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 韓慶祥: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作者: Admin / 2023 年 5 月 7 日 作者:韓慶祥 來源:“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微信公眾號 原文刊載於《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與研究》2023年第1期 所謂“邏輯”,指的是各事物、各對象、各要素、各環節之間在因果上的本質聯繫及其呈現出來的規律性發展進程。中國式現代化既然是“現代化”,就要遵循現代化發展的一般規律,與世界各國現代化具有共同特徵;中國式現代化既然是“中國式”,就自然具有“中國特色”的本質特徵。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首先要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 理解和把握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既要知其言更要知其義,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既要知其語更要知其道,即背後的道理、學理和哲理。從道理、學理和哲理上講,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具有深層邏輯,可從深層邏輯深化對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徵的理解。其中一個邏輯就是理論邏輯。進一步言之,這一理論邏輯就是新發展理念。 一、新發展理念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徵的理論邏輯之依據 新發展理念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邏輯或理論基礎,有其重要依據。 第一,文本依據。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這是我們在長期實踐中得出的至關緊要的規律性認識”。“長期實踐”之“長期”,是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要回答好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這個重大問題”,“理念是行動的先導,一定的發展實踐都是由一定的發展理念來引領的。發展理念是否對頭,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對經濟形勢進行科學判斷,對發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時調整”。在這裡,習近平總書記共講了十三個方面的調整,而“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新發展理念是一個系統的理論體系,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瞭我們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至關緊要”,不言而喻,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關乎黨和國家的發展命運,關乎我國發展壯大。“規律性認識”,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與我國發展壯大具有內在因果上的本質聯繫,即要實現我國發展壯大,就必須貫徹新發展理念。顯然,“治國理政”“發展理念從根本上決定著發展成效乃至成敗”“長期實踐”“至關緊要”“規律性認識”等表述充分表明:新發展理念是“一級”概念、總體性概念,是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指南,為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目的、動力、方式、路徑,因而它在提出的時間邏輯和理論邏輯上先於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徵實際上就是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內在本質要求。那種把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特徵看作邏輯先於新發展理念的觀點,是不符合文本邏輯的。 第二,理論依據。新發展理念關係我國發展全局,關乎我國發展的基本關係和基本方面。筆者曾認為現在依然強調,創新發展,其內涵主要是指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舊到新的質的發展或飛躍過程,主要涉及人與社會環境的關係。創新發展的意義,在於它關乎我國發展動力,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是解決我國發展的“虛胖”問題進而由“大國”邁向“強國”的關鍵。協調發展,其內涵主要指發展的全面性、整體性、平衡性,涉及區域、領域、行業、部門、城鄉之間的關係,國家硬實力(物質文明)和國家軟實力(精神文明)的關係,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富國和強軍、發展和安全的關係,還涉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概言之,它關乎我國發展全局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中的重大關係。協調發展的重大意義,在於它影響著我國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後勁和持續。綠色發展,其內涵主要指發展的支點、質量和形態,主要涉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破壞自然環境的發展不是有質量、高形態的發展。科學發展強調,我們實行的發展應是高質量、高層次、高形態的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其內涵主要指發展空間,強調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發展,要注重內外聯動、互利共贏和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構建廣泛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它主要涉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共享發展,講的是發展目的,主要涉及人民與發展成果的關係。在一定發展時期,發展成果既要用來擴大再生產,也要為一部分人享有,但最終應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發展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這樣做,既能增強發展動力,也能增進人民福祉。概言之,創新發展關乎我國發展動力,發展需要動力推動,沒有動力就根本談不上發展;協調發展關乎我國發展平衡,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從整體系統上處理好各種要素、矛盾和關係,使之達到平衡,不能顧此失彼;綠色發展關乎我國發展支點,我們是在自然界的“機體”上獲得發展滋養的,破壞自然,不僅會使我們失去發展的支點,而且會喪失我們發展的滋養,從而使發展不可持續;開放發展關乎我國發展空間,既要在一定的空間和平臺上推進發展,也要在交互作用中促進發展,沒有發展空間、平臺與交互作用,最終會遇到發展瓶頸的制約;共享發展關乎我國發展目的,不以正確的發展目標和方向引領發展,發展就會偏離正確軌道並趨於無序。