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我國深空探測實驗室(又稱天都實驗室)在首屆深空探測國際會議中,首次詳細地向公眾介紹了我國的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計劃。該計劃將在2030年實現對小行星的動能撞擊。目前已向全球公開徵集任務名稱、任務規劃和任務方案等。
那麼,為什麼要開展小行星防禦任務?哪些小行星需要監測預警並防禦應對?又如何防禦小行星?我國為什麼要在2030年開展近地小行星防禦任務?
-
撞擊後不會對地球產生威脅; -
目標軌道傾角不大於7°,偏心率不大於0.6; -
在撞擊前,地基望遠鏡至少有一次觀測窗口; -
撞擊時,國內的地基望遠鏡可見,撞擊後,3年間至少有一次觀測窗口; -
目標必須符合在2025年-2045年的任務發射窗口。
-
研究撞擊目標的動力學演化規律,探測目標的軌道特徵; -
探測目標的形狀、大小、成分和結構; -
研究撞擊動量傳遞規律,開展地形變化和濺射物分佈等研究。
-
形成動能撞擊在軌處置能力,實現在高速下高精度制導和控制能力; -
實現地基監測和天基探測兩盒評估模式和方法; -
建設預警與處置決策支持平臺。