應該數一數二,不輸於武漢,猶勝長沙。在城建之外,鄭州其實也是一座古城,還是八大古都之一,雖然存在感最弱,但也有它的故事。

請輸入標題     bcdef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名城巡禮(截稿延遲至2019年1月31日)

各省市的朋友們加油,河南的朋友們相當給力啊:

直轄市:天津

黑龍江:哈爾濱

遼寧:撫順  朝陽

甘肅:蘭州  武威

山西:太原

陝西:西安

河北:邯鄲  承德

河南:洛陽  安陽  開封  鄧州  滑縣

山東:青島

安徽:歙縣

江蘇:南京  蘇州

湖北:宜昌

湖南:長沙

江西:上饒

貴州:海龍屯

福建:南平

廣西:合浦

廣東:汕頭

日本:奈良

在河南媒體圈兒,尤其是官媒,鄭州就等同於“鄭中心”,“鄭中心”就是鄭州,已成為不爭的事實。

但凡特定稱謂,總是有原因的,一如梁山好漢的那些綽號(“鄭中心”的由來,下文再述)。但我總以為,別的咱不比,就在中國八大古都圈兒裡,鄭州應該算是最沒存在感的了。

“中國八大古都”的說法只是近些年的事兒。它們是指由中國古都學會通過並經國內史學家承認的古代都城。按定都時間先後,包括西安、南京、洛陽、北京、開封、杭州六大古都,安陽和鄭州屬於後入者、新兵蛋子。但也許正是這個緣故,在很多人眼裡,鄭州甚至還比不上安陽——安陽還有甲骨文呢,鄭州除了有二七塔,還有啥?!可以說,在很長時期,鄭州是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其實,對於鄭州,有很多誤讀需要澄清。

鄭州沒有歷史嗎?

1

誤讀一:中國人辦事講究名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鄭州這名字,咋看咋像一個暴發戶、新兵蛋子。同為八大古都之一的杭州,這名字多敞亮!就連不算古都的廣州、蘭州、福州,聽起來也比鄭州顯得耳熟。

事實上,鄭州這個名字可不新了——鄭州商代亳都龍城遺址紀念碑記曰:鄭州商代遺址不僅是中國目前城牆仍立於地面之上的、時代最早的都城遺址,也是3500年前同時代僅次於殷墟的龐大都市遺址。

鄭州商城遺址

該城池自落成後,便為鄭州人代代承襲沿用,歷經商、周、秦、漢、唐、宋、元、明、清數朝3600餘載,城址不移,人脈不息,在中外城市發展史上堪稱孤例,可謂當今世界年齡最長之都市……

可以說,商代都城遺址的發現,讓鄭州一躍成為繼安陽之後的第八大古都,實在功莫大焉!

那麼,這個遺址是怎麼被發現的呢?說起來頗為有趣。

首先不能不提一個人——韓維周。此人很特別,似乎是專為與鄭州商城遺址產生關係而來到這個世界的。

但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他都被考古界內外媒體貼了個輕飄飄的標籤:“小學教師、業餘考古愛好者”。貼就貼吧,“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小學教師也是老師,人家韓老師並不在乎。

發現鄭州商城的韓維周

事實上,韓老師的學識修養並不“業餘”,他是中國考古學的開創者之一。上個世紀20年代,韓老師畢業於河南國學專修館,之後供職於河南古蹟研究會,專事考古工作。

河南籍考古學家安金槐先生曾撰文回憶稱,韓維周曾與董作賓、石彰如等開創中國考古學的大師們一起,參與了殷墟的發掘工作。

1950年秋,在鄭州二里崗,韓老師撿到一些陶片石器。揣摩一番,他認為這些殘破玩意兒非同小可,就向省文化部門作了彙報。後經安金槐、許順湛、裴明相等專家的發掘考證,證實了“鄭州商城”的存在。

從此,“二里崗文化”成為中國考古學上的專有名詞(在考古學中,“二里崗文化”對應的就是商代前期文化)。

不過,處在層層疊壓中的這座商代城垣,顯現出的不同文化信息告訴大家:它在歷史的長河中,並非“浪花一朵”,而是一座始終綿延不絕的奇峰,比如繼商之後,西周初年分封的諸侯國——管國,最早也是以它為基礎而築城立國的。因此,緊鄰鄭州知名行政區二七區的管城區,亦與其頗有淵源。

