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起外賣的年輕人,流行吃18塊錢小飯桌

吃不起外賣的年輕人,流行吃18塊錢小飯桌

來源:【ONE文藝生活】(ID:one_hanhan)

作者:饞壞了的

中午好啊朋友們,午飯吃的啥啊?

 

實不相瞞,我現在一到飯點,最怕隔壁的姜姜問我:你中午吃啥?

 

俺也不知道吃啥,畢竟想吃的周圍啥也沒有。


在大城市打工好幾年,咱現在吃飯主打的就是活著就行,還要啥自行車。

 

直到一個深夜,我在短視頻刷到了“年輕人去吃小飯桌”。

 

看著屏幕裡清淡的、葷素搭配的、營養均衡的小碗飯,我狠狠饞了。

 

不止我,網上不少人都在滑跪式求小飯桌的報名線索,哭著喊著要把自己送去託管。

 

大城市就是好,打工吃不上熱乎飯,但辦法總比困難多。

 

而這屆打工的年輕人對小飯桌的入侵,也早就有跡可循。

上個月四川宜賓的大學生擠在工地盒飯棚底下引發熱議。 


放著好好的大學食堂不吃,在工地跟工友擠在一起成了奇觀。

 

當食堂阿姨打飯手還要抖三抖的時候,大學生屁顛屁顛跑到工地吃起了自助餐。

 

13塊錢一個人,20種菜隨便夾,不怕你胃口大就怕你撐的吃不下。

 

鏡頭掃過去,好幾排的家常菜,辣椒炒肉裡真有肉,粉條子燉排骨也找得出排骨。

 

 

網友挺納悶的,這些賣低價盒飯的老闆是不是在做慈善?

 

是不是偷工減料,是不是食材低廉?

 

類似的工地盒飯視頻咱也沒少在網上看,滋滋啦啦下油鍋,大火猛炒一鍋出。

 

饞歸饞,工地盒飯或許沒那麼適合打工人。

一個是附近沒有工地的吃不上,再說長期重油重鹽的吃多了也不太好。

可小飯桌就不一樣了,它隱藏在各個居民樓裡。

 

小飯桌是你到了飯點不知道點哪家倒黴催外賣的時候,從窗戶縫裡飄進來的一縷鍋氣。

 

西紅柿炒雞蛋,尖椒土豆絲,蒜薹炒肉,紅燒帶魚……

 

就是咱普通人家日常做的炒菜,稀罕就稀罕在能吃上現出鍋的炒菜,不是半成品的預製菜或者速食料理包,還價格低廉;

人均狠吃一頓不到20塊,飯菜可口種類豐富,吃完得扶著牆走。

 

 圖源:@慢慢來吧

再加上大多都是夫妻檔,做完飯人家自己也吃;

 

目標群體是還在長身體的小朋友,誰都不敢輕易糊弄下一代,小飯桌乾的是良心生意。

 

一週五天按食譜做飯,三餐準時準點。

 

偶爾還有滿級肉餡的大包子和過節不知道吃啥就吃的餃子。

本質上來說,小飯桌屬於民間性價比最高的遺珠。

 

我最早刷到的一條尋找小飯桌的消息,來自半夜加班回家的網友。

 

該網友在樓梯間碰到一個弟弟,試探性打探弟弟去不去小飯桌吃飯?最近的小飯桌在哪裡?

 

沒想到遭到了弟弟楚雨蕁式魔法攻擊,第一我不叫喂,第二你要知道我是個初中生,小飯桌是給小學生吃的。


初中生覺得有年齡限制的小飯桌再吃就丟臉了,可是在大齡的打工人眼裡,自己半死不拉活的年紀,去吃小飯桌就剛剛好。

 

於是有人時隔多年,重新把自己送回了小飯桌,清淡的飯菜和熟悉的飯盤子,踏實、好吃,吃了還想吃。


有情侶雙雙不想做飯,乾脆打包託管給附近的小飯桌;

一日三餐兩人四季,小飯桌成了隱藏的約會聖地,乍一看還挺有煙火氣。

 

 

