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夏:傳統文化與養生要點(附語音)

今日立夏:傳統文化與養生要點(附語音)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本篇是: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之“立夏時節”】


聽眾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中醫彭鑫博士。

今天是立夏,我們今天講立夏時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養生。

    農業與曆法   

 

立夏是二十四節氣中第七個節氣,是夏季第一個節氣。每年陽曆5月5日或5月6日。太陽到達黃經45度為立夏。《淮南子•天文訓》裡講“穀雨加十五日指常羊之維,則春分盡,故曰有四十六日而立夏”。這個節氣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確立的。作為天文學意義上夏季的開始。從氣候學、物候學意義上講,只有平均氣溫連續5天高於22℃,才算真正進入夏天。(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這個節氣處於春、夏兩個節氣交接點上。從氣溫、物候、氣候等各方面來看,這時候正好是春與夏的交接點。這兩個節氣的來臨時間在全國範圍內是不一樣的。基本上遵從“劃江而治”的格局。江指的是長江。這個時期長江以南地區基本進入夏季。長江以北地區的一部分城市,比如東北或者西北的一些城市可能還停留在春天。所以立夏節氣並不是指全國都進入夏天。而是在天文學意義上來講,太陽到達黃經45度的時候進入夏季。

 

這裡給大家科普一個小常識。中國古代的農曆是參考了什麼?參考了月亮,地球,包括地球上所有生物的表現,這方面的研究叫物候學。同時也參考了人對大自然的反應和認知。參考這四方面而制定出來的一種曆法。這個曆法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指導農業生產。農業生產非常注重農曆,就是中國古代的歷法,現在叫農曆,也叫陰曆。這個曆法特點是我剛才講的要素,分別是天文時間、地球生物時間、人文時間,這三個方面綜合在一起,互相參考。

 

這種方式在中國古代曆法界,或者物候學領域,叫做“羅致協從”的關係。中國古人把這種思路叫做“象天法地”。意思是參考天地自然之道而指導人事當中的各種生產活動。以前講《黃帝內經》的時候,反覆強調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天人相應”。天指的是自然界,人指的是人類。人類的生理機能、運化規律與大自然的變化規律是相應的。

 

夏天是每年陽曆5月5日或6日。但是一般人認為6月、7月、8月,這3個月才是真正的夏季。從氣候學上講,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認知,形成共識的是我國的學者張寶堃提出來的候溫分季方法,就是氣候溫度的分季方法,非常有指導意義。他是通過結合物候現象、農業生產提出來的。

 

候指的是五天。一個節氣是十五天,每一個節氣再除以三,那就是十五除以三等於五。每個節氣有三個候,上次講穀雨的時候講過,一個候是五天,一個節氣是三個候,一年是二十四節氣,也就是七十二物候。候的五天平均氣溫穩定低於10℃以下作為冬季的開始。五天的平均氣溫穩定升到22℃以上是夏季的開始。從10℃以下穩定的上升到10℃以上,在22℃以下的時候屬於春季。平均氣溫從22℃以上穩定下降到22℃以下,在10℃以上的時候屬於秋季。這是分四季的方法。

 

這就是中國學者張寶堃專家,在1934年提出來的候溫分季方法。這種方法在學術界引起了共識。大家基本上都用這種方法劃分季節。這種季節劃分方法有的時候跟我們所講的二十四節氣不太一致。因為我國幅員遼闊,經、緯度跨度很大,尤其是緯度跨度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氣溫跨度就很大。南方可能到了立夏,人們都已經穿短袖、短褲了,女生都穿裙子了。可能在北方或者西北,還要穿外套,或穿著長褲,有的地方晚上還需要蓋棉被。所以單從氣溫上看,很難確定一個季節的準確時間。我們為什麼要講二十四節氣?因為二十四節氣的劃分標準是用天文時間劃分。

 

中國的農曆是參考太陽和月亮的交織關係而確定的一種曆法。很多人說太陽對我們影響大。另外一個天體“太陰”對我們影響也很大,“太陰”就是月亮。月亮對地球明顯的影響就是每個月旋轉一次。每月農曆初一的時候,天上的月亮是黑月,幾乎看不到,或者是有一彎像蛾眉一樣的小月牙,古人把它叫做黑月。每月農曆初一叫“朔”,“朔”是每月農曆初一的時候,月亮是虧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初二、初三的時候,天空就出現一彎比較新的月牙。月牙的凸面向著落日的方向,這是農曆初二、初三出現的月象。

 

之後月球的位置相對於太陽逐漸向東移動,明亮的地方逐漸向東擴展。到了初五、初六的時候出現明暗各半,而且是西半邊亮的上弦月,這時候日落正好在觀測者的正南,就是我們這個時候看月亮,在日落的時候,正好在我們觀看月亮的正南方。這就是從初一過了五、六天,到初五、初六、初七,這時候正好是上弦月。再過七天之後,上弦月逐漸圓滿,到農曆十五前後,便出現了滿月。十五滿月的時候叫做“望”,初一黑月的時候叫做“朔”。