毫不誇張地說,鄭州這個大都市已有3000多歲了,鄭州商城至少有3500歲,有些說法還認為有3600歲。


遺憾的是,現存的鄭州商城遺址只剩下內外兩重城垣了。


鄭州商城一角


商文與商史的確定,可上溯至“甲骨文之父”、清末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商代遺址與商代前期文化的發現,應把首功歸於“業餘”的韓維周老師。

自此,鄭州這座一向被世人視為小字輩的城市,終於站起來,抖去數千年來附著於身的歷史塵灰,一躍而成為中國都市群的長輩。

有了本錢,再看名號。秦漢時期,鄭州地區始置滎陽、鞏、京、新鄭等縣。之後,歷代先後在鄭州地區設置滎陽郡、北豫州、滎州等。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滎州被改為鄭州。

如果一定要說鄭州是新人,那即便就從改名的隋朝開始算起,鄭州歷經隋唐宋元明清六朝,這新人也未免老了點兒吧。

鄭州是暴發戶嗎?

2

誤讀二:鄭州是暴發戶,缺乏文化內涵。這種觀點之所以大行其道,主要與鄭州的兩個綽號分不開:“商城”、“中國唯一的火車拉來的城市”。

鄭州火車站

 

首先說“商城”。“商城”鄭州其實有兩個含義:一是指商貿城,二是指商代古城。那些認為鄭州是暴發戶的,估計是“一葉障目”了,只知道鄭州的商貿、商戰,卻看不見鄭州的文化“泰山”。

隨便舉些例子吧。從數量上說,鄭州全市有各類文物古蹟1400多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6處。從“典型代表”來說,大名鼎鼎的黃帝故里在新鄭、五嶽之一的中嶽嵩山在鄭州的登封市;嵩山還有“天下第一名剎”少林寺,少林功夫就是從嵩山走向世界的。此外,嵩山還擁有中國宋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嵩陽書院,我國現存最大的道教建築群中嶽廟等,除了我國最早的天文建築周公測景臺和元代觀星臺,鄭州還有聞名遐邇的“生在蘇杭、葬在北邙”的邙山,著名歷史人物軒轅黃帝、列子、子產、杜甫、白居易、高拱等均出生於鄭州。

說起中國風水最好的墓地,那絕對非北邙山莫屬了。古語有云:“生在蘇杭,葬在北邙”,在中原建都的很多帝王都將北邙山視為死後陵寢之首選。

邙山很有名,但邙山黃河遊覽區卻姍姍來遲——上個世紀70年代才在黃河之濱的荒山上開工建設。說來鄭州的邙山有點“委屈”,為什麼?大家一說邙山,就會想到洛陽的邙山,而不會想到鄭州的邙山。其實邙山很大,就像黃河一樣,不僅河南有,甘肅、內蒙古、山東等也有。

鄭州段邙山

至於鄭州周遭星羅棋佈的古城、古文化、古墓葬、古建築、古關隘和古戰場遺址,更是不勝枚舉、數不勝數了。

有這些撐著,你還好意思說鄭州缺乏文化內涵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那些堅持把鄭州“商城”視為商貿城的,恐怕對鄭州的商業文明、商戰歷史也是一知半解的。在此,略敘如下。

清朝末年,由於平漢和隴海鐵路在鄭州交匯,當地經濟遂獲勃發生機,鄭州開始較快發展,此乃“火車拉來的城市”之肇始。


1953-1988年,鄭州站兩次擴建;期間的1954年,河南把省會城市從開封遷到了鄭州,這是“鄭中心”的由來之一;1963年,鄭州車站正式成為辦理旅客運輸的特等客運站,也最終確立了其在全國鐵路系統中的樞紐地位。