發展動力、發展平衡、發展支點、發展空間、發展目的,都是我國發展中最本質、最基本的方面,關係著我國發展全局。 新發展理念關係我國發展的根本,這個根本就是發展規律。新發展理念體現了對發展規律的深刻認知。遵循發展規律,就是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經濟發展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世界歷史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遵循自然發展規律來講我國的發展,必然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尊重自然發展規律,就是人和人類社會是在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前提下實現發展,這樣的發展是真正遵循自然本性的發展,是可持續的發展。遵循經濟發展規律來講我國的發展,必然提出創新發展理念。經濟發展首要追求的是物質財富的積累和經濟效率的提高。遵循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來講我國的發展,必然提出協調發展理念。一個社會的發展,既要注重發展活力,也要注重發展的各個領域、各種關係、各個方面的平衡與和諧。要實現平衡與和諧,其根本途徑就是注重發展的各個領域、各種關係、各個方面的協調。遵循世界歷史發展規律來講我國的發展,必然提出開放發展理念。任何國家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必然走向開放,這是歷史經驗,也是歷史發展規律。遵循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和人的發展規律來講我國的發展,必然提出共享發展理念。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其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根本價值取向,是實現共同富裕,實現每個人自由全面發展,讓人民過上幸福美好生活。 新發展理念也體現了由大國邁向現代化強國對發展的要求,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舊的發展模式在推動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後已經暴露出自身的侷限性,處於新發展階段的我國經濟需要新發展理念引領,以實現經濟的高質量增長,為經濟持續、健康、協調發展提供新動能。 二、新發展理念作為中國式現代化本質特徵的理論邏輯之闡明 新發展理念,就是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它內在要求中國實現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種“內在要求”,既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力求減少其他國家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不同程度上付出的代價。 創新發展內在要求解決好在人口規模巨大的條件下實現現代化這一難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人口規模巨大,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這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基本國情和現實條件,也是區別於世界上任何國家推進現代化的鮮明特點,獨一無二、舉世無雙。就是說,中國式現代化之現實前提、出發點是“人”,其落腳點是要真正解決好14億多人口“如何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並實現現代化”問題,真正實現人的現代化。筆者認為,人口規模巨大,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現實起點,體現的是一種國情,其特點是人口多、起點低、難度大,其艱鉅性、複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之獨特性前所未有。在這種情境下實現現代化,必然會遇到一系列難題,如能破解難題,就會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要破解難題,唯有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筆者曾經指出且在這裡重新強調,人口規模巨大,首先是“人口”問題。14億多人口需要生存,必須先解決“衣食住行”問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社會財富的創造就顯得十分重要。由此,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任重而道遠,使命光榮、責任重大,絕不能出現兩極分化。否則,小問題就會變成大難題。人口規模巨大,其次是“人力”問題,涉及人力資源開發。14億多人口在實現現代化過程中,人力資源開發顯得十分重要,它既有助於為中國實現現代化注入強大動力,也有助於解決14億多人口實現共同富裕的問題。人口規模巨大,再次是“人才”問題。可以說,“人口”問題是生存問題,“人力”問題是發展問題,“人才”問題是“創造”問題,它不僅創造物質財富,還要創造精神財富,不僅創造物質文明,還要創造精神文明,而且在創造社會財富的過程中需要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保護好自然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在物質、信息、能量交換中的和諧共生。人口規模巨大,還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即在向世界開放中走什麼樣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使14億多人口實現現代化必須走和平發展道路。由此,14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並實現人的現代化,既要破解人口規模巨大這一難題,又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還要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新的選擇,這就內在要求必須充分發揮億萬人民的創造偉力,必須注重創新發展。 協調發展,內在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協調發展是系統全要素協調發展。就係統整體來講,自然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就係統全要素的核心來講,當然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這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就中國而言,改革開放之初,我國一些地方不同程度上存在著“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一些人也出現“物慾橫流、精神懈怠”的狀態;就西方而言,其現代化進程中更是出現了物質主義膨脹的單向度發展問題,對此,馬爾庫塞所謂“單向度的人”、弗洛姆關於“佔有與生存”“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學”“人的境遇”的論述,都作出了全面而深入的揭示和分析。