 

我們初一、十五為什麼有一些紀念活動、祭祀活動?為什麼選擇初一、十五?這是因為月球對地球的影響而產生的規律性變化。所以很多民間的習俗和風俗,要了解它背後的知識,這樣就能完全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古人把月亮叫做“太陰”。到了十五的時候,在天空中就看到滿月。在日落的時候,太陽在西邊,這時候月亮正好在東方的天空上。(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學過天體物理學就知道,這時候地球正好在中間,太陽和月亮分別在兩邊。月亮正好反射太陽的光到地球上,反射的是最圓滿的。這時候滿月在東,太陽在西,地球在中間,隔著地球遙遙相望。十五的月亮是傍晚從東邊升起,次日在晨曦中西落。整個通宵照耀著地球,所以這個節氣叫“望”。這就是月球對於我們地球的影響。

 

再往下,就是滿月之後,月亮的西半邊,就開始逐漸的虧損。再過七天之後,這時候的月亮叫下弦月,會看到明暗各半的月亮,這時候是東半邊亮。上弦月是西半邊亮,下弦月的是東半邊亮。下弦月一般是由半夜升起,黎明的時候掛在東邊的天空中。從下弦月往後,月亮會越來越小,持續的虧損。最後成為黎明前,掛在東方的殘月。

 

新月和殘月是不一樣的。新月的樣子像蛾眉一樣凸向日落的方向,它在傍晚西部的天空,每個月初一、初二、初三的時候會看到。每個月的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的時候,看到的月亮是在東方的天空,而且是在黎明前掛在那,這時候的月亮叫殘月。因為月球和地球、太陽三者關係當中,它是逐步的靠近太陽,所以明亮的地方越來越少。然後再轉到農曆初一的月亮,月象就全部變黑了,這時候,“朔”又來臨。

 

這是中國古人講“朔”和“望”的規律,叫做“朔望規律”,也就是一個月一個週期。所以每個月按農曆講,一般都是三十天左右。按照天文曆法講,每個月是二十九天半。所以農曆經常會有閏月。因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二個月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缺幾天。這就需要有的年份增加一個月。這樣天文曆法才能全都對上,這就是我國的農曆。

 

農曆的一個很重要參考標準。我剛才為什麼要補充這一塊?就是希望大家學習二十四節氣的時候,順便把中國傳統文化,還有中國古人的認知、思維模式都要有一個全面的、系統的認知。這樣大家在談論,比如太陽、太陰,就知道太陰是月亮。比如“朔”和“望”,就知道朔是初一,望是十五。再比如上弦月和下弦月,就知道這是初七和二十三。一下就明白了這四個節點。所以黑月到上弦月,滿月、下弦月再到黑月,這正好是把一個月平均分成四份。

 

我們身體也有這樣的節律,一個月有一個週期。地球上也是一個月一個週期。什麼最明顯?就是江、河、湖、海的潮水漲落,一個月一個週期,所以叫月信。地球上的江、河、湖、海,對應到我們身體的是什麼?對應到身體就是經絡氣血。所以人一般到了月亮圓的時候,氣血是充盛的,非常的充滿、旺盛。到了初一前後,全身的氣血就開始下降。(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要是有站樁,或者打坐這樣經歷的朋友就會有比較明顯的感覺。女性朋友每個月就會來一次例假。這實際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節律,在人體生命系統中打下的一個很深的烙印。因為我們都是地球人,所以我們會受地球天體物理學的影響。

 

再往下細講,就是以前講《黃帝內經》的時候,講到七日節律,因為一個月是二十八天左右,二十九天半除以四,正好是七天左右,所以人體是七天一個循環。

 

東漢名醫張仲景,中醫界尊稱為“醫聖”。他在《傷寒論》裡講:“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這講的都是七日節律,就是七天一個循環。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裡還提到了十四日節律、二十一日節律、二十八日節律。這些內容講的都是節律問題,講的是“天人相應”的問題。今天就不在這裡詳細展開,因為我剛才講到農曆,就穿插了這一段,希望大家在聽我講解立夏的時候,要有一個這樣的概念,順便掌握這些知識。

 

    立夏三候   

 

因此在立夏的時候,我國的南、北方氣候差異大,但是從天文學來講已經進入夏季。夏季一共有三個有物候,初候螻蟈鳴;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

 

(1)初候螻蟈鳴

 

初候螻蟈鳴。螻蟈又名螻蛄、石鼠、土狗。它是居住在穴裡的小蟲,在鄉下就能見到。這種小蟲經常在夜間活動。立夏正好是它的活躍期。經常會伴隨著螻蛄的鳴叫聲。聽到這個叫聲,就知道夏天已經來臨。