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中國的商業開始與世界接軌,鄭州率先爆發了震動全國的商戰。1989年,一句“中原之行哪裡去——鄭州亞細亞”的廣告詞,叫響全國。亞細亞從價格、公關、服務到環境,全面挑戰鄭州的五大國營商場,不僅註定要載入中國商業史,而且也為全國的商業改革打開了一個突破口。當然,後來的亞細亞雖然式微,被財經作家吳曉波以失敗的商業案例錄入《大敗局》,但亞細亞並未徹底消亡,目前仍存活於二七商圈,它就像麥克阿瑟說的那樣,“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目前,鄭州還有個新身份——“新一線城市”。新一線城市是第一財經·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依據品牌商業數據、互聯網公司的用戶行為數據及數據機構的城市大數據,對中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排名而出的。這個榜單標準依託商業資源集聚度、城市樞紐性、城市人活躍度、生活方式多樣性和未來可塑性五大指標。據該算法框架綜合得出《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2018年15個新一線城市依次為成都、杭州、重慶、武漢、蘇州、西安、天津、南京、鄭州、長沙、瀋陽、青島、寧波、東莞、無錫。


2018年新一線城市排名

“鄭中心”的性格

3

 

從某種程度上說,鄭州和中國很相似:都有悠久歷史,現代化的時間都比較短,社會財富分配不均格局都很明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遠勝中西部,鄭東新區甩了西區不止一條街),治下人口眾多,民生問題較為突出……

攝影家張惠賓說,中原之所以是平原,其文化特徵也正是“平”——平凡、平淡、平常。中原文化像個巨大的調色盤,各種色彩都有,但又相互交融,其滋味平和而底蘊深厚,若中原大地一般。因此說,無明顯特徵的中庸也就是中原文化、鄭州性格乃至市民風氣的基本特徵。

春秋戰國時代,河南人夾在晉楚齊秦之間,不是左右逢源,而是因南北夾擊而左右為難,“朝秦暮楚”是一種不得已的求生手段、權宜之計。因此,惡劣、殘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河南人一種獨特的風格:

既勤勞又懶惰;既執著又善於妥協;既顧全大局又追求自我;既堅韌又脆弱;既虛榮又務實;既淳樸又市儈;既開放又保守,既敢於為民請命一身是膽,又好漢不吃眼前虧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這種看似矛盾實則和諧相處的民生性格,也深深地融入了鄭州市民的血脈、文化基因。

對此,我認為,城市和企業、人一樣,需要“管理”別人對你的看法(perception)。“禦寒莫如重裘,止謗莫如自脩。”與其費盡心機去“管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如把自己的形象先“管理”好。

歐冠客戰尤文做出驚天倒鉤後,C羅在ins上發了一句話:

“hard work pay off.” 

“努力鍛鍊,終有回報。”

向c羅學習

任何城市都有問題。城市是問題的根源,但也是解決問題的鑰匙。“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關鍵在於拿鑰匙者如何運用鑰匙了,只要運用好了,可以大有作為——“努力鍛鍊,終有回報。”“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

牆是封閉的象徵,路是開放的LOGO。國人曾習慣於大修城牆,地球另一邊的羅馬人卻在鋪設大道。結果怎樣呢?我們產生了一條仰慕型的文化積澱——“不到長城非好漢”,羅馬人建造的工程不僅至今還在使用,而且產生了一條更為經典的普世價值——“條條大道通羅馬”。

斗轉星移,滄海桑田,中國人、河南人、鄭州人也在不斷試錯,也在不斷探索,也在不斷創新,也在不斷進步。

時至今日,鄭州人明白了一個道理:甭管是陸路還是水路,抑或天上的“天路”(航線),有了路,就有了故鄉和遠方,就有了詩人和遊子,就有了探索和進取,就有了開放和進步,而這一切,也正是一個城市、國家的強盛之基,一個民族、思想的文明之本。

“鄭中心”,期待你有更多的“心”與“新”出現。

 

作者簡介:

蔡運磊,80年代首班車乘客(1980年3月)。生於中國食品名城漯河,居於八大古都之一鄭州。自號“三者居士”:化學專業的逃逸者;傳媒領域的愛好者;體制外的反叛者。     

理科硬男,吃的卻是文科軟飯;縱橫媒體十餘年,體制內外皆混遍;愛好:遊山玩水+攝影+美食。

歡迎參加徵文大賽,獎金十分豐厚

文史宴“名城巡禮”徵文大獎賽,誠邀各位讀者參加

歡迎關注文史宴

長按二維碼關注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