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三不猴”已經成了一個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號,不少國家在爭“三不猴”的創始權,筆者認為,這個形象的創意靈感還是來自中國。筆者有比較詳細,但並不繁瑣,甚至可以說比較有趣的考證。您不妨閱讀一遍看一看筆者說的對不對。
在澳大利亞第一大城市悉尼(Sydney)市中心的喬治大街(George Street)上,有一個俱樂部,俱樂部的大門上方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塑像:三個可愛的小猴子。
仔細觀察,可以看到,三個猴子,形態各異,一個捂著嘴巴,一個捂著眼睛,一個捂著耳朵。因為拍攝的時候適逢聖誕假日期間,每個小猴子頭上還帶著一個聖誕老人的紅帽子。看來,在澳大利亞,聖誕也就是個節日,已經沒有多少莊嚴的宗教精神了。
我想,可能是因為酒吧裡喝酒的人多,有的人一喝酒立馬從人類退化為猿猴,鬧騰個不停?對這些“後輩”,有教養的小猴子也慘不忍睹,因此閉上眼睛,捂上耳朵,不想看,不願聽?酒吧也許是以此提醒前來喝酒的人,G’day, mate! 注意酒量,注意分寸,不要讓猴子前輩丟了臉,behave yourself!
再一想,可能沒這麼簡單,三個猴子的舉止雖然有喜劇色彩,但想一想就明白了,三個小猴子表達的是“不說不該說的、不看不該看的、不聽不該聽的”之自律精神,也就是“三不猴”。
這麼一想,我立馬感覺這個形象中有中國文化元素,直覺認為,這就是論語中的“四勿”意識的喜劇化演繹。記得《論語·顏淵》記載顏淵向老師問“仁”,孔子教導他的首席弟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設民辦學校的校長和導師,讓那些進不了“一本”和“官學”的青年有書可讀。據說孔子門下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班長就是顏淵(顏回)。顏回一生跟隨老師追求“仁”,反覆追問“仁”的內涵,孔子因材施教,因時施教,提供了不同的解釋,包括以上“四勿”的解釋,用否定項、排除法來界定“仁”的範圍,意思是:凡是不符合禮制規定的,不能看、不能聽、不能說、不能動,做到了這一些,就是達到了“仁”的境界。
我不是一個很自信的人,日常裡都保持著對自我判斷的懷疑:要說這三個猴子就是“四勿”精神的海外造型,誰信呢?雖然孔子在困難的時候也曾嚮往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說過要“乘桴浮於海”(《論語·公冶長》),但是,他真的到過海外嗎?來的就是澳大利亞?還收下了悉尼酒保做門生?這也太穿越了吧?
我買了一杯酒,“順便”向一位年輕的“酒保”打聽了一下門口“三不猴”的來歷。他也許是剛剛來上班的新職員,也許是假期來賺點外快的大學生,他並沒有注意到門楣上有這個雕塑,但他工作挺認真,聽了我的提問,立馬放下手中的活兒,猴急猴急地跑到門口看了一下,回來告訴我:“你說的是門上方的四個小猴子嗎?我也不知道是什麼意思。”看來,這位小夥子,企業文化歷史不怎麼了解,數學更不咋地。是三隻猴啊,Mate(夥計)!
我也不便在他工作時不斷與他探討猴子的來歷,看來,還得再來這個酒吧深入瞭解,估計還要多買幾杯Victoria Bitter(維州苦啤),才能深入打探到這“三不猴”的來歷。這時候,另一種懷疑精神又來了:這是不是他們設的局?專門勾引我這樣熱愛中國文化的人進來喝一杯?
幾天後,我再次來訪,找到了一個資深員工,通過交流,我瞭解到,這個酒吧門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修建的,當年,日本文化隨著日本經濟的繁榮而走向世界,這個塑像據說具有日本文化情調。
我心裡有點失落,我們古代的左鄰右舍常常借東西不還,用久了就成了他們自己的傢俬。比如,盆景來自中國創意,中國唐代就有盆景了,日本把中國盆景引進之後,因為審美的差異性(也因為地域和眼界的狹窄),變成了缽植和盆栽。但在西方文化中,很多人認為盆景來自日本。這“三不猴”形象說不定也是從中國引過去的呢!