 

(2)二候蚯蚓出

 

一個候5天,第二候就第10天的時候。第二候蚯蚓出。蚯蚓喜歡潮溼陰暗的環境,也特別喜歡溫暖的天氣。立夏之後,氣溫逐漸上升。這時候對蚯蚓非常適宜,它就開始出來,翻土的時候就能翻出蚯蚓來。

 

(3)三候王瓜生

 

第三候王瓜生。王瓜是一種蔓生植物。它在農曆四月生苗,農曆五月開黃花,農曆七、八月份的時候果實成熟。它又叫土瓜。立夏正好是王瓜生長蔓延最茂盛的時候。這是立夏節氣的三種物候。

 

    立夏農諺   

 

我們再看諺語。農曆很講究諺語,也叫農諺。諺語代表什麼?其實諺語代表的就是經驗。農諺裡有一句“立夏三天遍地鋤”。這講解的是春季末期,立夏開始的時候,雜草生長的特別快,所以需要鋤地,把雜草除掉。“一天不除草,三天除不了”。這是指的農曆立夏的時候,一些農忙的經驗。對南方來講是另外一種農事了。立夏之後,江南開始進入雨季,雨量和日照都明顯增多。(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有句農諺“多插立夏秧,穀子收滿倉”。這正是插秧的時候。南方的早稻插秧,農忙就在立夏節,插秧的時候能否下雨,就顯得非常重要。所以叫做“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dui)頭無米”。碓(dui)指的就是搗米的器具。這兩句農諺講的是南方插秧的時候,正好碰上立夏節氣,立夏節氣很重要,這時候要是下雨,收成就會非常好。立夏的時候要是不下雨,收成就不好。這就是農諺總結的立夏節的景象。

    傳統文化關於夏的論述   

 

我們再講講夏,為什麼叫夏。夏指的是“面南止步”的意思。為什麼?因為南方指的是夏。我們知道春、夏、秋、冬,春天是東方,夏天是南方,秋天是西方,冬天是北方,這就是一年四季的方位排序。古人坐姿的方向一般是背北面南,所以叫面南背北。因為背北面南,以此為基準,按照二十八星宿的排序,前面就是朱雀,朱雀在南方,後面是玄武,左邊是青龍,右邊是白虎,這個方位排序大家就明白了。這就是五行的排序方式,就是金木水火土。(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土居於中央,前面是火,是南方;後邊是水,是北方;左邊是木,是東方;右邊是金,是西方。要是看中國古代的地圖就會發現,中國古代地圖正好與現在的地圖是反著的。很多時候這種畫圖,包括《河圖》,還有《洛書》,都是按照這種格局來排序的。大家這個時候要是看中國古代地圖就能看明白了。

 

夏配的是南方。所以古人把夏季配位於南方。“夏人”指的是南方人。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裡記載:“立夏,四月節。立字解見春。”“立,建始也。”立就是建始的意思。“夏,假也,物至此時皆假大也。”這句話什麼意思,“夏”和“假”又合在一起,“假”是什麼意思,就是假借、假大的意思。“假”有不是真實的,不是本質的一種含義。如果按熱脹冷縮來理解夏天萬物生長的這種膨脹的意思叫做“假”,也叫“大”,也叫“假大”。所以“夏”也有“大”的意思。

 

“夏”這個字在羌族的語言系統,或者在藏族的語言系統當中,都有強大和偉大的含義。春秋時代的中國人說:“夏,大也,故大國曰夏。”《說文解字》裡講:“夏,中國之人也。”中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朝代是夏朝。“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所以我們中國古人又稱為“華夏”,“華夏”就是從這兒來的。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些概念,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立夏養生   

下面重點講夏季的養生。《黃帝內經》講:“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這時候整個天地之間的氣都開始往地表上來,陽氣已經完全湧現到地表,這個時候整個大地是一派繁茂之景象。無論是植物還是動物,都出現了最繁茂的狀態。人體的表面毛髮都打開了,氣血特別充盛,然後出汗,熱氣都往外走。

 

這個時候要怎樣養生?要“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整體的意思就是讓陽氣舒展,不要發怒,不要焦躁。因為這個時候陽氣比較充盛,人的心裡容易緊張,容易煩躁不安,心火比較旺盛,好發脾氣。所以這個時候應該舒展陽氣,應該開懷、高興、安閒。這個時候一定不能暴怒或者暴喜而傷心,因為夏季應的是心。因此《黃帝內經》講的叫做“使氣得洩,此養長之道也。”如果違逆了這種養生方法,叫“逆之則傷心”。

 

(1)夜臥早起

 

