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合理的一些購買慾,家長可以適當滿足孩子,如果孩子的一些物質需求超過了合理範圍,那麼家長不妨學著這樣做~
作者 | 週週的心空間
來源 | 週週的心空間(ID:zhouzhoudechahuahui)
有個問題是家長們經常提到的:我的孩子老是要錢,去買這買那的,怎麼辦呀?
因為每個人對數量的理解都不同的。比如有家長說我孩子天天要錢買零食。我就問她:一個月具體要了多少次?
我把他從一個模糊的時間概念,拉回到具體中。他思考後說:也不是天天,每月七八次吧。
當他發現自己嘴裡的“天天”,其實是三天才發生一次,他自己都有點驚訝,進而情緒上也鬆動了一些。
一旦人有語言的慣性,比如天天,總是,永遠……他們的情緒也會形成一種慣性。
而這個父親在短暫的放鬆後,又嘆氣了:可是一個月七八次也不少啊?我該怎麼減少他的慾望呢?
我的建議是父母越早給孩子定量的零花錢越好。比如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就可以管理零花錢了,哪怕一週5快10塊,這是一種賦能和賦權。
而假如是幼兒園的孩子,可以帶他上街買他需要的東西,並且引導他識別價格,對金錢和價值有基礎的概念,是在幫助孩子樹立金錢觀。
大家知道有很多成年人,要麼賺錢特別難,要麼就賺多少花多少,總是處在經濟危機狀態,這是他們命裡沒錢嗎?
我接觸過很多這樣的個案,都是因為他們從小就和金錢的關係不好。當他們很小的時候,每當他們需要花父母的錢的時候,父母有兩種反應:
1. 責怪:問孩子怎麼又需要錢了,還反問孩子“難道不知道家裡很緊張嗎?”
2. 嘆息:和孩子說家裡如何如何困難,父母為了他,已經付出了多少多少……
第一種是在讓孩子體驗到賺錢特別艱難,第二種體驗到對父母的虧欠感。
另外,當父母發現孩子經常要錢,又是在零花錢以外,那麼父母需要觀察,孩子用這些錢到底在做什麼?
我這些超出零花錢以外的開銷,是指向於“需要”,還是“想要”?
所謂的需要,等同於基礎需要。比如孩子要春遊,他的零花錢才五塊,春遊又要去買午餐,還要準備路上喝的水。那麼這個是必須的開銷,是客觀需要的。
而假如午餐和飲用水的錢50足夠了,可是孩子卻開口要100以上。那麼你要問他:你超出到底部分是用來做什麼呢?
那麼孩子在表達是就是“想要“,這個就是在客觀需求以外的,就是不必要的消費。
也好比一個高中孩子要買手機,因為他需要查學習資料,聯繫同學等,父母除了協定使用時間以外,父母的確要滿足他的需求,買個功能可以滿足他需求的就足夠了。
而假如孩子提出進一步要求:我要最新款的,最貴的,而且我還要配掛繩,我要配最時尚的手機殼……
這時候父母的煩惱就來了,我該如何拒絕孩子不合理的物質需求呢?
父母說不知道如何拒絕,就代表過去他們有拒絕過孩子,比如指責打罵,比如苦口婆心,或者轉移話題不回應,結果這些方式都並沒有讓孩子放下他的”想要“,卻反而變本加厲的索取了。
孩子因為對金錢概念模糊,以及他們分不清楚自己和父母是有界限的,他們會隨口對父母提要求。
而無論他是要拿錢去買棒棒糖,還是去買手機和電腦。在他的意識裡,都是合理的。
我們首先要認同這個“合理”,理解他想要買這個的需求。
這個明顯是多餘的需求。那我的回應的是:哦,你想要新款遊戲機啊。
我重複他的需求,是和孩子開展良好溝通,以及解決問題的基礎。
當我們聽說孩子要買玩具,手機,遊戲機,皮膚等……我們很容易陷入情緒裡不自知,然後又被情緒驅動,對孩子一通的數落。
或者直接指責:你提這種要求,怎麼不要了我的命?你知不知道我為了你,花了多少錢?
你知不知道供你讀書,我工作多辛苦,你不感就算了,你還越來越獅子大開口,你是不是人啊?
孩子只是提一個要求,父母大腦的原始區就被觸發了,父母陷入到一個危機意識裡:我的孩子太貪婪,今天問我要手機,長大了可能就把我趕出門,要佔領我的房子了!
另外還有個恐懼:如果我今天不滿足他,他就生氣,擺爛。這種孩子以後怎麼管?我們老了,沒錢了,他肯定就把我們一把推開了!
這兩種災難性思維導致父母情緒失控,然後衝突就一觸即發。結果就是父母和孩子都受傷了。而且這個傷害,在彼此心裡都會烙印。
父母會覺得孩子不懂事不感恩,孩子會覺得父母莫名其妙太暴力。
因此,當父母面對孩子不合理的需求,千萬不要指責和評價。而是理解他需求的合理性。
當孩子說:我還要買棒棒糖,我還要買玩具,我要買遊戲機。
我們接納他有這個想法,因為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有不合理的物質慾望。
然後我們評估了自己的經濟情況,以及和孩子制定的消費股則,比如每個月零花錢就50,那麼超過的部分,除了必需品,比如學習用品,生活用品之外,是不再提供的。
我們就帶領孩子回顧這些規則,並且很輕鬆的平靜的告訴他:你這個要求,超過我們約定的支出範圍了,媽媽不能答應。
當孩子被拒絕了,一定會失望,傷心和難過。這時候你可以理解孩子,因為誰被拒絕了,都會如此。
你可以對他說:我知道你肯定不好受。媽媽可以陪著你。
孩子有不合理的要求,不代表他不是好孩子,孩子有負面情緒,也不代表他不是好孩子。
那麼孩子就不會受傷。他在得到陪伴和理解後,會迴歸理性,從而重新思考自己的需求的合理性,並做出調整。
其實,這個過程又給孩子完整的體驗了被理解和被接納,這兩種體驗都讓孩子充滿安全感,而一個安全感充足的孩子,他的慾望就會變少。
所以,父母拒絕孩子的物質需求非但不會傷害孩子,反而會提升親子關係,讓孩子體驗到父母有界限的健康的愛。這對塑造他們完整健康的人格,非常關鍵。
*作者:週週,親子教育和婚姻情感專欄作者,終身學習媽媽。來源:週週的心空間(ID:zhouzhoudechahuahui)。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