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卡片關注我↑
“少陽臟獨至,是厥氣也。蹺前卒大,取之下俞。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黃帝內經·經脈別論》
(接前文)回到主題,我們還是繼續講這段原文的含義。後面叫做“少陽獨至者,一陽之過也”。一陽指的就是少陽,所以這裡講的就是少陽經脈偏盛,這就是少陽經太過這種情況。
接下來我們再把古代醫家的註解再跟大家分享一下,因為古代醫家的註解裡邊也藏著非常多的智慧。第一個,“蹺前卒大,取之下俞”。蹺指的就是什麼呢?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吳昆的認識∶“蹺,足踝也,少陽膽脈下出外踝之前,病故蹺前卒然腫大”,也就指的腳踝前面的少陽膽經的這條經脈所過之處叫做蹺。第二個指的是陽蹺脈,這是大多數醫家的認知,《素問集註》裡邊註解∶“蹺者,奇經之蹺脈,足少陽經脈在陽蹺之前,故蹺前”。(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卒大指的就是陽蹺脈這個位置,卒同猝然而發的猝,陽蹺脈之前正好是足少陽脈,現在猝然而大,也就是古人摸脈的時候,有時候他還摸腳上那個脈,會感覺到脈象突然變大。
我們現在都可以摸到腳踝前面這條脈正好是足少陽膽經這裡有動脈,也是一跳一跳的,這地方如果是猝然而大,就說明是少陽經脈獨至,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會厥氣上逆,厥氣上逆就麻煩了,有的人是通過內臟往上走,有的人通過膽經往上走,就容易頭暈目脹、高血壓,甚至出現中風這些情況,這就是厥氣上逆的表現,這時候怎麼辦呢?其實這裡邊就提示取之下俞。如果這個人又是頭暈腦脹、高血壓、臉紅、脾氣急,我們最近看影視劇當中有很多情節都是這人吵架,突然一頭栽倒在地了,趕緊送醫院。一送醫院一檢查是中風,高血壓引起的。我們現在遇到的挺多的這樣的情況在臨床中就更多了。
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怎麼辦呢?那要是說去針灸門診,可能針灸醫師就會給他取降血壓的穴位,比如內關穴、足臨泣、太沖,一方面疏通經脈,一方面降血壓,還有的人是做艾灸,艾灸湧泉穴。(請關注微信:pengxinboshi)但是實際上古人是很少對湧泉穴進行針刺的,知道這個地方非常疼,大多數都是用艾灸的方法,艾灸湧泉穴可以引火歸元,把腎中之火收回來,肝火自動就回來了,這就中醫的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肝腎同源,把腎水給養足了,肝陰就足了,肝陰一足,肝火就降下來,肝火一降下來就不頭暈,剛才頭暈腦脹,現在不頭暈腦脹了,為什麼呢?氣血還是在這個人身體裡邊重新進行了分配,原來氣血都往頭上跑,現在中醫用這種方法把氣血收到腳底下去,頭上的氣血自然而然降下來,大腦就安靜了。手腳就溫暖,這就是正常的地天泰卦。也就是火在底下,水在上面這樣一卦。這就是《黃帝內經》還有《易經》教給我們的方法論。
我們要是學通了之後,一通百通,你要是覺得他們都是互相不連貫的,那你學起來可累了。為什麼呢?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和中醫學是一脈相承的,你要是覺得他們之間互相沒有聯繫,那就不是一張網了,你就會越學越累。因為這些概念名詞經常重合,還有道家的很多詞彙,你要是不學《易經》,不學《黃帝內經》,或者不懂方位五行,不懂陰陽,你就掉了糊塗陣裡邊去。你就覺得這怎麼回事,怎麼還說著說著又出現嬰兒,出現奼女還是黃婆,之後還有水、還有火、還有乾、還有坤,這都是麼東西?因為中國古人,尤其是道家的一些書籍就喜歡用隱喻的方法。為什麼中醫學的很多醫家,比如趙獻可、張景嶽都喜歡用道家的一些思維,因為他們那個時代正好是明代,明代道家的很多學術還有方法是非常流行。這就是他們在著作當中就經常會用到這些內容。(未完待續)
學了彭鑫博士今天講的課程之後,相信您對《黃帝內經》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最後做一個答題互動,測一下您的學習成果。
關注「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公眾微信號,回覆數字 2023,查看熱門閱讀集結 .
[附語音]中醫彭鑫博士講解《艾灸養生》系列課程
[附語音]彭博士講《二十四節氣養生》
[附語音]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
[國新辦]中醫學博士彭鑫:中西醫終極的結合點就在臨床一線
[清華大學]彭鑫博士公益講座——彭祖養生思想的現代啟示
[視頻]八段錦全集養生功法—彭博士送您一份大禮
[視頻]漩渦匯聚能量:升清降濁走圈法
[視頻]彭鑫博士座客央視——如何給寶寶捏脊
[精品文章]“冬至”一陽生,正確的養生方法是這樣的
[精品文章]偏方到底能不能吃?
[精品文章]大德必得其壽:心胸豁達是養生第一理念
中醫彭鑫博士工作室
微信公眾平臺:pengxinboshi
官網:www.pengxinboshi.com
新浪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騰訊微博:@中醫彭鑫博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