具體來講,我們應該怎麼來配合立夏節做一些養生?這個時候生活要有規律,“夜臥早起”講的就是可能這個時候睡的早,睡不著,可以稍微晚點兒睡,比如到晚上十一點。白天的時候要早起,大概五、六點鐘天就亮了,這個時候要配合大自然的規律。

 

(2)午休

 

還有一點很重要,很多人忽略了,就是午休。到了夏天,我建議大家一定要有午休的習慣。因為夏季的氣是往外散的,散了一上午之後,中午的時候正好是午時,應該收一收,讓心神安定。午休30分鐘,醒來之後再繼續工作,你就會感覺到完全不一樣,精氣神都好了。這就是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晚上十一點睡覺,早上五、六點醒來,才睡七個小時,中午需要補一個覺,就是要午休。午休可以養心,讓心臟特別好。

 

(3)飲食衛生

 

夏季也是很多傳染病高發的時節,因此在夏天,一定要注意生活衛生,不要吃不乾淨的食物。為什麼這時候吃這些食物容易拉肚子?我之前講過,因為這個時候陽氣已經湧到身體表面了,臟腑脾胃這時候都偏涼偏寒,要是吃不乾淨的食物,傷了脾胃就容易引起腹瀉。

 

(4)夏季茶飲

 

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民間有一句諺語“紅補血,苦養心,喝粥喝水防打盹。”紅指的就是紅顏色的食品,比如大棗,大棗就能補養心血。苦養心,苦是什麼?比如苦瓜、荷葉、苦菜。這些為什麼叫養心?其實它主要的功能是苦能瀉心火。所以這時候可以喝一些茶,喝一些植物泡的茶,比如苦瓜茶、荷葉茶,還可以用一些藥食同源的食材,比如苦瓜、桑葉、菊花、金銀花,這些都可以清火瀉熱,再配上生甘草調一調味道,生甘草還可以清熱、健脾、調和諸藥。苦瀉火,瀉心中之邪火,苦又能養心。這就是《黃帝內經》裡的“苦入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有些人也喜歡喝茶,就經常問我:“彭博士,我夏天喝什麼茶?”我建議要是脾胃不弱,年輕氣盛,氣血充足,這時候可以喝綠茶,因為綠茶偏苦。我這樣說可能很多人會反駁我說:“彭博士,明明綠茶是香的,您為什麼說是苦的?”這個就很難跟您辯論,這個茶的苦,或者香,或者辛甘酸苦鹹五味,它是入五臟的。綠茶因為沒有經過炮製,加工方式最少,它的本味是偏苦的。但是非要說它甜也對,為什麼?因為喝下去之後有回甘,味道上來之後,有一種甜味。每個人的口味不同。綠茶可以清瀉心火,可以去暑降溫。所以在這個時候,經常推薦一些我的朋友,中午一、兩點泡好茶之後,下午兩、三點之後就喝綠茶,可以去暑降溫。

 

(5)夏季飲食建議

 

我們吃的食物當中也可以用苦瓜、芹菜這樣的一些清火食材。古人有句話“春困秋乏,夏打盹”。打盹是什麼意思?就是形容立夏之後人們容易在午後打盹。這就剛才我講的很多人在這個時候總想睡覺,這時候就要順應身體的需求,稍微眯一會兒。也說明在夏天的時候容易“苦夏”,容易得夏季的一些病。古人叫做“疰夏”。實際就是脾胃不振,脾胃不和這樣一種情況。這主要是指的夏天不僅有熱,還有溼。(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溼和暑氣一旦困住脾胃,脾胃的氣就弱,而消化能力下降,就會食慾不振。所以這時候可以喝山藥粥、薏米粥、蓮子粥、用白扁豆熬粥,或者在熬粥的時候加一點陳皮。南方的同學可能比較熟悉,陳皮是一種健脾開胃,行氣燥溼的食材。這些粥就可以幫你清熱去暑,健脾養胃,生津止渴。可以在家裡常備一些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口服液有什麼作用?萬一出現上吐下瀉的時候可以喝,對調整腸道非常有幫助,同時它可以祛溼。

 

(6)夏季情志的調攝

 

這個時候對於精神的保養也很重要,《黃帝內經》講的一定要“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洩,若所愛在外。”意思就是要讓你的心情寧靜、舒暢、安閒、開心。但是一定要切忌暴怒暴喜。突然生氣,突然特別高興都不好,尤其是老年人。而且要戒躁戒怒,不要煩躁,不要發怒,讓心情平和。這個時候心情不穩定的話,血壓很容易升高,心律失常、頭暈目眩這些情況很容易出現,這就容易得病。所以心情的保養在夏天也極其重要。

 

以上就是我今天講的全部內容,整個立夏節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中醫的養生方法。謝謝大家的收聽,我們下個節氣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之“立夏時節”】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推薦閱讀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彭鑫博士門診預約及講座邀請方式

↓ ↓ ↓

預約方式:點此處詳細瞭解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