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在杭州,不認真爬個山,好像就辜負了大自然這番綠意盎然的生命力。
你一般會去哪裡爬山?吳山、寶石山、玉皇山、南北高峰、五雲山……在西湖群山中間,還藏有一處冷門秘境,相信很多杭州人都是“只聽過沒爬過”。哪裡?九曜山。
遠眺九曜山(右側山峰)和玉皇山
九曜山在西湖西南面,與玉皇山連通,山下就是著名的太子灣公園。
《西湖遊覽志》裡寫,“九曜山與赤山聯屬,舊有九曜星君殿”。跟玉皇山一樣,九曜山也曾是道教聖地,山上有過一座九曜星君殿,故名九曜山。
這座海拔198米的低調山頭,卻是不少懂行的登山愛好者私藏心頭的徒步路線NO.1,人少景美,好走不累,半小時不到即可登頂。
九曜山(右側山峰)和玉皇山亮燈夜景
登山入口四通八達,有遊步道,也有野路。本期杭州Discovery,為你推薦幾條九曜山登山線路,分別對應山上的不同人文自然景觀,看看哪條最適合你。
俯瞰西湖全景的絕佳機位
第一條路線入口,隱藏在車來人往的熱鬧南山路上,也是最推薦的一條。
具體位置在淨慈寺東面,距離素春齋200米的位置,有一塊指示路牌,指向“南屏山遊步道”。不要懷疑,南屏山就是九曜山的一路分支,拐進小路,沿著石階梯一路往上,路不算陡,大概半個小時左右,就能登頂。
九曜山的最高點叫九曜閣,是一棟帶露臺的二層樓茶室,除了匾額是由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吳昌碩題寫的外,從山下的角度望過去,似乎跟景區一些農家樂茶樓沒什麼區別。
然而,一旦你踏進茶樓的木質露臺,就會發現,這裡的風景到底能有多驚豔。不誇張地說,這裡就是俯瞰全景西湖的最佳隱藏機位。更重要的是,沒有長槍短炮排隊等位,你可以盡情欣賞,拍個過癮。
只要天氣夠好,從山頂眺望,可以看到西湖“兩堤三島”全貌,三臺夢跡、浴鵠灣、西湖群山等,都一覽無餘,花港觀魚、劉莊和部分杭州城市景觀也盡收眼底。
賞完湖景,不要忘記再看山景。出茶室,旁邊還有一座無名石亭,進入亭中,玉皇山就在你眼前,山巔的福星觀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還可以看到錢塘江一角。
這樣一條寶藏登山線路,還有更驚喜的地方。下山,如果不想原路返回,可以在中途選擇岔口下山,雖然路徑不同,但都可以通到太子灣公園裡面。
拾翠亭登山遊步道
反過來走也是一樣,如果你是從太子灣公園內上山,有兩個入口,一條是聽濤居遊步道入口,一條是拾翠亭遊步道登山入口,都可以沿路走到九曜閣。
鮮為人知的九曜山造像
與以上幾條有平整遊步道臺階、可直通山頂的遊覽路線不同,現在要說的,是九曜山西側的一條“野路”。
入口在虎跑路四眼井的一處停車場,如果不是有熟人帶路,多半會迷失在這條沒有臺階的崎嶇土路上。
因為過於坎坷難行,植被茂盛,這條路很難直通山頂觀景平臺,那為什麼非走不可?
就在它的山腰間,藏著一組九曜山造像,鮮有人知,直到近幾年才被發現,因為保存完整,它的發現讓學界極為震撼。
2022年9月,杭州市第七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就有它們,今年2月入選了浙江省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公示名單。
經過諸多專家學者調查和考證,這裡發現的摩崖造像共包括一龕刻經龕、三龕造像龕及其他題記,合稱九曜山摩崖龕像,又叫九曜山造像。最早雕鑿年代,專家認為是距今1000多年前的五代吳越國時期。
經過一段崎嶇蜿蜒山路,最先遇到的是洞口一尊單立的觀音菩薩造像。
洞內則是另外一組七尊造像,包括“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怎麼判斷他們是吳越國造像?主要看佛像風格特徵,如身後的背光,都是呈葫蘆形,這是吳越時期典型的寶珠形頭光與身光組合,內匝雕團花紋,外匝飾火焰紋。
這組造像對面的石灰岩山體上,有一塊長方形的磨光幅面,上面原本是有刻字的,但因年代久遠,字跡已經風化難以辨別。
根據專家判斷,這面石壁刻的是《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是目前僅存的五代吳越國天然崖壁摩崖刻經原物,與洞窟造像一起出現,這種佛像配經文的刻法,在東南地區尚屬首例,彌足珍貴。
為什麼造像歷經千年仍保存完好?主要得益於它的地理位置,山體本身形成了一個屋簷式結構,正好為這組造像遮風避雨。再加上它處在茂密山林中,不太容易被發現。
誰會在這樣荒山野嶺的地方造像?答案是,吳越王錢弘俶。
浙江省博物館吳越國曆史文化研究中心(籌)副主任、浙江省石窟寺調查專家組成員魏祝挺等專家考證後認為,九曜山摩崖龕像及其所屬寺院,與吳越國高僧永明延壽禪師可能有密切聯繫。
延壽禪師當時在杭州永明寺(即今天的淨慈寺)修行,通常會在日暮時,前往別峰唸佛。山下行人路過,聽到山中他修行的地方傳來螺唄(注:寺廟中作法事時的法螺、梵唄聲)天樂之聲。這件事情傳到了吳越國王錢弘俶這裡,就為延壽在別峰修行之地建立了西方香嚴殿。這個修行地,就是現在九曜山造像所在地。
再往前大概一兩百米,在幾株歪斜樹木旁的崖壁上,還有一窟北宋華嚴三聖造像。三尊造像面容清瘦,底座是蓮花騰雲。
看完造像,最好原路返回。如果再往前能到哪裡?太子灣公園的聽濤居停車場。但這段路不太好走,一般不建議前往。
畫壇巨匠潘天壽長眠於此
最後一條爬九曜山的路線,在蓮花峰路上。具體來說,是在九曜山隧道口旁,清水灣大酒店後面。從這裡上山,主要是前去瞻仰現代畫家、教育家潘天壽墓。
潘天壽紀念館在南山路中國美術學院邊上,他的墓卻很少人知道。1971年9月5日,潘天壽去世後,就葬在九曜山南麓。
爬完一段長長的臺階,登上一片開闊平臺,會出現一座非常有現代感的聽天閣詩亭,是2009年新修建的,由潘天壽的兒子潘公凱等人設計,分上下兩層。整體造型呈一個拉長的古體“壽”字,而“壽”字最後的一“點”,則是潘天壽與其夫人及長子的合葬墓新址。
亭子裡外的牆上,鐫刻了潘天壽《聽天閣詩存注》中的詩作,共200篇,約1600字。
聽天閣詩亭背靠著一整面光禿禿的山壁,雄闊、奔放、粗豪,像是潘天壽筆下的巨構大尺幅作品,霸悍又極具氣勢。
九曜山一直是西湖南面一處風水寶地,不少歷史名人的長眠地。
除了潘天壽,還有被稱為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清朝學者魏源。他的名句你一定聽過:“師夷長技以制夷。”魏源63歲時來到杭州,潛心佛學,1857年身故後,就葬在九曜山方家峪。
趁著好天氣,你會選擇哪一條路線去爬一趟九曜山?
橙柿互動·都市快報 記者 餘夕雯
攝影 陳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