追查下去,發現日本文化中,確實有多種造型的“講禮貌”的猴子塑像,它是三隻猴面組成的豎形圖案,三隻猴子呈半蹲姿勢,模樣憨態可掬:第一隻用手捂著耳朵,第二隻用手捂住嘴巴,第三隻用手蒙著眼睛,表現出謹言慎語、與世無爭的特徵,日語中叫做「不見、不聞、不言」(日語:見ざる、聞かざる、言わざる)。這三個優秀猴子,面對滾滾紅塵 “不看” “不聽”“不說”,守規矩,懂道理,日本人把這種小猴子造型,叫做“三不猴”。
最著名的“三不猴”出現在17世紀初、日本幕府時代的一個古老寺廟——尼科鎮的東照宮。東照宮是為了紀念日本戰國時期的著名將領德川家康而建,其建築風格代表了日本江戶時期的藝術特色。在東照宮的一處雕刻中,就可以看到三隻猴子的形象。
據說,這三隻猴子分別代表著“不見邪惡、不聽邪惡、不說邪惡”,雕像的意思是告誡人們“若要潔身,首先要遠離邪惡”。
說“三不猴”是日本文化符號,好像是水到渠成了,但我總覺得,小猴子的來歷並非到此為止。
我認為,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影響,而且深入到了骨子裡而不自知。若說精神內涵,這“三不猴”只是論語“四勿”教導的一種日本表達,拐了個彎,還是中國文化影響力的表現。
可能是“非禮勿動”不大容易表達,特別是注意力集中在猴子面部表情的時候,所以,“四勿”演變成了“三不”。再說,哪個國家不是把別人的創意拿過來,一番P圖再曬出來呢?
還有,除了“三不猴”,也有“四不猴”的塑像,本人就收集到了“四不猴”的造型:
當然,做學問,不能僅僅憑直覺說話,還要實錘考證。我必須廣泛收羅有關信息,我需要向日本學者詢問。
與日本學者交流時又冒出一個否定我猜測的解釋,他們說“三不猴”是“諧音梗”造成的。
據考證,日語中的否定動詞“不”的“訓讀”(“訓讀”用的是漢字,但採用了日本本土發音)“ざる”(zaru),和“猴”的發音"さる(saru)"類似,因為音變或誤聽,“三不”變成了“猴子說不”。
這麼說來,“三不猴”是日語諧音帶來的創意,非常日本本土。如果確實是這樣,算作日本文化的創意也沒有什麼不能接受,我們中華文化寶庫中的好東西多著呢,不在乎一個小猴子形象創意首發權之爭,有的人,有的民族還和我們爭屈原、爭端午節的來歷,現在還發展到爭李白的出身地,乃至爭農曆年的發明權,我們都不搭理,連嗤之以鼻都不屑。天日昭昭,有這麼硬搶的嗎?
但我依然認為,即使這“三不猴”的創意啟發與日語諧音有關,但它的主體精神–三個嚴於律己的猴子,其靈感的文化源頭還是與“四勿”有內在聯繫。因為有了“四勿”的訓誡在心,才會在誤聽的時候聯想到「不見、不聞、不言」的猴子。大凡有點推理能力,只要不固執己見的人都能看出“三不”與“四勿”的聯繫。
再查下去,發現更大的挑戰來了,也可以說,學問要做大了。
原來,不僅日本有三不猴,其他文化圈子也有三不猴的文化符號。特別是在印度文化中,“三不猴”成了國粹,還曾以此作為國禮贈送給來訪的外國領導。
有學者甚至認為,“三不猴”來自於古埃及,古印度,由絲路傳到中國再傳到日本。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必須進一步考證,但再說下去,各位客官可能沒有耐心讀下去了,還是緩一緩再推送吧。
江蘇南京人,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師從詩學大家孫望先生和詞學大家唐圭璋先生。長期從事中國古典文學、中國古代文化研究。出版著作多種,如《宋詞與佛道思想》《唐五代詞紀事匯評》《趣說人間好詩詞》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