新發展理念的協調發展,意味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就是“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 綠色發展,內在要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它既區別於一些西方國家以無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壞自然為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發展方式,也致力於解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一些地方“重經濟發展、輕環境治理”的問題,“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既彰顯中國式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特徵,也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良好的生態載體和環境。 開放發展,內在要求中國的開放必須走和平發展道路。自改革開放以來,在對外開放的發展進程中,我國始終強調走和平發展道路,這是我國對外開放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也是根本問題,具有本源意義,其他如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與走和平發展道路本質相關。它充分表明:我國絕不走一些國家通過戰爭、殖民、掠奪等方式實現現代化的老路,因為這種損人利己、充滿血腥罪惡的老路給廣大發展中國家人民帶來深重苦難;我們堅定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主張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注重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為人類實現現代化提供好的選擇。 共享發展,內在要求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它主要指全體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包括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成果。從“否定”意義上,它堅決防止兩極分化;從“肯定”意義上,它主張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三、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微觀旨向 新發展理念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指南。作為指導原則和行動指南,既可以從宏觀上加以理解和把握,也要從微觀上加以貫徹和落實。這裡筆者著重從微觀上予以闡述。 首先,需要做到“知行合一”。馬克思指出:“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綱領和部署很重要,但綱領和部署確定之後,它們的落實行動更重要。新時代,黨中央已經確定好了貫徹新發展理念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體性戰略部署。我們既要知其知,更要知其行。然而,在現實社會和實際工作中,在一些人身上存在著知行不一的問題,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過程中說得多做得少,會議多落地少,只說不做,甚至有些人的“做”背離其“知”。這種現象若不禁止,就會損害黨和政府的形象,導致人民群眾對一些領導幹部的不滿。由此,注重並解決知行合一問題是當務之急。 其次,需要關切“人民訴求”。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不僅僅是理論上需要理解和把握的抽象問題,更是在實踐行動上需要切實貫徹落實的具體問題。這樣的具體問題,就需要時時刻刻、深入細緻、真正關切人民群眾的具體訴求,真正解決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而不能整天僅僅喊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人民至上”的口號,卻不關切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使急難愁盼問題遲遲得不到真正有效解決,結果令人民群眾大失所望。由此,注重“人民訴求”是實踐呼聲。 再次,需要採取“實際行動”。知行合一,深入來講,就是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要拿出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實際行動措施,不能“喊出許多震撼世界的詞句,在行動上卻是最大的保守分子”,也不能“有想法沒辦法”。當今,一些人在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問題上,口號喊得多,具體實際行動措施少,人民群眾無法“切身感受”到他們的切實努力和具體實際行動。我們應深入理解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這裡的“感受到”是切切實實的評價標準。“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這裡的“口碑”,就是人民群眾的“切實感受”。如果人民群眾能“切實感受”到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行動措施及其實際效果,就充分表明我們的領導幹部是在紮紮實實地推進工作、解決問題,這必然會贏得人民群眾的真正支持和擁護。如果人民群眾沒有“感受到”,那就表明我們缺乏具體深入切實的“實際行動”。由此,採取帶有具體措施的實際行動是重中之重。 最後,要注重“日常生活”。此即民生問題。問題的背後是矛盾,矛盾的表現就是問題。領導幹部做工作,說到底是要拿出實招、解決問題,社會就是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得以推進和發展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具有問題意識和堅持問題導向,其深意即在於此。應當肯定,大部分領導幹部和政府官員都會積極主動地去解決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同時也不能否認,某些黨員幹部從骨子裡就缺乏問題意識,當官做老爺,拿不出實招去解決老百姓關切的急難愁盼問題,致使許多矛盾和問題成堆,得不到真正有效解決。由此,注重解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的民生問題是關鍵一環。 綜上所述,以新發展理念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微觀旨向,需要做到“知行合一”,關切“人民訴求”,採取“實際行動”,注重“日常生活”。僅注重宏大敘事而不注重微觀日常生活中的民眾關切和實際行動,是導致許多矛盾和問題得不到真正切實有效解決的原因之一。因而,當今我們應強化微觀思維,真正關切並致力解決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世界”及其問題和訴求。 作者韓慶祥,系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 註釋從略,完整版請參考原文。 編輯:湘 宇 校審:水 壽 中國歷史研究院官方訂閱號 歷史中國微信訂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