也有人待業期床都懶得起,飯也懶得做,厚著臉皮找到家附近的幼兒園,思路打開,飯就有了。

 

不包含週末,每天管兩頓飯,一年下來只花700塊,花最低的錢吃最熱的飯。

 

還能收到老師喊你吃飯服務:到點了,趕緊來吃!換了誰不得百米衝刺跑著去。

有人等你吃飯,有人用心給你做飯,可能正是小飯桌籠絡人心的根本原因。

除了小飯桌放心吃,網友還發掘到了社區的養老驛站也是個成人食堂寶地。

 

 圖源:@蛙


有的是社區組織的食堂,有的是外包給附近小飯店的盒飯;

 

人均花費20以內,就能吃到葷素自選的健康飯菜;


我身邊就有朋友去養老驛站吃午飯的,提前打電話訂餐,到點了去驛站自提,兩葷兩素味道是真挺不錯。

 

網上有人說未來幾十年的商機必定是老人吃飯問題,擼起袖子如火如荼創業養老食堂,結果去排隊打飯隊伍裡擠滿了年輕人。

 

一些摸不到小飯桌和養老驛站門路的年輕人,乾脆組團吃飯,搞起了小飯桌搭子。

 

為了吃上口飯,社恐什麼的也就壓根不存在了。


最早工地盒飯火起來的時候,評論區有這樣的留言,爸媽辛苦賺錢為了讓兒子吃好一點,結果兒子走出校園,溜到工地上吃飯。 


雖說是個梗,但不難看出當下年輕人對吃飯這事兒真是忍了挺久的。

 

在外打工的年輕人離不開外賣,但最恨的也是外賣。

 

在我看來,外賣只分兩種,一種是被315曝光過的,另一種就是還沒被曝光但也快了的。

 

每年的315必會曝光各位經常光顧的連鎖店,把過期食品換標接著賣,用擦碗抹布擦地面,甭管多大的餐廳,後廚你最好看都別看,因為看過準吃不下去飯。

 

打工人為了填飽肚子高價點的工作餐,曝光以後只剩下噁心、不衛生還有浪費錢的標籤。

 

食品安全問題讓咱揪心,外賣價格更是沒有良心。

北京人吃不上早飯,上海人吃不起輕食,想吃一頓稍微好點的,也要狠狠砸出去大幾十,別忘了,這只是一頓飯的量。

剛工作頭一年,我曾覺得外賣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現如今我瞅著體檢報告多項異常指標,想為自己的離譜想法道歉。

 

那肯定有人又要說了,外賣不健康,可以自己做飯啊?

 

朋友,能問出這句話就說明你離北京真實的打工人生活有些遙遠。

 

《工人日報》統計過,北京年度人均通勤時長是47分鐘左右,全國第一。

 

尤其最近趕上黃沙天,灰頭土臉再撲稜一天,路上折騰一小時總算到家;

 

推開門以後我只想往床上一躺四腳朝天,很難支稜起來給自己做頓晚飯。

 

另外前兩年疫情原因,這會做飯不會做飯的,全都被逼上了灶臺,不做飯不知大城市的柴米油鹽這麼貴,買菜做飯真不比吃吃外賣省多少錢。

 

圖源:@睡眠藝術家

 

別再說我們年輕人不會好好生活,沒有好好吃飯;

 

是大城市的工作、通勤和物價壓縮了屬於咱們的吃飯自由。

 

所以我特別能理解現如今小飯桌和養老驛站為啥深受年輕人的喜愛。

 

三餐按時,菜式普通,卻能花最少的錢,吃最有人味兒的飯。

 

打飯阿姨的手從不會抖,甚至語氣還略帶點兇;

 

一邊給你盛菜,一邊數落你可別挑食了,昨天綠葉菜都給剩盤兒裡了。

 

你彷彿被拉回了10年前的那張小飯桌,推開門就有人等你吃飯。

-End-

作者:本文轉載【ONE文藝生活】微信公眾號,韓寒主編的ONE·一個 文藝閱讀應用官方公眾號,複雜的世界裡,一個就夠了。關注可搜索微信號:one_hanhan。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