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從漢高祖劉邦的一個決定說起。
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烽煙散盡,一統天下的劉邦為定都這事兒犯了愁。
劉邦稱帝后,車駕來到洛陽,本來有在此定都的意向,而不是屬意後來選擇的長安。跟著劉邦一起創業的老部下大都是關東(函谷關以東)人,也希望以後上班離家近點兒。
此時,來自齊地、要前往隴西戍守的士卒婁敬途徑洛陽,他聽說皇帝和文武大臣正在商討定都之事,就穿著一身羊皮襖去見同鄉的虞將軍,說他可以給皇帝出出主意。
虞將軍答應讓婁敬拜見劉邦,但要老鄉換身衣服。
婁敬不以為然地說:“臣衣帛,衣帛見;衣褐,衣褐見。終不敢易衣。”
經過虞將軍的引薦,衣著樸素的婁敬見到劉邦,向他提出了不同的主張。
婁敬問劉邦,陛下要定都洛陽,是想與當年的周朝比比看誰更興隆嗎?
劉邦答道,然也。
婁敬認為,周朝崛起於關中,積德累善十幾代,到周武王時,孟津會盟八百諸侯,東出伐紂,周成王時,周公在洛邑(洛陽)營建成周,八方來朝。但是,周朝用德行來統治天下,無德則易亡。周朝鼎盛時,天下諸侯臣服於周天子;周朝衰敗時,諸侯不再來朝拜,周王室也控制不了天下。
如今,陛下從沛縣召集三千人起兵,安定蜀、漢,平定三秦,與項羽爭奪天下,大戰七十,小戰四十,天下之民肝腦塗地,多少百姓暴屍於野,哭聲不絕於耳,傷病者尚未恢復,這與周朝成、康時期的盛世不可同日而語。
再說,關中之地被山帶河,有四塞之固,即便出現危急情況,也有百萬之眾可以備戰,又有肥沃富裕的土地,當真是“天府之國”啊!如果大漢進入關中建都,擁有秦國的故地,就是“搤天下之亢而拊其背”。
婁敬的言外之意是,定都關中,更有利於漢朝的統治。
但是,劉邦的很多老部下依然勸他定都洛陽,說:“洛陽東有成皋,西有崤澠,背靠黃河,朝向伊、洛二水,足以支撐其險要。”
婁敬只是無名小卒,人微言輕,劉邦對此猶豫不決,還需要大人物給劉邦吃一粒定心丸。
開國功臣張良站了出來,他跟劉邦說,關中左有崤函,右有隴蜀,沃野千里,南部連接富饒的巴蜀,北方毗鄰胡人的牧場,可三面而守,在此定都,諸侯安定,渭河流通天下,這才是真正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啊!
史書記載,劉邦聽完張良的話,當天就從洛陽移駕關中。
不久後,劉邦正式定都長安,開啟了西漢二百年的輝煌歷史。
劉邦的選擇,實際上隱藏著中國古都的變遷趨勢。
對於一個王朝來說,軍事安全和經濟補給是定都時需要著重考慮的兩大因素。
關中為四塞之國,擁有天然的軍事地理優勢;秦漢時,此地沃野千里、森林密佈,更是佔據了農業生產的天然優勢。種種因素,促成了劉邦建都長安。
但長安的政治早熟,也造成了其生態早衰。唐代以後,長安由於生態環境惡化,經濟補給日漸艱難,逐漸失去國都之位,而得益於大運河和黃河的運輸便利,洛陽繼續保持著建都的優勢。與此同時,另一座城市——開封強勢崛起。
錦繡人文地理新書《中國古都四千年》上市
天貓博庫旗艦店5折優惠,長按識別二維碼
複製淘口令,打開淘寶即可下單
👇
劉邦建都長安的一千多年後,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對定都也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北宋建都開封,此地溝通南北、漕運便利,成就了《清明上河圖》中的繁華盛世。
但作為開國之君,目光長遠的趙匡胤意識到,開封除了北臨黃河外,其他三面完全沒有險要地形可守,在戰略位置上是不折不扣的危城,這導致朝廷要在開封周圍佈置大量兵力,嚴重消耗國力。
“河山拱戴,形勢甲於天下”的洛陽才是趙匡胤心中的不二之選。
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西巡,提出遷都洛陽的計劃。
趙匡胤說:“我要西遷洛陽,佔據山河之勝拱衛國都,並裁撤現在防衛東京(開封)的‘冗兵’,仿照周、漢故事,以安天下。”
然而,趙匡胤說罷,朝堂上的反對聲不絕於耳。
大臣李符上書,提出遷都的“八不可”。
另一個大臣李懷忠進諫道,開封有運河漕運之利,每年從江淮運過來的糧食可以養活數十萬人,官家若執意要遷都,臣實在看不到有何益處。
遷都的最大阻礙,是趙匡胤的弟弟晉王趙光義(即宋太宗)。趙光義上奏道:“遷都乃天下大事,需要從長計議,況且,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險,只要以德治國,就會長治久安。”趙光義對哥哥進行道德綁架,讓趙匡胤一時語塞。
趙光義有他的小九九,只因開封是他政治根基深厚的大本營,而朝中大臣也都不想離開自己的安樂窩,紛紛附和。由於晉王和群臣的反對,西遷計劃擱淺。
為此,趙匡胤長嘆道:“患不在今日,自此去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趙匡胤永遠無法實施他的計劃了。這一年冬季,趙匡胤在“斧聲燭影”的謎團中神秘去世,其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
一百多年後,東京夢華在金兵鐵蹄下化為泡影。
從西安、洛陽到開封,再到後來的北京,考察中國曆朝歷代國都的變遷,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十字”現象。
從西向東,西安、洛陽、開封,是一個很明顯的沿著黃河流域擺動的走勢。
從北向南,北魏的大同、遼金元明清的北京、東晉南北朝的南京、南宋的杭州,也有一個很明顯的南北走向。
從這種“十字”式的分佈走向,可以發掘每座古都的政治、地理、軍事考量,以及生態環境、經濟基礎、交通物流、人口流動、歷史變遷等因素,也可解析中國歷史的內涵和走向。
在中國歷史上,由統一王朝和地方政權興建的都城先後有200多個,這些都城有的興盛千年,有的曇花一現,它們對中國歷史發展和城市變遷影響至深。
可以說,一部中國的古都史,本質上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史。
在此,要跟大家分享一個好消息!
“錦繡人文地理”團隊的首部圖文作品《中國古都四千年》,正式出版發售啦!
“錦繡人文地理”與“最愛歷史”同為書簡文化創立的微信公眾號。
自2020年下半年創立以來,“錦繡人文地理”一直廣泛關注報道中國的山川地理和人文故事,立志做“大美中國的傳播者”,已經刊發一百多篇原創的人文地理文章。
自2020年創刊伊始,我們就開始籌劃“中國古都”專輯,經過兩年多的努力,這本精美的書籍——《中國古都四千年》終於與大家見面。
在書中,我們選取了10座最具代表性的古都作為切入點,包括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大同、成都,多維度、全景立體式闡述十大古都的前世今生。
這本書定名為《中國古都四千年》,時間跨度從發現禹都陽城遺址的鄭州,一直到如今仍作為中國首都的北京。新書從地理到歷史,從經濟到文化,用中國歷史上的十大古都,探尋中國建都條件的演變,以及中國歷史的內涵和走向。
作為團隊的首部圖文作品,《中國古都四千年》除了採用團隊擅長的特稿式寫法外,還增添了大量精美圖片,274張圖、1米超長拉頁,再現中國古都4000年盛景。
10座古都,橫跨2000公里,但在這本書中,足不出戶就可以享受一場知識與視覺的盛宴,彷彿古都近在眼前。
今日,到天貓博庫旗艦店購買《中國古都四千年》,享5折優惠,包郵!包郵!
錦繡人文地理新書《中國古都四千年》上市
天貓博庫旗艦店5折優惠,長按識別二維碼
複製淘口令,打開淘寶即可下單
👇
《中國古都四千年》作者錦公子,是“錦繡人文地理”團隊的集體筆名,參與本書的五名作者分別為鄭煥堅、陳恩發、吳潤凱、梁悅琛和盧娜。
鄭煥堅是華中科技大學文學碩士,南方都市報原高級記者,在報刊雜誌公開發表數百萬字,合著有《洪流:中國農民工30年遷徙史》。
吳潤凱是南京大學歷史學碩士,合編有八卷本《南京大屠殺史料集·遇難同胞名錄》,在《抗日戰爭研究》(北京)、《二十一世紀》(香港)、《歷史月刊》(臺灣)等發表多篇史學論文。
陳恩發系“錦繡人文地理”主編,梁悅琛、盧娜為文史寫作新秀,在各平臺、雜誌發表文章多篇。
“錦繡人文地理”團隊的部分作者還參與創作出版了《一看就停不下來的中國史》《唐詩裡的風雲史》《文治帝國》《疑案裡的中國史》《帝王將相的38種活法》《宋詞三百年》等系列暢銷書。
除了內容和團隊,《中國古都四千年》在裝幀方面也有新的亮點。
全書372頁,除了一如既往的精彩文字,還有274張彩印美圖。精美裝幀,高級質感,真的是“顏值爆表”,比純圖片攝影集知識更豐富,又比純文字歷史書更具視覺體驗。
錦公子一翻開這本書,見其圖文並茂、老少皆宜,不禁要王婆賣瓜一下,愛了愛了。
▲攝影師:盧奕霖
“錦繡人文地理”自創辦以來,始終堅持“發現中國之美”的理念,講述大美中國的山河故事。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座古都,皆有脈絡可尋。
《中國古都四千年》,通過中國十大古都的視角,縱向可以瞭解中國的古往今來,橫向可以瞭解歷史具象的橫切面和廣度,從而建立一種縱觀時空、觀照當下的透視感。
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感受中國古都之美。
這本新書今天的價格也很美麗,到天貓博庫旗艦店購買,直接打5折,包郵!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熱衷歷史地理,熱愛錦繡山河,歡迎入手。感恩各位!
錦繡人文地理新書《中國古都四千年》上市
天貓博庫旗艦店5折優惠,長按識別二維碼
複製淘口令,打開淘寶即可下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